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川宁生物在行业周期波动中交出了一份“短期承压、长期向好”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49亿元,同比下降26.50%。业绩波动背后,既有青霉素类产品价格与销量双降的行业性挑战,也有公司主动加大研发与产能投入的战略选择。面对短期压力,川宁生物未收缩核心业务布局,反而通过“饱和生产、压缩成本、全力创新”的方针,公司制定并落实了涵盖高产菌株筛选、精细化控制、批产量与收率提升等关键环节的多项改进方案。得益于各生产车间及辅助系统的通力协作,公司各产品收率及产量实现明显增长,为后续市场复苏储备弹性。这一选择,既体现了公司作为抗生素中间体龙头的抗风险能力,也彰显了其以技术驱动重构产业价值的决心。
技术突破是川宁生物穿越周期的核心引擎。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AI发酵、合成生物学、自动化改造三大领域实现里程碑式进展。与上海金珵科技合作的AI虚拟工程师系统,在硫氰酸红霉素产线实现参数实时优化,实验罐产量较传统工艺提升3%-5%,且通过机器学习迭代,新批次数据反馈后产量仍有上升空间;利用生成式 AI 辅助提升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性能,预测复杂代谢途径中的靶点,从而提升终端小分子产品的效价、碳转化率和时空转化率,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为小分子化合物商业化奠定基础。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公司以甲醇为原料的单细胞蛋白完成小试,以乙酸为发酵原料来生产单细胞蛋白和小分子的研发工作也正按计划推进中。角鲨烷、肌醇等化妆品原料毛利率也有所提升,红没药醇、麦角硫因等抗衰老成分已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高附加值产品矩阵加速成型。
生产范式的重塑是技术落地的关键。在自动化领域,公司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强力推动改造工作,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方式,广泛考察并借鉴专业机构及厂商经验,立足实际需求确立改造方案并高效实施。2025年公司自动化项目稳步推进,上半年共完成14项,正在实施27 项。与此同时,公司硫氰酸红霉素原料药获GMP认证该产品作为广谱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畜禽养殖领域的细菌性感染防治,市场需求稳定。该资质的取得有助于丰富公司兽用原料药产品线,提升市场竞争力。
短期业绩波动难掩长期价值逻辑。当前,全球抗生素中间体行业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下游客户对成本、质量、稳定性的要求持续提升,环保政策倒逼落后产能退出,而技术迭代速度成为企业竞争的分水岭。川宁生物通过AI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不仅实现了传统业务的降本增效,更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实现了C1/C2原料利用、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等成果,构建了差异化优势。例如,甲醇/乙酸原料转化技术的突破,使公司摆脱了对传统农产品的依赖,在原料价格波动中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而AI发酵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则让“个性化定制生产”成为可能,进一步巩固了与全球头部药企的合作黏性。
展望未来,川宁生物的战略路径清晰可见:一方面,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巩固抗生素中间体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以“成本领先+技术壁垒”双轮驱动,抵御行业周期波动;另一方面,依托合成生物学平台拓展高附加值产品管线,从抗生素中间体向生物制造综合服务商转型,打开第二增长曲线。2025年半年报的数字或许不够亮眼,但其中蕴含的技术势能、管理韧性、战略定力,正是穿越周期、定义未来价值的底层密码。在生物制造的星辰大海中,川宁生物正以创新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