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上海银行,却赢不了焦虑:宁波银行登顶后的烦恼

“城商行标杆”的金字招牌背后,宁波银行仍潜埋着成长阻力。

2025年半年报披露完成后,城商行格局迎来了一场令人瞩目的变动,其中宁波银行全面超越上海银行,成为了市场焦点。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5 6月末,宁波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47万亿元,而上海银行资产规模为3.22万亿元,宁波银行实现了对上海银行的反超。在营收方面,2025年上半年,宁波银行营业收入为371.6亿元,上海银行营业收入则是263.36亿元,两者差距明显。净利润数据同样亮眼,宁波银行归母净利润达到147.72亿元,上海银行归母净利润为127.30亿元。

这些关键数据的全面超越,让宁波银行成功跻身城商行前三甲,而上海银行则退居其后。

盛中藏衰

然而,城商行标杆的金字招牌背后,宁波银行潜埋成长阻力

一来,息差持续收窄,盈利空间被挤压2025年上半年财报数据来看,宁波银行净息差为1.76%,同比下降11个基点;净利差为1.79%,同比下降14个基点。

从资产端来看,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以及市场利率下行,使得生息资产收益率同比下降47个基点,其中贷款收益率下降54个基点。在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的大环境下,宁波银行的贷款利率也随之降低,这直接导致了利息收入的减少。

从负债端来说,虽然受存款利率市场化下调影响,宁波银行动态调整存款定价管理策略以及推动存款期限结构优化,使得存款付息率同比下降25个基点,整体付息负债利率下降33个基点,但这依然难以完全抵消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带来的影响。尽管存款付息率下降,银行支付给储户的利息减少了,但是由于资产端利息收入减少得更多,所以整体的息差还是收窄了。

二来,资产质量存风险,潜在隐患需警惕截至20256月末,宁波银行不良贷款总额126.88 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4.21亿元 ,虽然不良贷款率0.76%与去年末持平,但不良贷款总额的增加依然不容忽视。

资产质量风险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对银行的稳健运营和未来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一旦不良贷款大规模爆发,银行可能面临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资本充足率下降等问题,进而影响其正常的业务开展和市场信誉。

三来,零售业务风光不再,业绩出现了明显下滑。截至6月末,个人贷款总额5353.10亿元,比年初减少224.25亿元,下降4.02%,个人贷款在总贷款中的占比也降至31.99%,下滑了5.8个百分点。个人贷款不良率上升至1.86%,较之前有显著提升,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为1.83%,上升了0.22个百分点,个体经营贷款不良率更是高达3.3%

零售业务作为宁波银行的重要业务板块,其业绩下滑对银行整体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零售业务通常具有较高的收益率和客户粘性,是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零售业务的下滑不仅会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还可能影响银行的客户结构和市场形象,进而影响银行在其他业务领域的发展。

息差收窄、资产质量承压、零售光环褪色,三大暗流同步拉扯宁波银行的高成长神话。

规镜高悬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开放,城商行之间的竞争格局愈发激烈。

一方面,虽然宁波银行占据了更有利的位置,但也面临着来自各方的竞争压力。

从资产规模和业绩增速来看,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等城商行巨头依然是宁波银行不可忽视的竞争对手。江苏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以4.79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成为城商行一哥,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也与宁波银行不相上下。北京银行虽然排名有所下滑,但其资产规模仍超过四万亿元,在区域市场和客户资源方面拥有深厚的积累。

在城商行的第二梯队中,南京银行、杭州银行等也在快速崛起,它们在业务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不断发力,试图缩小与头部城商行的差距。南京银行在金融科技应用和风险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杭州银行则在零售业务和财富管理领域表现出色

这些竞争对手在各自的优势领域对宁波银行形成了有力的挑战,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使得宁波银行在业务拓展和客户获取上面临更大的困难。

另一方面,在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宁波银行面临着日益严格的合规管理要求。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从资本充足率要求来看,监管部门对城商行的资本充足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银行具备足够的资本来抵御潜在的风险。宁波银行需要不断优化资本结构,通过发行债券、增资扩股等方式补充资本,以满足监管要求。这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还可能对银行的股权结构和控制权产生影响。

在贷款投向监管方面,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贷款投向进行了严格限制,要求银行加大对实体经济、小微企业、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减少对高风险行业和领域的贷款投放。宁波银行需要调整贷款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贷款投向符合监管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银行的收益水平和业务布局。

此外,监管部门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银行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宁波银行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合规管理水平,这无疑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

前有苏京等巨头压阵、南杭杭追兵紧逼,头顶资本与投向监管双箍,宁波银行在红海般的城商行赛道里越领先越负重。

增长密码

多重夹击中,宁波银行并未坐以待毙,积极寻求突围模式,以变求存、以新谋进。

首先,宁波银行需加强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针对高净值客户,推出定制化的财富管理产品,结合客户的资产状况、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提供多元化的投资组合方案;对于小微企业客户,设计专属的信贷产品,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额度和审批效率,降低融资成本,如推出基于企业纳税数据、交易流水等大数据的信用贷款产品

其次,科技赋能金融服务宁波银行可以加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以及数字化平台建设。打造智能化的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平台,优化用户界面和操作流程,提升客户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客户行为的精准分析和预测,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推荐。

比如,在信贷审批过程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提高审批的准确性和效率,降低不良贷款率;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通过对宏观经济数据、行业数据和市场行情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调整投资组合和资产配置。

此外,宁波银行可以继续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推出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同时,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开展碳金融业务,如碳配额交易、碳金融衍生品交易等,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68%,绿色债券市场也表现亮眼,2024年新发行绿色债券589只,发行金额 6544.92亿元,最新累计余额达5.73万亿元。

总之,宁波银行在 2025年上半年实现了对上海银行的超越,在城商行格局中崭露头角,但其增长困境和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然而,金融市场风云变幻,城商行的竞争格局也在不断演变。宁波银行也在积极探索破局策略,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科技赋能金融服务以及绿色金融战略布局等方式,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