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晚间,海德股份(000567.SZ)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实现归母净利润1.47亿元,同比有所下降;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01亿元,同比增长约18倍。
对于业绩变动,公司之前公告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报告期内部分收购重组业务本金逐步收回,存量业务本金余额减少,直接导致重组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另一方面,前期收购的处置类项目陆续完成处置,而新增业务多处于本金回收阶段,根据会计处理准则,该类业务回款需先行全额冲减本金,待本金冲减完毕后再确认收入,由此进一步拉低了报告期内的收入。
业内人士分析,重组业务本金的逐步收回与处置项目的顺利了结,充分彰显了海德股份在不良资产投资领域出色的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公司上半年实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01亿元,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安全退出,不仅成功回笼了宝贵资金,更在市场低位储备了充足的流动性“弹药”,为捕捉下一轮行业机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新增业务有序进入本金回收阶段,保证了业务发展的连续性。结合不良资产管理行业“处置回收周期长、价值逐步释放”的特性,随着资产处置进程的深入,相关业务收益将逐步释放,为未来业绩增长提供强劲支撑。
海德股份深耕困境资产管理行业,聚焦能源、上市公司等熟悉领域及确定性强的特殊机遇资产,通过重组、重整、盘活、纾困、提质、增效、赋能、处置等多元化手段化解风险,提升资产价值。作为拥有AMC牌照的上市公司,海德股份依托丰富的行业经验,扎实的集团产业背景,通过稳健发展业务、充分挤压风险,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确保安全边际。
海德股份的业务结构深度契合国家“服务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导向。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海德股份能源类困境资产存量余额达38.14亿元,根据重组协议将持续贡献长期稳定收益;上市公司困境资产项目余额6.86亿元,特殊机遇项目存量22.35亿元,商业地产类困境资产项目存量余额10.86亿元,具有未来业绩增长弹性。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年处置不良资产规模高达3.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市场活跃度持续提升;截至2025年1月,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在政策层面,监管部门明确鼓励资产管理公司(AMC)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通过盘活困境资产服务实体经济。市场层面,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催生的特殊机遇资产为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量空间。
海德股份前瞻性地把握行业机遇,已与多家金融机构、地方AMC及非持牌资管机构建立了全方位深度合作关系。例如在个贷不良资产管理领域,已经与长城股权基金、苏州资产、北京国通资产、山东铁投、山东机场资本等机构合作或设立个贷不良资产合伙企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个贷不良资产管理业务经营主体海德资管持有的个贷不良债权本金约97.68亿元,债权本息约168.76亿元,涉及债务人超过48.51万户,在全国和地方AMC中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海德股份不断探索个贷不良资产处置新模式,持续优化升级与蚂蚁集团旗下上海蚂蚁奇思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海德个人纾困平台,通过科技及数字化赋能,有效触达和链接债务人,将传统的具有对抗性的清收处置转换为长效化的债务人运营和帮扶,在提高回款率的同时帮助暂时陷入困境的债务人渡过难关。据统计,海德股份累计为符合条件的债务人减免债务金额超过3亿元,践行了为社会化解金融债务纠纷的社会责任。
海德股份表示,公司将持续巩固产业与资管协同、市场化机制、优秀团队、有效风控等核心竞争力,在当前夯实风险管控基础、确保本金安全回收的基础上,逐步释放存量项目收益,同时充分把握不良资产行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价值的稳步提升,为维护金融稳定与服务实体经济贡献专业力量。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