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上半年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大众公用(600635.SH/01635.HK)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3亿元,同比飙升172.6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2.65亿元,同比增长143.19%。此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达7.61亿元,同比激增160.29%。
在当前A股主线模糊、波动加剧的市场中,这一业绩不仅彰显了公司强大的盈利韧性,更印证了其“公用事业现金牛+创投业务成长期权”的双重投资逻辑。
一、公用事业主业的“类债券”防御属性
大众公用公用事业主业的“类债券”防御属性,是其业绩增长的基石。
这一板块依托区域垄断护城河,需求刚性特征显著。燃气业务方面,上海大众燃气覆盖黄浦江以西、苏州河以南七个行政区域,南通大众燃气独家服务南通市区,形成难以替代的管道燃气供应壁垒。
污水处理业务同样稳固,公司在上海、江苏运营9家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能力46.5万吨/日,其中大众嘉定污水厂出水标准达上海最高一级A+级。这些业务的本质是生活必需品,居民用水用气需求不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水电燃气是居民生活与城市运行的必需品,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弱周期属性为现金流提供了坚实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红利正催化盈利持续改善。根据东吴证券研究所,全国居民气价顺价加速推进,65%地级及以上城市完成调价,提价幅度为0.21元/方。2024年龙头城燃公司价差0.53~0.54元/方,较合理值(0.6元/方以上)仍有10%修复空间,后续如果顺价落地将直接增厚利润。水价改革同步发力,广州结束13年未调价,深圳、东莞等城市跟进,推动行业从政府付费(ToG)向用户付费(ToC)转型,增强盈利可持续性。管网成本优化更是直接利好。8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完善省内天然气管道运输价格机制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省内天然气管道资产准许收益率不高于10年期国债收益率加4%,以8月29日的1.84%的国债收益率计算,上限降至5.84%。这一政策减少层层加价,降低城燃企业采购成本,间接修复价差并刺激气量释放。而国内外气价倒挂改善,进一步缓解成本压力,巩固公用事业的“避风港”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高分红稀缺性进一步强化了防御价值。公司近三年(2022-2024年)累计现金分红高达2.10亿元,占平均净利润的94.07%,超额分红比例行业领先,分红政策契合保险资金、养老基金等长期机构的收益要求。这种“现金奶牛”特质,叠加利率下行环境,使公用事业股股息率相对国债收益率更具吸引力,吸引增量资金流入,为估值提供底部支撑。
二、创投业务的“科技风口”成长弹性
创投业务的“科技风口”成长弹性,为大众公用注入强劲的增长动能。而优质资产价值重估是核心驱动力。
公司透过参股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持股10.8%),间接分享中国创投龙头的成长红利。深创投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0.47亿元,大众公用按权益法确认投资收益1.18亿元。更重要的是,深创投直接持有中微公司、华大九天、商汤科技等硬科技明星项目。
政策环境有利于创投板块价值加速释放。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聚焦拓宽创投资金来源和优化退出渠道,为成熟项目IPO或并购退出铺平道路。深创投作为头部创投平台,项目储备丰富,政策暖风下退出通道的顺畅,将直接转化为公司投资收益的增量。
值得注意的是,大众公用对创投资产的管理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与公司主业形成协同。燃气、水务项目运营过程中沉淀大量政府关系、产业资源,为创投团队提供了优质的项目源和投后赋能场景;反过来,创投项目的技术、渠道又能反哺公用事业运营效率,形成“运营+投资”的闭环。这种商业模式既规避了单一公用事业增长乏力的弊端,又避免了纯创投公司现金流不稳定的弱点,在杠铃策略下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有效平衡。
结语
回望过去,大众公用曾因业务多元、估值折价而被市场忽视;立足当下,公司稳健的主业现金流与政策加持的盈利修复,叠加创投业务的政策与资本双风口,正在重塑其估值体系。
中期业绩只是一个起点,随着顺价政策的全面落地、城燃价差持续修复、港股与一级市场退出窗口进一步打开,公司“现金牛+成长股”双重价值有望持续释放。对于追求稳健底仓又不失弹性的投资者而言,大众公用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防御标的,而是一只兼具分红安全垫与科技成长弹性的稀缺核心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