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后,最超预期的市场竟是它?

分歧终弥合,港股新机遇

2025年金融圈最炸的消息,不是美股创新高,也不是比特币又抽风,而是港股,这个被很多人遗忘的“老演员”,居然在美联储降息后,单月暴涨突破26000点,创下近四年新高!更夸张的是,恒生科技指数一天飙出4%的涨幅,把同期磨磨唧唧的A股和美股都甩出几条街。

有人在这场狂欢里提前布局,赚到“手软”。南向资金9月净买入超1600亿,全年破万亿,内资像不要钱一样往里冲。但也有不少人一脸懵:港股不是一直“要死不活”吗?怎么突然就“起飞”了?其实这波行情不是意外,而是美联储降息+AI业绩爆发+估值低到离谱三重buff叠满的结果,现在看懂还来得及上车!

先搞懂:港股为啥突然“杀”回来了?

要聊港股,绕不开美联储。这个全球资本的“总闸门”,一动,全世界的钱都得跟着转。

9月,美联储终于扛不住压力,降息25个基点。消息一出,市场立马“炸锅”。别看只是25个点,这可是全球流动性转向的信号!钱不再死守美元,开始往外找机会。而港股,正好站在“便宜+成长”的交叉口上,成了这波资金的首选目的地。

国内的感受最直接。南向资金像开了闸一样往里灌,9月净买入1600亿,全年破万亿,创历史天量。这哪是“布局”?这根本是“抢筹”!而且抢的都是互联网、AI、高股息这些硬货。你说港股能不涨吗?

估值低到离谱:聪明钱早已“抄底”

当很多人还在犹豫“港股能不能买”的时候,聪明资金早就动手了。

恒生科技指数的市盈率,处于近十年30%的分位,比自身历史便宜,比全球其他市场更便宜。这已经不是“打折”,是“打骨折”!你说这样的机会,几年能遇一回?

再加上美联储降息+AI业绩兑现,港股已经从“没人要”变成“抢不到”。节前资金可能还有点犹豫,但节后风格一回归,科技和AI主线只会更猛。

互联网大厂集体转向:All in AI,一场不能输的战争

别小看AI:它已经不是“故事”,是“印钞机”

很多人还以为AI是“画饼”,但港股科技公司已经把它做成了“现金牛”。

阿里把业务砍成四大块,全面聚焦“电商+云+AI”,AI收入连续八个季度三位数增长;百度AI云、昆仑芯、无人驾驶三大新业务,二季度收入破100亿,连“木头姐”ARK都年内7次加仓;京东、小米也宣布千亿级AI投入计划,自研芯片成了大厂“标配”。

为什么大厂都在拼命自研芯片?因为成本能砍半、性能还能翻倍!

在大规模AI应用时代,谁掌握算力,谁就掌握未来。这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这背后有四大深层原因:

降本增效自研芯片能让AI推理服务成本直接砍半,在大规模应用阶段,这是决定生死的关键。

性能优化针对自身业务定制的芯片,比通用GPU效率更高、延迟更低。

供应链安全在地缘政治背景下,掌握核心芯片能力,就是掌握自身发展的命脉。

生态构建谁能为开发者提供最好的算力服务,谁就能赢得AI时代的未来。

港股风口已来:你现在该怎么做?

现在的港股,已经不是从前那个“跟跌不跟涨”的港股了。AI主线回归、资金疯狂涌入、估值还在低位,这三条线一拉,行情根本刹不住车。

但普通人想抓住机会,也没那么容易。美联储下次议息会怎么说?AI公司的业绩能不能持续?哪些公司真有料?这些都得盯紧产业动态、政策变化,不是看两条新闻就能搞懂的。

我们已经整理了港股AI产业链的核心公司名单,会在旗舰会员圈子里持续更新资金动向、政策解读、企业进展,帮你把这波机会拆透,也避开可能的坑

现在关注我们,还不晚

如果您也想把本轮港股主升浪的提前布局机会,扫码关注我们!

格隆汇研究院将持续深耕全球前沿科技,以数据为基、逻辑为纲,帮你穿透市场波动,精准把握固态电池的投资先机!

注:文中所涉公司仅为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推荐。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决策前请务必结合独立研判。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