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短期内接连完成对新时达、汽车之家的收购,这一系列开疆拓土的运作在资本市场上极为惹眼。
自今年2月起,通过多轮股权增持,海尔卡奥斯对新时达的直接持股比例将从10%提升至26.83%,海尔集团对应的表决权比例也将从29.24%增至42.47%。伴随股权交割推进,海尔同步完成对新时达的实际控制权交接,加速其融入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
无独有偶,海尔历时6个月、斥资18亿美元,从中国平安手中拿下汽车之家43.0%股份,成功控股这家企业。伴随股权变更,汽车之家正式易主,其董事会同步调整,海尔系五人进入核心决策层。
种种动作不难看出,海尔的生态野心早已突破家电赛道边界。
新赛道,新盲区
传统家电制造商向科技服务商转型,无非两条路径,一是自研,二是并购。前者稳扎稳打更牢靠,后者省时省力更高效,海尔走的是第二条路。
海尔此次果断出手,将工业机器人企业新时达和汽车服务平台汽车之家纳入生态版图,展现了拓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出行等赛道的决心。
一方面,新时达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多年的技术积淀与市场资源,可使海尔迅速弥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短板,强化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硬件自主能力,构建“软硬结合、虚实联动”的生态格局。
另一方面,控股汽车之家意味着海尔一举获得了庞大的汽车用户数据、成熟的线上服务平台及深厚的行业关系,为其拓展汽车后市场、打造“行居一体”的智慧生活闭环奠定基础。
不过,并购绝非简单的规模叠加,而是不同赛道、不同组织架构企业间的深度碰撞与融合。海尔借此切入新赛道之际,也必然要直面全新的挑战与未知风险。
在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迭代迅猛、市场竞争白热化,新时达虽具备研发基础,却仍需海尔在管理重构、技术升级及市场协同上持续“输血”;在汽车领域,行业产业链长、监管严格、用户需求复杂,海尔虽具备品牌和资金优势,但缺乏行业经验与人才储备,如何将汽车之家真正融入海尔生态、实现业务共振,仍面临巨大挑战。
更严峻的是,机器人、汽车、大健康等板块与海尔传统家电业务差异显著,不仅在技术逻辑、商业模式上存在断层,更在组织基因和文化融合上埋下隐忧。能否实现从并购到整合,考验的不仅是海尔的资本魄力,更是其战略定力、组织柔性与创新韧性。
诚然,海尔的战略洞察力敏锐,机器人、汽车等均是高增长潜力赛道,但市场的担忧亦不容忽视。这些新领域与传统家电业务存在显著跨度,不仅需要大量资源投入,更对管理层在业务协同、文化融合等层面的能力提出全方位考验。
稳住基本盘不易
作为海尔集团的核心业务板块,海尔智家始终是支撑其生态扩张战略的基石。
2025年,单就经营成绩这一维度审视,海尔业绩已足够亮眼。财报显示,2025上半年,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同比增长15.6%,创历史新高。
从行业地位来看,海尔智家旗下拥有海尔、卡萨帝、Leader、GE Appliances、Candy、Fisher&Paykel及AQUA等众多品牌。据欧睿国际数据,2008年至2024年,海尔品牌冰箱、洗衣机零售量在全球大家电品牌中分别连续17年和16年蝉联第一。
然而,在亮眼增速的背后,海尔正面临来自行业格局、品类突破与高端化可持续性等多重挑战。
横向对比来看,海尔智家的增速已显疲态。同一时期,美的集团营收2511.24亿元,同比增长15.58%;净利润260亿元,同比增长25%,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速上均显著领先。更值得警惕的是,海尔智家上半年国内收入增长8.8%,低于奥维云网统计的同期家电大盘9.2%的增长率,显示出其在国内市场增长动能已落后于行业整体。
从业务结构来看,海尔在空调等关键品类上仍面临强大竞争壁垒。尽管上半年空调收入实现12.8%的增长,安装量增幅超50%,但其18.3%的市场份额与美的、格力等头部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品牌认知、渠道深度和技术积累已相对固化的空调市场中,海尔要实现真正突破并非易事。
在高端化方面,海尔高端化路径同样挑战重重。旗下高端品牌卡萨帝虽保持增长,却被媒体曝出区域销量不均、价盘失守、门店亏损乃至产品质量等问题。这些现象不仅反映出高端运营体系仍存漏洞,也对其品牌溢价和可持续盈利发起拷问。
在AI家电领域,海尔虽积极布局,发布了三翼鸟UhomeCar车家互联平台,试图构建开放生态,但行业整体仍处于“概念热、实用冷”的探索期。AI家电尚未出现现象级产品,用户认知有限,技术应用也多停留在营销层面。海尔能否借AI实现差异化突破、重塑行业领先地位,仍需时间检验。
总而言之,尽管海尔智家基本盘依旧稳固,但其在国内增速放缓、空调扩张遇阻、高端化隐忧浮现及AI突破尚未形成的多重压力下,正经历一场“守城与突围”的双重考验。如何在稳住家电主业的同时,实现真正有质量的生态扩张,将是海尔未来必须直面的一道难题。
生态卡位,跟上时代
当传统家电业务增速放缓、竞争日趋白热化,海尔选择了一条更具野心的道路,不再只做家电制造商,而是通过资本与产业双轮驱动,构建一个无界融合的生态帝国。
近年来,海尔频繁出手,以并购实现跨界布局。从125亿元入股血液制品企业上海莱士,到收购工业机器人公司新时达强化工业互联网实力,再到将汽车之家纳入麾下、意图打通“人-车-家”智慧生活闭环。
截至目前,海尔集团已手握海尔智家、海尔生物、盈康生命、上海莱士、新时达、汽车之家等8家上市公司,生态疆域持续扩张。
这一系列动作背后,是海尔对产业竞争逻辑的深刻重构。正如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强调的:“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的对抗,而是生态与生态的对话。”海尔正试图以用户为中心,打破行业边界,通过多元业务的协同与数据流通,构建一个覆盖健康、出行、制造、家居等多场景的生态网络,从而实现从产品价值到生态价值的跃迁。
然而,生态卡位虽极具想象力,执行却充满挑战。
首先,海尔多数并购标的与其传统主业关联较弱,从血液医疗到工业机器人再到汽车服务,每个领域都具备高度专业性和独特的行业规则。海尔能否真正消化这些跨界资产,实现技术、渠道与管理的深度融合,仍是未知数。
其次,生态协同并非业务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底层数据的贯通、技术标准的统一以及组织文化的兼容,任何一环缺失都可能使“生态”沦为“拼盘”,难以释放预期价值。
更关键的是,海尔仍严重依赖家电基本盘输血新业务。一旦家电增长持续承压,其能否支撑长期、高强度的跨界投入?当美的、格力等对手也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与B端业务,海尔的生态战略能否形成差异化壁垒?这些问题均需时间回答。
不可否认,海尔已展现出非凡的战略魄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其生态布局在理论上具备显著的网络效应和增值潜力。但从并购到融合,从布局到产出,海尔仍有漫长道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