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狂飙背后:国产替代的硬仗与布局中的冷思考

浅谈海内外行业发展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211216181150.png

最近,半导体板块在A股市场再度活跃,不少相关个股走出强劲行情,吸引了不少关注,而今天的这轮上涨也并非偶然,背后既有全球技术变革的大趋势,也有国内产业突破的现实支撑,更夹杂着地缘博弈下的紧迫感。

放眼全球,AI正成为半导体行业最强劲的增长引擎,以英伟达为代表的芯片企业,凭借AI训练对高性能算力的巨大需求,业绩屡创新高,而近期,甲骨文公司财报又显示,其云业务收入实现大幅增长,更是得益于企业客户在AI基础设施上的持续投入,作为全球关键的数据库与云计算服务商和芯片生产商,甲骨文和英伟达的业绩表现,从侧面印证了企业端对算力和半导体底层支撑的强劲需求,这种从芯片到软件、再到云服务的正向反馈,正在形成一个更加稳固的增长闭环,为整个半导体产业链提供了持续动能。

但与此同时,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剧。一方面对于咱们国内半导体产业技术封锁的力量正在持续加码,从限制高端芯片出口,到收紧设备、材料、EDA工具的供应,意图在关键环节形成“卡脖子”效应。这种外部压力,让国产替代不再是“可选项”,而成了关乎产业链安全的“必答题”。

微信图片_20250912113223_865_36.jpg

咱们这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芯片消费国,但高端芯片、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的对外依存度依然很高。比如,部分先进制程芯片的进口依赖度超过90%。这种“市场大、自主弱”的结构性矛盾,正是过去多年发展的痼疾。如今,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下,半导体自主可控已上升为战略核心,政策支持不断加码——国家大基金持续投入,地方配套跟进,企业融资通道也在拓宽。寒武纪定增获批、中芯国际整合子公司等动作,都释放出明确信号:产业扶持正在落地。

更值得欣喜的是,产业链各环节正逐步取得实质性突破。北方华创的刻蚀设备进入国际供应链,中微公司设备累计出货超5000台,南大光电实现ArF光刻胶量产,晶瑞电材在光刻胶技术上取得进展,中芯国际14nm良率突破98%,28nm及以上工艺实现规模量产,这些进展虽不总在聚光灯下,却是国产替代真正“啃硬骨头”的体现。

当然,半导体本身是个强周期行业。需求受宏观经济、库存周期、技术迭代等多重因素影响,波动在所难免。存储芯片价格的剧烈起伏就是典型例子,此外,技术门槛高、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也让企业面临研发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路线更迭等风险。这些都会在资本市场上放大波动。

因此,面对当前板块的热度和成长过程中的“跌宕起伏”应该保持一份冷静很有必要。长期看,AI、新质生产力、自主可控三大逻辑依然坚实,半导体产业的成长空间毋庸置疑,但短期情绪过热、国内和海外产业力量之间你来我往,角力波动也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当然我们也可以更多关注企业的真实技术进展、产能落地情况和盈利能力,而非单纯追逐概念,在看好大方向大趋势的背景下,尝试分批布局、分散风险,找到更稳健的参与方式。

总之,这场国产替代的攻坚战,注定不会一蹴而就。但每一步扎实的突破,都在为未来打下基础。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话题

#半导体板块持续回暖!你考虑上车吗?简单说说理由#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