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才是这轮A股牛市的旗手

自我们7月25日提到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以来,这只ETF的表现已经稳稳拿下超20%的涨幅。

本周A股再创新高,这轮A股的牛市特征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以AI为主,美股也同样,只不过是区分为海外收入和国内的映射股。

 

自我们7月25日提到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以来,这只ETF的表现已经稳稳拿下超20%的涨幅。


正如之前所说的,大多数人对AI的了解还不够多,既有点像创新药一样,即使是专业的卖方也常常出现错误的判断,专业投资者跟个人投资者的研究水平没有拉开差距,也就会出现预期差的机会,逐渐修复合理估值的机会。

 

而AI行业在日益变化着,但我们看到的是全球AI叙事才刚刚进入第二轮增长,过去两年是0-1的阶段,接下来是1-10的阶段,AI板块依旧是仓位配置里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用ETF的方式来参与AI行情是最简单直接的选择,例如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和人工智能ETF(159819)。

 

AI牛市的催化剂


1.北美厂商的AI飞轮效应显现,进入更大规模的投入期。


虽然上半年AI一度接近腰斩,但在大家最悲观的二季度,反而是北美四大云厂商投入最大的一季度。换句话说,在投资AI上,大多数人都是不太懂的,不过这也好,意味着市场的预期差足够大,有人看好,也有人不看好。

 

那做好AI投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关注好北美云厂商的变化。例如,从下图中看,谷歌的tokens调用量从4月份的480万亿/月均,翻倍增长至960万亿/月均。


相信谷歌这则消息大家都已经看过好多次了。

 

而近期最新的数据显示:AI大模型的tokens消耗量仍在快速增长,尤其是OpenAI在7月份的tokens消耗量环比增速超过了上半年的任何一个月,这也就能理解为何Sam Altman说未来5个月,算力需求将要翻几倍的言论。

 

当Tokens消耗量暴增,意味着AI大模型正从过去的chatbot往AI agent进化,这中间既是对算力的需求翻了几十倍,上百倍的过程。

 

虽然大家说GPT5似乎不及预期,但简单粗暴的逻辑就是GPT-5从商业的角度上肯定是成功的,有可能进一步打开OpenAI等模型厂商的商业化潜力。最重要的是,会进一步驱动算力的飞轮,当云厂商赚的越多,未来也就投入的越多,现在美国云厂商的反馈既是如此。

 

2.国内互联网股的AI叙事


自从H20允许被重新出口到中国的消息出来后,能看到A股近期的行情要么围绕着海外出口光模块的中际旭创、新易盛等,要么就是国产链的相关服务器配件,或者是上涨斜率更夸张的国产替代,例如寒武纪。

 

前两天,有报道称NVDA正在设计B200的阉割版给中国互联网股,如果传言是真的,那这版算力卡的性能将会是之前H20的数倍。不过,也有传言称互联网股将会加大采购寒武纪的推理卡。

 

现在看来,两者的真实性都不低,虽然国内的AI应用慢一步,但对AI硬件的发展都是大家所认可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国内对tokens的消耗量也在快速增长。

 

根据高盛的预估,随着H20出口解禁,接下来互联网股对AI capex的开支会加速,甚至会超出市场原本的预期也不奇怪。

 

从上述的逻辑来看,美股科技股对AI的应用已经进入到第二轮竞赛,第一轮竞赛可称为大家都不知道投入AI赚不赚得到钱,但现在已经证明投入AI能赚到更多钱了,那作为“挖金矿”的科技公司自然就要买更多的工具AI硬件=挖金矿的铲子,进一步强化大模型,来让自己挖到更多的金子,得到更多的收入,而这对国内的AI硬件公司来说也是一样的,例如寒武纪的大涨,可能市场难以理解,但足够稀缺性,市场持续给高估值是必然的。

 

尤其是随着AI应用的渗透率提升,接下来大概率会看到AI硬件和软件共振的增长趋势,也就是AI硬件走在前面,而软件爆发走在后面。

 

所以,现阶段买AI不应该只局限于今年的收入表现,而是一个展望明后年的估值,且要时刻关注国内外的AI进展。更何况,今年一些AI硬件的公司收入已经十分炸裂了,明年才是利润更高的800G产品放量大年。

 

站在中长期的视角来看,目前可能我们还只是AI发展的1-10阶段,在这阶段各家都在摸索出自己的应用方向,当行业内有几家跑出优秀的模式后,行情扩散的速度会非常快,虽然当下不知道谁会是第一个跑到终点的,但通过ETF的方式来配置整个行业,其实就不怕选错了哪家公司。

 

例如,科创人工智能ETF(588730)及联接基金(023564/023565)和人工智能ETF(159819)及联接基金(012733/012734),这两个都是不错的选择,既有国产替代为主的配置,也有NVDA链+国产替代做组合的配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