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迅股份IPO:主营产品毛利率持续下滑,实际控制权稳定性存疑

优迅股份IPO暂缓审议暴露产品竞争力下滑、治理结构隐患及研发短板,二次上会结果将取决于公司对监管质疑的回应及未来战略调整。

10月15日,优迅股份科创板IPO将进行二次上会审议。

公开资料显示,优迅股份IPO于2025年6月26日受理,9月19日首次上会遭暂缓审议,监管重点关注毛利率持续下滑、控制权稳定性及股份支付会计处理合规性等问题。

优迅股份的库存积压问题也十分显著。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各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2,978.43万元、9,035.85万元、17,496.63万元、14,294.14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38.48%、25.45%、32.55%、25.65%。

如果主要产品的价格出现大幅下滑或者销售不畅,而公司未能及时有效应对并做出相应调整,将可能使得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各期末,公司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分别为95.35万元、440.04万元、1,514.04万元、1,944.81万元,存货跌价准备占存货账面余额的比例分别为0.73%、4.64%、7.96%、11.98%。

同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当期净利润差异分别为-4,845.27万元、-1,417.04万元、-7,395.34万元、4,351.22万元。

优迅股份6.jpg

在分析人士看来,这暴露出公司三大核心风险:战略性备货导致库存积压占用资金,中低端产品面临技术迭代减值风险,盈利质量恶化现金流承压。

整体来看,优迅股份能够在光通信电芯片的主流市场提供具备相当技术竞争力的产品。在10Gbps及以下速率产品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公司高端产品进展仍相对滞后于国际领先厂商,而且经营规模与国际厂商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抗风险能力较弱。

近年来,优迅股份研发费用率逐年下滑。2022年、2023年、2024年、2025年1-6月,分别为21.14%、21.09%、19.10%、15.81%,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均值分别为21.74%、31.65%、31.45%、30.21%。

优迅股份7.jpg

历史股东纠纷,治理隐患犹存

备受行业关注的是,优迅股份还经历过一场长达近十年的实际控制权争夺战。

从历史沿革可发现,公司发展过程中有一位不可忽视的关键人物——以技术入股取得60.00%股权的原大股东Ping Xu。

优迅股份8.jpg

2003年,Ping Xu与柯炳粦、吴晞敏等人共同创立了公司前身厦门科芯微,到2013年,实控人均为Ping Xu。

2013年到2022年之间,随着公司不断融资、股权稀释,Ping Xu不再是实控人,公司股权较为分散,处于无实控人状态。2022年以后,Ping Xu陆续转让股权。反之,柯炳粦、柯腾隆父子通过股权代持、员工持股平台逐步掌权。

转折点出现在2007年至2009年间。因公司技术及产品开发、盈利情况不及预期,时任总经理PingXu与公司股东、经营层之间出现经营理念分歧。

2009年3月1日,公司董事会决议同意实行董事长(柯炳粪)负责制,全权负责公司的经营管理,并同意大幅调低Ping Xu月度基本工资。

随着分歧进一步加大,Ping Xu开始成立其他企业进行经营,优迅股份认为该行为侵害了公司的商业秘密,对Ping Xu等被告提起知识产权诉讼并胜诉。

2013年,Ping Xu事实上不再担任公司总经理;2015年9月,Ping Xu辞去总经理职务。

经过一系列调整,柯氏父子2022年11月正式变更为优迅股份实控人。

股权结构上,柯炳粦控制公司15.51%的股份,柯腾隆控制11.63%的股份,二人合计控制27.13%的表决权。本次发行后,该表决权比例稀释至20.35%。

有观点认为,柯氏父子正式执掌公司尚不到4年时间。在实控人持股比例不高、实际控制公司时间较短、公司股权曾频繁变动的情况下,上市后控制权旁落的风险着实显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