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晚间,牧原股份(002714.SZ)发布2025年半年度公告,上半年,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64.63亿元,同比增长34.46%;实现归母净利润105.30亿元,同比增长117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73.51亿元,同比增长12.13%。报告期间,公司生猪养殖成本逐月下降,整体业绩表现良好,尤其是利润端增长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期间,牧原股份资产负债率水平及整体负债规模迎来持续降低。据统计,2025年6月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56.06%,较年初下降2.62个百分点,随着财务结构持续优化,公司的经营韧性愈发凸显。预计未来,随着主业聚焦、技术深耕及管理创新的不断深化,公司作为行业龙头的高质量发展属性将进一步增强。
主业经营表现良好 技术降本成效显著
牧原股份的业务主要包括生猪养殖业务、屠宰、肉食业务、饲料原料业务等。据经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在核心主业生猪养殖方面,公司共销售生猪4691.0万头,其中商品猪3839.4万头(包括向屠宰肉食类子公司合计销售1138.8万头)、仔猪829.1万头、种猪22.5万头,其整体规模继续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与此同时,报告期间,公司生猪养殖成本持续下降,这也成为了其整体业绩提升的重要原因。
据公开信息显示,截至今年6月,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低于12.1元/kg,到今年7月份,该成本进一步降至11.8元/kg,相较于1月份累计下降1.3元/kg,较行业平均成本优势进一步扩大。
养殖成本不断降低的背后,是牧原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升。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牧原股份的研发费用为9.21亿元,过去三年研发费用累计已达45亿元。通过持续的高水平研发投入,公司近年来不断强化生猪养殖的健康管理、智能化应用以及管理创新,为其在成本端打造了核心竞争力。
据研究显示,针对健康管理,牧原股份多年来不断提升对非瘟、蓝耳等重大疾病的防控能力。通过采用空气过滤猪舍,实施“天网工程”,推进猪病净化等措施,公司打造了高健康猪群,在提升养殖效率的同时,可为市场提供更高品质猪肉食品。同时,在管理创新方面,公司建立了与养殖效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通过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数字化工具支撑。目前公司养猪工程师平均年收入超过14万元,这种机制激发了全员的积极性,也推动了公司整体效益的持续提升。另外,在智能化应用推动上,牧原股份应用了智能环控系统、智能巡检机器人等5大类30余种智能装备,伴随智能化的持续推广应用,公司正不断缩小人员能力的差异,降低成本离散度,并推动整个行业从“传统养殖”向“智慧养殖”跨越。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牧原股份通过系统性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在生猪养殖成本控制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行业领先优势。其持续下降的完全成本不仅体现了公司在健康管理、智能装备和管理机制上的深度融合,也反映出其规模效应与精细化运营的双重成效。这种成本优势在行业周期波动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为盈利稳定性提供支撑,同时也为后续肉食业务延伸奠定了坚实的成本基础。
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高分红计划获青睐
除了成本端与业绩上的良好表现外,牧原股份对财务结构的优化及推出的高分红计划亦获得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在资产结构优化方面,2024年牧原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为58.68%,较上年已同比下降3.43个百分点,而在今年上半年,其资产负债率又得到进一步下降。根据公司年度规划,牧原股份计划2025年全年削减负债100亿元,而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负债较去年末已减少超55亿元,其降负债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其全年负债压降目标有望顺利实现。
从财务报表具体科目看,与去年同期相比,牧原股份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均大幅减少。同时,企业管理层方面表示,除继续优化应付款项外,后续还将重点降低短期借款等有息负债,作为实现整体负债压降的关键举措,以持续改善财务结构,将各项财务指标维持在更健康、安全的水平。
根据公司此前发布的《股东分红回报规划》显示,在2024-2026年度,公司将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40%。目前来看,在2025年6月牧原股份已实施了2024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分红总额30.83亿元。同时,今年半年度,公司拟现金分红总额50.02亿元(含税),占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47.50%。公司当前经营性现金流的持续改善,为其兑现分红承诺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持续稳定的高比例分红,不仅切实回报了股东信任,也有助于吸引长期价值投资者,提升资本市场对公司的认可度和估值水平。
企业方面表示,面向未来,牧原股份将结合当年的市场行情、现金流情况、资本开支计划等方面动态调整分红比例,将股东回报方案与公司发展阶段及经营情况相适应,与投资者共享发展红利。同时,公司会聚焦主业,持续做好经营管理,提升生产效率与盈利能力,保证公司高质量稳定发展,更好地为股东创造回报。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