时间进入8月份,距离“924”新政发布,已经过了300余天。
在近一年的时间,市场在政策刺激下有过一次次脉冲行情,但短暂的高呼、狂喜过后,又回归到波澜不惊。
截至8月15日,两市共有7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发布业绩预告,在上半年,一些佼佼者业绩也出现了显著下滑。比如保利发展上半年或实现归母净利润27.35亿元,同比下降63.15%。自2023年起,保利发展已连续两年在销售额榜单居首,在今年1-7月,仍是房地产TOP100榜单的头把交椅,但上半年的利润率已降至3%以下。
8月15日,龙湖集团也发布了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录得45%左右的下降,仍为已发布业绩预告的房企中,为数不多的正向盈利成绩。
相较于保利、龙湖这些优等生,更多企业则是在过去的半年里录得亏损。房企深陷盈利的困局里,政策是市场的阻尼,平滑市场的走势,却没有照亮房企的报表。
当然,也有观点认为,利润或者不是当下最紧要的,比起捞上来多少鱼,活下去并积聚面向未来的能力,变得更为重要。
超六成房企“预亏”
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仍在震荡筑底。
8月15日,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全国70城新房平均价格同比去年下跌4.49%,其中7月单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同比下降3.37%,自去年10月以来,已连续9个月同比降幅收窄。
数据里有积极的一面,楼市新的趋势已有雏形,自2021年起的下行周期或将接近筑底;积极之外的内容,则是调整周期尚未结束,行业持续筑底的巨大挑战仍笼罩着房企的利润表。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5日,共有72家房企发布2025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业绩“预增”的仅5家、业绩“扭亏”的12家,而预亏者更众,报告期内预计出现亏损的公司有46家,占比超过六成。
其中,预计亏损额度最高的是万科,半年度或将亏损100亿元至120亿元,同比去年亏损进一步扩大。在2024年上半年,万科亏损98.52亿元,全年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金额494.78亿元,录得199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
利润表的持续恶化,在近三年的房企中并非个例,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亏损的上市房企在不断增多,A股、港股的上市房企亏损数量,从2022年56家增至2023年69家,在2024年上升到了95家。
在2025年上半年,再度有14家公司预计同比由盈转亏。其中,亚通股份、沙河股份、中国武夷、香江控股4家企业,在去年全年的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均为正值。
业绩预告的公告里,万科将本期业绩亏损归纳为三个原因: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显著下降,毛利率仍处低位;二是结合行业、市场和经营环境变化,考虑到业务风险敞口升高,新增计提了资产减值;三是部分大宗资产交易和股权交易价格低于账面值。
万科的解释几乎是当前房企的普遍处境,有业内人士表示,多数地产开发企业都面临两个难题,一是没项目可结算,二是结算了没利润。
如此困境,即便是表现尚可的企业同样不能幸免,例如,保利发展在业绩快报中,解释相关利润指标同比下降时表示,房地产项目结转规模和结转毛利率下降,以及公司结合当前市场情况拟对部分项目计提减值准备。
龙湖也在预告中提到,由于受房地产行业下行的影响,其地产开发业务的结算收入及结算毛利率下降。
利润保卫战
据华泰证券统计,截至2025年4月,将近4年的调整周期,新房和二手房价格,累计回撤幅度达到10.1%、17.4%。
这其中,有房企主动的降价促销,也有被动的随行就市。房价之于房企利润的影响不言而喻,换句话说,在旷日持久的利润保卫战里,不论上升或下降,房企能够交出一份正向盈利的“半年卷”,已是佼佼者。
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共有26家房企预计实现盈利,天保基建、深深房A、新黄浦、深物业A、滨江集团等5家房企业绩“预增”,渝开发、城建发展、广宇集团、城投控股等12家房企预计扭亏。
从利润金额来看,上半年,保利发展、滨江集团、龙湖集团等3家公司预计归属母公司净利润在10亿元以上,此外,城建发展、中华企业有望在报告期内实现盈利超过5亿元。
在市场持续筑底的过程中,房企遇到的困境大同小异,但搏得盈利的途径却不尽相同,其中三类企业最为典型:
第一类,得益于非经常性损益。上述盈利企业中,渝开发、天保基建、深物业A、粤宏远A均明确在变动原因中提及非经常损益,比如,渝开发在报告期内实现扭亏为盈,主要原因为公司转让朗福公司1%股权,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确认投资收益2.4亿元;天保基建本期业绩同比大幅上升2329.27%,因子公司住宅项目于一季度冲回土地增值税金额1.7亿元。
第二类,经营性业务提升盈利稳定性,代表企业为龙湖集团。在2024年龙湖的经营性业务已是公司的主要利润贡献源,在此次中期业绩预告中,龙湖表示,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保持增长,持续贡献稳定利润。数据显示,在今年1-6月,龙湖集团实现经营性收入约141.5亿元(含税),持续增长的同时创下半年历史新高。
第三类,区域型房企在分化的市场中抓住机会,典型企业如滨江集团、中华企业。截至2024年末,滨江集团在公司于杭州的土地储备占比达到70%,连续7年成为杭州市场销冠;中华企业作为上海本地国企,于今年2月份完成中企云萃森林项目东区完成交付,该项目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成为本期业绩扭亏为盈的主要来源。
相较偶发性的非经常性损益,与长周期布局的经营性业务,部分区域型房企的表现,更能影射行业的现状——业绩分化,亦是城市间市场分化的缩影。
据统计局数据,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1-7月仅有3座城市新房房价均值同比上涨,其中即包括中华企业所在的上海,与滨江集团所在的杭州,其余67座城市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
有观点认为,当下房地产已经进入“局部阵营”,从城市维度看,只有局部极少数城市房地产能做到安全与机会兼得,95%的主流城市已经不活跃,或是机会极少。
存量时代拉开帷幕
无疑,上海、杭州等少数城市的火爆,并非市场的全貌,也很难带动市场的全面回暖。
仅从库存来看,截至2025年7月,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7.65亿平方米,虽逐月回落,但自2024年2月以来持续维持为7亿平以上的高位。
而据克而瑞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25年6月末,5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狭义库存为30927万平方米,按12个月测算去化周期约为21.82个月,也高于18个月的良性水平。
城市紧迫的去库存任务,于房企而言,直接对应着自身的存货数量。但存量待售房源的去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翻遍商业世界的法则,去库存最有效的雷霆手段,就是在价格上让步,而这自然也会让房企的利润进一步承压。
摩根士丹利在研报中表示,由于房价持续下跌、去库存和资产减值压力,预计地产开发利润率会进一步下降。该机构认为,尽管流动性风险和融资成本可能会降低,但鉴于市场销售前景充满挑战,民营房企的资产负债表在下半年可能会保持疲软。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房地产市场的彻底止跌,尚有一段路要走。在今年1-7月,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累计为4.96万亿元,同比降幅较上半年扩大至6.5%,7月单月的销售额仅有5325亿元。
根据机构的测算,2025年销售额有望在9万亿元左右,刚好为2021年全国房地产18.19万亿元销售规模的一半。而从长期来看,行业或许会在8万亿元的位置达到较为稳定的供需平衡。
对房企而言,销售规模的腰斩,对应着城镇化带来的增量时代终结,倒逼房企转型的进程加快。在已经拉开帷幕的存量时代,房企将适应以运营驱动代替开发业务的投资驱动,寻找新的增长点。
穆迪在7月发布的行业报告中就表示,“不断增长的经常性收入提升了开发商的盈利稳定性和财务韧性。在受评开发商中,华润和龙湖拥有较高的经常性收入,在过去几年中,它们在同一评级类别中表现出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稳定的杠杆水平。”
站在当前时点上,房地产的调整周期仍未结束,无论是由北京打响头枪的新一轮政策预期,还是上海、杭州等市场的热度传导,都存在诸多的未知数。
归根结底,市场依然倔强而又变化莫测。
于房企而言,所谓拥抱变化,即是一场压上短期利润的迁徙。而这未尝不是一种以退为进,毕竟,放大确定性,才是对抗不确定的最好武器。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