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港股市场见证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资本博弈。
上市不足三个月的生物科技公司药捷安康-B(02617.HK),上演了一场其股价上演了一场‘千亿市值一日蒸发’的闹剧。
目前市场对指数基金“机械跟踪调仓”存在一些争议,但需明确指数产品的核心目标是精准复制指数,而非主动择股择时追求超额收益,添加主观干预反而违背其设计初衷。
对投资者而言,要避开类似风险,更有效的方法是选择一只编制方法严谨的指数基金。
一、1亿资金撬动的指数“游戏”
药捷安康至今未产生主营业务收入,2025年6月23日以13.15港元在港交所上市。Wind数据显示,其总股本3.97亿股,IPO仅发售1528万股,其中979万股被基石投资者锁定(基石投资者所持股份锁定期为6个月,将于2025年12月23日解禁),实际流通股仅549万股,占比1.38%,实际流通市值约7219万元。
极低的流通比例和流动市值意味着少量资金即可显著影响股价。
6月23日,药捷安康上市首日上涨78.71%,收盘价23.50港元,此时总市值93.3亿港元,但实际流通市值只有3.6亿港元。值得一提的是,6月23日当日药捷安康的成交量非常活跃,成交量为854.10万股,上文提到实际流通股仅549万股。
8月22日,该股顺利进入恒生综合小型股指数;同时,因其总市值已超过50亿港元,也顺利进入了港股通。
9月8日,当日公司被纳入港股通,同时入选9只恒生系列指数,短期集中买盘推动股价开启“狂飙”,其中9月12日涨幅达77.09%。
9月15日,公司被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触发ETF强制配置机制。据国证指数公司数据,全市场5只跟踪该指数的ETF总规模约359.63亿元,按2.62%权重计算,被动买入金额约9.4亿港元,推动股价当日再涨115.58%。
9月16日,药捷安康股价高开高走涨至679.5港元,上市才两个多月,股价相较于13.15港元的发行价已上涨逾50倍。
但是狂欢转瞬即逝,午后股价出现断崖式下跌。最终,收盘报192港元,单日跌幅53.73%,市值回落至760亿港元,一日内市值波动近1900亿港元。
二、标普500指数的借鉴意义
相比之下,国际成熟市场的指数编制方法提供了有益借鉴,就例如股神巴菲特曾多次推荐标普500指数基金。
据计算,1942年用1万美元投资标普500指数基金,到2018年将变成5100万美元,相当于年化报酬率11%。
标普500长盛不衰的秘诀在于编制灵活性:它不局限于定期机械调仓,而是随企业行为与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成分股选择除量化指标外,还引入指数委员会的主观判断,兼顾专业性与灵活性,保障了成分股质量与代表性,规避了机械式调整的弊端。
三、更好的选择: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
回到创新药主题,其实目前市场上也有类似于标普500指数编制模式的创新药指数。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创新药指数共有五个: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从标的覆盖范围来看这些指数各有侧重:中证创新药产业指数聚焦A股;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和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覆盖A股和港股;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和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则主要覆盖港股通标的。
资料来源:Wind;历史不代表未来,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在成分股选样标准上,多数指数以市值作为主要筛选标准,这通常意味着成分股是行业内规模较大、流动性较好的公司。而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则在市值基础上,还加入了研发投入和动量表现等因子,期望能筛选出更具成长潜力或趋势向好的公司。
相比之下,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的选样逻辑更具“风险防火墙”思维。它没有局限于单一的市值维度,而是叠加了“研发硬实力”与“市场动量”双重因子:
一方面,它综合研发投入、业绩与股价走势,只纳入那些创新药已经上市,或者研发进入临床三期及以后的企业,这就直接过滤掉了早期高风险的初创企业;另一方面,它明确剔除了香港证监会公布的“股权高度集中个股”,避免因少数股东控盘导致股价异常波动,进一步夯实了指数的稳定性。
全市场跟踪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指数只有一只,创新药ETF天弘(517380),场外投资者可以通过投资场外联接基金,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ETF联接(A类:014564,C类:014565)。
Wind数据显示,截至9月16日,创新药ETF天弘(517380)跟踪指数今年以来累计涨幅67.69%,位居全市场行业类ETF跟踪指数涨幅第一,涨幅领先第二名约10个百分点,整体表现突出。
写在最后:
创新药的研发是一条漫长而高风险的道路,从靶点发现、临床前研究,到多期临床试验,再到最终申报上市及商业化推广,往往需要超过十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的投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败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这种极高的不确定性对创新药相关指数的编制提出了更高要求:若指数用较为单一的维度筛选标的很可能无法过滤掉风险企业。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要在复杂的创新药赛道中避开“不确定性”,选择一只编制严谨的指数投资才是更明智的解法。
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指数基金存在跟踪误差。天弘恒生沪深港创新药精选50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成立于2021年07月27日,成立以来近5个完整会计年度产品业绩及比较基准业绩为2022年-17.42%(-19.81%)、2023年-16.23%(-18.25%)、2024年-9.96%(-13.46%)业绩数据来源于基金定期报告。基金涉及投资于境外证券市场, 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外,基金还将面临汇率风险、境外证券市场风险等特殊投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