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939篇原创文章”
这天所长遇到一个让自己很纠结的问题,即到底买不买手机。
所长现在用的手机是2020年底买的,到现在也四年多了,其实也确实到了该换的时候,不过这个手机其实挺耐用的,至今除了电池有些老化出门必带充电宝外,整体还是蛮好的。
那为什么所长会纠结要不要买手机呢?
嗨,还不是因为国补!
因为国补的优惠叠加拼多多的百亿补贴,像iphone15就只需要3000多元,这个价位可以说瞬间击穿了所长的心理防线,而现在的手机也确实有点毛病,也确实用了这么多年!
你看,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不是你不想要,而是因为价码还没到。
此前有一次朋友让所长帮忙做个事情,那个事情有点繁琐、有点花时间,朋友一开始来找所长时并没有聊到酬劳之类的,所长也原以为没什么报酬,以为是义务帮忙,其实下意识很想开口拒绝,但又碍于情面说不出这句话。就在所长内心在激烈斗争时,朋友忽然说了一句,这个是xxx委托的,酬劳是xxx,到时候有xxx会给到所长。
什么,有钱,而且这么多??要做要做,哎呀,感谢你有这个好事情想到我……
嗯,就因为那么一句话,所长内心的斗争立马消失了,原本的纠结瞬间消散了,乌云马上变成了彩虹,然后开开心心去做这个事情。
你看,还是那句话,很多事情,不是不想做,只是因为价码还不够。
所长有个同事离婚了,按他自己的说法是遇到了真爱,而之前的妻子只是条件合适的相亲对象,没能让他感受到那种怦然心动的爱情。可当他和所谓的真爱生活在一起后,短短七八个月还是分手了,原因在于真爱不肯给他生小孩。
你看,哪有什么所谓的真爱,所谓的真爱背后还不是有条件、价码,如果她不愿意生小孩,所谓的真爱也就瞬间消失了。而他和前妻之所以离婚,核心也并不是因为什么虚无缥缈的真爱,而是当时的他经过一系列利弊权衡后认为后者比前妻更好,更值得在一起。
所以,当后者的价码出现了变动,他又想起了前妻的种种好处,现在特别想和前妻复合。
一切皆价码
其实仔细思索一下,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如此,只是很多的表现形式很隐蔽罢了,一些你以为是为了梦想、为了情怀、为了宏大叙事下的终极愿景的想法或动作,仔细往后一挖,其实统统都是出于价码、利益的权衡。
有些人愿意为了一份热爱的事业放弃高薪诱惑,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
还有些人会在爱情里不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只图一颗真心相待。
有些人会出于家国情怀不顾个人安危,被敌方抓住严刑拷打也誓死不屈。
这些人好似打破了前文所长讲的 “价码规则”,但其实也都是价码,只是在他们的心中这个价码不一样而已,变成了“真心”、“热爱”或者“情怀”。
就像所长同事好像拥有表面上看起来挺真实的“真心”、“真爱”,看起来比“价码”更珍贵,其实再仔细剖析几层也还是价码而已。
所以生活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交易场,我们每天都在与自己、他人进行着价值交换。学生用时间和精力交换知识,步入职场后用能力和汗水交换报酬,父母用辛勤的付出交换子女对自己衰老后的照料。人们常说 “谈钱伤感情”,可当我们褪去华丽的辞藻和浪漫的滤镜,会发现感情本身也是一场关于情感价值的交易。
那些看似超脱世俗的选择,不过是把世俗价值换算成了更符合内心需求的另一类货币。有人愿意为家乡的发展放弃大城市的繁华,是因为帮助家乡带来的成就感在他心中的价值远超物质享受;有人在婚姻里选择相貌平平却温柔体贴的伴侣,可能是因为获取情绪价值远比外在条件更能满足情感需求。
所以,与其否定 “价码规则” 的存在,不如正视它的本质,即人类所有的行为选择都是基于自我价值判断的结果。我们评判事物价值的标准或许千差万别,但内核永远是对 “值得” 的追求。当我们不再耻于谈论利益,不再回避价值交换,反而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内心的真正诉求。毕竟认清 “价码” 的真相,才能在人生这场交易中做出于我们而言更加“正确”的抉择。
不过,问题又来了,为什么所长要给这个“正确”打引号?
只要有“我”,一切皆错
因为我们凡人不论做什么抉择,其实都是错的。
为什么这么讲?
哈,难道大家不觉得这篇文章看到这里很让人反感么?虽然看起来好像都对,但隐隐又觉得哪里不对,而且会觉得很无聊、很厌恶、很赤裸裸。
所长在此前的文章中也反复强调过,我们要相信直觉,很多时候右脑的直觉远比左脑的逻辑思考更正确。
如果你真的这么觉得,那么恭喜你,人生的新阶段可能就要开始了。
是的,凡人的价码规则就是这么无趣,我们每个凡人所追求、所热爱的,哪怕表面上看上去再多么“道德和正确”,最后一层层扒下去,其实都是为了那个“我”,或许是为了让我在世界上生活得更好一点,或许是为了让我在这个世界上心情更好一点,或者是为了让我在这个世界生活得多姿多彩一点……
总之,都是为了我的需求、我的利益、我的诉求,哪怕看上去在是为了他人,其实背后也还有一个“我”的存在,不然为什么那些相关的被称作我的国家、我的家乡、我的子女、我的伴侣、我的父母、我的宠物、我的……
正是为了那个“我”,为了那个“我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计算,所以,这个世界就成为了“价码交易”的世界。甚至我们再仔细一想,这个世界上,我们头脑中所有的概念其实都建立在“我”的基础上,这个对我们好,那个对我们不好,这个是益虫、那个是害虫,这个是好东西、那个是不好的东西……
小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是一张白纸,但我们大人教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别心,这是妈妈、这是爸爸、这是奶奶……
于是没多久,本来天真烂漫的小孩就会变成同我们凡人一样的“利益计算器”。
就好比下图所长和朋友的聊天一样,所长说如果一个人能一直保持如孩子一般,那他的人生就会跟开了挂一样,永远幸福,朋友表示非常赞同,但也觉得很困难,然后她讲自己觉得在8岁以后就再也无法感到幸福了,因为8岁以后她就“懂事了”,知道她的生活有多么“悲惨”,没有钱、没有爱、没有他人的关心,父母间全是争吵……哪怕现在她已经很有钱,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丈夫有孩子,她依然也无法像当初不懂事那般幸福开心。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老子在《道德经》中讲修行的最高境界其实就是“复归于婴儿”。
为什么要复归呢?
因为这么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是不能省略的,婴儿和复归于婴儿,两者的境界完全不一样,前者是婴儿,后者就是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我等连屠刀都不曾拿过的人自然是无所谓放下屠刀的,也就无所谓成佛。没有拿起,便没有放下。
所以,真正的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人生,其实应当是一个由简到繁再化繁为简的过程,只不过绝大多数人都只做到了由简到繁,而没有能够化繁就简。
不过,行文自此,所长也算是回答了自己多年来的一个疑惑,所长此前看老子就一直在想,既然人要合于道,要复归于婴儿,那大自然中的树、鸟、花草、各种动物,难道不是最合于道的么?咱们中医中的五禽戏,可不就是同这些合于道的动物学的么,他们怎么不能成道呢?
哦,因为他们从未拿起过,也不懂什么是拿起,所以也就无法复归,也就不能成道,就像佛陀也是先在世俗中经历一番然后才开悟的呀。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