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又摊上事了

消费者需要有知情权

作者 | 远禾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罗永浩和西贝的预制菜之争目前轰轰烈烈,持续发酵,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边是贾国龙表示“一定一定”起诉罗永浩,一边是罗永浩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预制菜”的证据。

虽然事情是因罗永浩而起,但发展到现在,西贝的压力也似乎更加不小。


01


这件事情的开端,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

作为知名的互联网网红,罗永浩不是第一次怼企业。

从最开始的西门子,到后来的星巴克,以及曾经同行业的小杨哥、辛巴、新东方都被老罗无差别攻击过。

这一次,随着时间的发酵,舆论场上的关注点也开始偏离,从罗永浩“闹”的方式有什么欠妥,转到了对于饭馆预制菜定义与使用界限的争论。

至于对于西贝的质疑,过往西贝预制菜的讨论,也并不新鲜,同样也不妨碍西贝全国开店,大排长龙。

毕竟如今,越来越多餐厅采用预制菜,已经不是什么秘闻。

如果事情止步于此,或许根本不会有如今的声量。

但一天之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接开了发布会,强调西贝100%不是预制菜”,仅使用“预加工食材”。

贾国龙还表示,“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而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副总编辑何伊凡朋友圈所说,这场风波已经影响了西贝的生意,全国门店11日收入已少了200多万。

但贾国龙说,即使生意不做了,也一定要争个黑白。

这次事件影响如此之大,贾国龙反应如此之激烈,一是因为罗永浩的巨大影响力;二,则是因为这个吐槽精准点出了西贝的一个争议问题——用着预制菜,还这么贵。

但贾国龙能如此硬刚,是因为,目前为止,官方对于预制菜的定义,和消费者的定义大有不同。

在此前市场监管总局的文件中,明确,预制菜是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而像西贝,属于即配或者即食食品,确实不算完全的预制菜。

在普罗大众的眼里,只要不是在现场猛火爆炒,全部都算是预制菜,也就是罗永浩所说,能吃出浓浓的隔夜菜的味儿

实际上,餐厅并非不知道消费者对于预制菜的敏感,因此大多数都会表示自己是“加工食品”或“深加工食品”。

这样的认知差,导致预制菜的问题一直在被争论,但一直未被解决。


02


贾国龙发声后,公布了罗永浩就餐时的订单,并宣布开放厨房参观。随后,有媒体直播探访西贝后厨,西贝也公布长信公布了出餐流程。

在预制菜上的争端,其实问题的焦点还是集中于,怎么去界定“预制菜”?

以罗永浩点餐的葱香烤鱼为例——

在媒体的直播中,出现了这道菜的主要原料、海鲈鱼的包装,其中赫然出现海鲈鱼以及一长串各种添加剂。

在西贝的长信中,也公布了葱香烤鱼的制作流程,员工将包装里的海鲈鱼取出之后,需要撒调料、涂面糊、烤制。

结合来看,这个预制菜约等于鲈鱼加盐和保水剂。

那么把冻鱼从冰箱拿出来解冻再做菜是不是算预制菜?这样的问题,显然很难回答。

相比是否是冷冻鲈鱼,没有任何防腐剂却保质期长达18个月,显然更值得人注意。

毕竟,没人知道自己花了89吃到的,是冷冻一天还是冷冻一年的鲈鱼。

这也就引出来争论焦点的另一个问题,西贝到底贵不贵?

在罗永浩炮轰之前,西贝的定价,就是网络上经常热议的话题。

39元一份的生菜、43元一份的炒蛋,甚至还有329元的饺子,被骂上热搜后西贝也只降价了3元。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也公开承认,西贝在过去几年的定价策略中确实存在失误,导致公众形成“西贝贵”这一刻板印象。

而这,才是消费者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如果西贝能够利用预加工把菜品的价格打下来,不少人或许会觉得,预制菜并没有问题,像西贝一样预加工的菜品更是没有问题。

如果一份烤鱼卖48元,相比粗制滥造的劣质原料,预加工的原料优质的“预制菜”显然更胜一筹。

那么许多人或许可能不仅不会辱骂,甚至可能还会夸西贝一句良心。

就像蜜雪冰城,哪怕多次出现食品安全隐患和负面新闻,但消费者们都会主动包容。

但消费者也并非忍受不了高价餐饮,而是正如贾国龙所说,“贵,不是问题。贵得不值,才是问题。”

西贝在过往定价饱受诟病,但餐厅仍旧大排长龙。

因为,西贝有着自己稳定的用户基础,作为著名的儿童友好餐厅,西贝在餐饮界也有一定口碑。

问题在于,消费者需要有知情权,才能有真正的选择权。


03


这个世界上最近又最远的关系,莫过于现代的食客和厨师。

食客和厨师素未谋面,对对方的厨艺也完全未知,却要付出金钱,吃进去对方所做的东西。

也是因此,消费者和餐厅之间的矛盾,是必不可少的。

而从预制菜产业逐渐成熟开始,预制菜餐厅,就一直是不少人争论不休的话题。

现如今,连锁中餐的中央厨房模式,已经愈发普遍。

罗永浩用作证据之一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当中就提到,“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但中央厨房实则并非完全出于成本考虑,在打造中央厨房前期,反而要投入更多成本打造供应链,因此中央厨房模式,反而是大型餐饮企业专属。

对于大型连锁餐饮企业而言,中央厨房能够更为标准化,避免厨师和原料的差别影响口感,预制过程在中央厨房的工厂集中进行,也更安全、更好监管。

贾国龙在采访中也表示,今年上半年的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而在经营成本中,原料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分别占到了三成左右。

食客并非不明白这一点,甚至于一些标准化的预制菜,可能也好过厨艺太差的厨子。

大多数人也并非排斥吃预制菜,而是排斥,抱着吃现炒菜的心态,也付出了现炒菜的价格,却端上来一盘预制菜。

在罗永浩针对这件事开的直播中,也强调,“不反对预制菜,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知情权”。

实际上,目前已经有企业率先做出了这样的公示,比如老乡鸡。

罗永浩直播中也提到,去年,老乡鸡已经开始了加工等级划分公示,将餐厅供应食品分为餐厅现做、半预制和复热预制等三类,还公布了几大供应商,支持消费者溯源。

在去年公示加工等级及供应商的推送中,老乡鸡的标题是,“看完你还敢吃老乡鸡吗?”

但实际上,正是这样的公示,才能让更多消费者信任和了解。

在事情愈演愈烈之时,胖东来CEO于东来也曾种子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对于网友的质疑,于东来的回应是,“因为做一个不错的企业、企业家和企业团队付出的心血太不容易了!可建议、可以理解、可以促使企业改进完善、但不能让企业家灰了心!”

不难理解于东来对于西贝的支持,毕竟西贝和胖东来同为服务行业,对于服务行业来说,消费者的信任是千金难求的。

但同样,消费者的信任也难以靠企业的几句口号就恢复。

胖东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正是靠着自身的服务、公开和透明。在胖东来,连果切都会标注切好的时间进行打折,在餐厅吃饭,消费者却不知道自己吃下肚的,是冷冻一天还是一年的鱼肉。

说到底,不是消费者不愿意相信企业,而是有些企业,本就难值得人信任。


04

尾声


民以食为天。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就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议题。

也是因此,这件事会逐渐引发如此大的关注。

食客到一家餐厅吃饭,真正重要的,并非是那些纸面上的标准,而是,这道菜是否好吃,是否新鲜,是否安全,菜品是否值回价格。

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想要恢复消费者的信心,仍旧任重而道远。而对于菜品进行详细公示,不过是让食客更为安心的第一步而已。(全文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