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数据参与的AI内循环,美国巨头们正在堆起一个可怕的“金融堰塞湖”

“在美国,AI已经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金融问题了。

640.png

“在美国,AI已经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金融问题了。

硅谷这是要把自己玩成了华尔街了。

最近,美国几大科技巨头开启了“大撒币”模式,但凡出手不是千亿美金,都得坐小孩那桌。

10月13日,OpenAI宣布将与博通合作建设10GW定制AI加速器项目。消息一发出,博通的股价当即大涨9.88%。

这只是美国AI圈重磅合作的其中一项。

今年年初,OpenAI与甲骨文和软银联合成立了“星际之门”计划,承诺投资5,000亿美元建设10GW算力。今年7月,OpenAI与甲骨文达成协议,将为“星际之门”新增4.5GW算力,双方未来五年合作规模将突破3,000亿美元。这还不算完。Open AI今年还与芯片厂商AMD达成一项6吉瓦算力协议。

不过最受瞩目的,还是OpenAI与英伟达的合作。

今年9月22日,OpenAI宣布与英伟达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英伟达将向其投资千亿美元,而OpenAI则通过英伟达构建并部署10GW的AI数据中心。

640 (1).png

仅仅这几项合作,粗略一算就是30GW算力,涉及的金额达到惊人的1万3千多亿美金。

这钱的数字让人看着都眼晕。相信很多人都会好奇,Open AI哪来这么多钱去支撑这么大的摊子?毕竟现在这家公司每年还要亏损百亿美元。

但似乎Open AI并没有被这区区“一万亿”搞得连滚带爬,反而是游刃有余——因为它根本不需要出钱。

看看高端局是怎么玩的。英伟达向OpenAI承诺千亿美元投资,OpenAI转身将订单给到甲骨文建设数据中心,而甲骨文又向英伟达采购芯片,英伟达承诺花出去的钱直接转化成自己的订单。资金转了一圈,左手倒右手,左脚蹬右脚直接上天了这是。消息发出后,英伟达、甲骨文的股市应声大涨,甲骨文更是单日大涨36%。

更绝的是,像Open AI与AMD的合作甚至都不需要钱的流转过程。AMD向OpenAI发行至多1.6亿股(价值高达300多亿美金)普通股认股权证,获得AMD相当于10%股份的认股权证,后者股价随之飙升40%。而整个过程一分钱都没见到。

前高盛银行家Matt Levine形象地指出,OpenAI的融资策略是“世界级的金融工程”。如果你欠银行100美元,那是你的问题。如果你欠博通5000亿美元,那是博通的问题。如果你欠每家大型科技公司数千亿美元,那是他们的问题。他们肯定会找到解决办法的!

是的,只要你欠的钱越大,欠的人越多,钱的问题就不再是你的问题,而是大家的问题了。如果钱的数字大到一定程度,甚至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很多专业人士开始严肃地指出,在美国AI资本化问题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了。


AI金融“绑架”了美国经济


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今年上半年,信息处理设备和软件的投资仅占到美国GDP的4%,但它们占到GDP增长的92%。上半年美国GDP平均增长1.6%,但如果剔除数据中心和信息处理技术等领域,美国GDP增长率仅为0.1%。

这种完全依赖AI需求持续性的增长模式,隐藏着巨大风险。美国社会已开始担忧“数据中心泡沫”。有人形容,Open AI和英伟达就像先知一样,向世人指着远方说道,看,这就是AI的未来。这场建立在预期之上的繁荣,没有人知道盛宴何时结束,但所有人都在这场越来越危险的游戏中,越陷越深。

巨头们之间的联姻,是如此的挥斥方遒。好像《教父》中的黑手党家族,开个内部会议,就制定了纽约地下世界的规则。

但是你有没有发现,在几大“AI家族”构建的AI内循环中,有资金、有算力、有AI,但唯独没有产出。

用经济学的概念来形容,就是整个AI内循环中,只有投资,没有消费。

在传统的经济模式下,人们购买商品,企业获得收入,企业支付工人工资,支持工人再消费。消费带来社会需求、就业和生活改善,从而进一步拉动企业的投资和再生产。这是一个经典的“投资-销售-消费”循环过程。

对比之下,这个AI大循环似乎缺了点什么。可以看到,资金不管是从英伟达还是从Open AI出发,在几家企业走了一圈以后,并没有进入到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流通中。这些投资越来越像纯粹的资本项目,项目估值上升,资本获得账面收益,再继续投资下一个资本故事。这些投资带来的收益往往是账面或者预期收益,没有经过“生产-销售-消费”的实体转化路径。

所以我们会看到整个美国呈现出这样冰火两重天的景象,一方面资产价格(股市、房市、AI股权)暴涨,另一方面实体消费停滞不前,当前汽车消费甚至不及2017年。

而且即便是回到AI技术本身,也并没有因为大规模的算力投资而带来明显的技术进步。AI进化的速度肉眼可见的在放缓。比如说最近发布的GPT-5、马斯克的xAI发布的最新一代大模型Grok 4,都让人失望大于期待,市场上也没有出现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的AI应用。

640 (2).png

一切都在说明这么一个现实,美国目前的玩法,正在让AI脱实向虚。而之所以美国AI产业发展越来越“虚”,其根源就在于由于场景应用端的缺失,巨头们精心打造的AI内循环,天然就存在巨大的漏洞。


中国做对了一点


打造国家级的数据基础设施


而反观中国,尽管在AI产业的起步阶段要比美国慢半拍,在一些关键技术的创新上也略逊于美国。但是在产业布局和战略部署这方面,极有章法。

当然,中国在过去几年间,也在大量囤积算力,甚至有很多超出市场逻辑的行为。但总体而言,中国有一个优势让AI产业的发展,非常脚踏实地。

这个优势就是数据。

中国在顶层设计上不仅有“人工智能+”行动计划,还有“数据要素×”行动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有用单一的视角推进AI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将数据定义为生产要素的国家,更是在2023年成立了副部级单位国家数据局,正式将以数据要素驱动的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提上了日程。

数据要素承载着人们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大量信息,构成了物理世界的数字镜像。在美国的AI大循环中,数据这一环是缺位的,这千亿美金、万亿美金的投资几乎都拿去买卡了。数据的背后代表着应用,不管噱头多大,金融外壳的包装多么精美,故事讲的多么动人,AI没有数据就一定不会产生实质的应用。

美国是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吗?我倒觉得不是。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中国的风格,美国那边学不来。中国正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AI发展道路——这不仅是一场企业主导的市场行为,更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战略统筹。

在数据基础层面,我们坚持“全国一盘棋”思路,积极构建统一大市场,比如通过组建数据集团、设立数据交易所等举措,系统性打通数据确权、流通的关键节点。

在算力布局上,我们将高耗能算力中心精准布局西部,通过“西数东算”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各地政府以及国央企主导的算力中心也是算力布局重要一环,其初衷就是为了更广范围服务当地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有什么特点,就是比较“实在”。因为中小企业不会像巨头们一样,把算力当成资本游戏玩。他用算力,就一定是用在了刀刃上。

640 (3).png

与此同时,国家数据局大力统筹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5年6月,全国已建成高质量数据集3.5万余个,数据总量突破400PB,覆盖自动驾驶、低空经济、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更值得关注的是,数据要素市场活力持续释放:交易机构挂牌数据集超过3300个,累计交易额近40亿元。数据标注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值超过83亿元。

在制度建设层面,创新正在各个领域同步推进:建立完善数据产权登记和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可信数据空间等数据流通机制,探索数据语料作价入股等创新模式……

这些举措共同构建了“资源-价值-资产”的完整转化路径。跟美国的玩法相比,数据不再是被隔离的静态资源,而是能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的关键生产要素。如果说我们也在构建一个AI产业大循环,数据即便不敢说站了C位,那也是给足了画面。


AI已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金融问题


联想到之前黄仁勋脱下标志性皮衣,换上西装,诚意十足的跑来中国推销芯片,中国最终选择拒买,还是很有道理的。

美国正在搞的AI大循环,我们只需围观祝好就可以了,一定不要参与。当然了,人家也不愿意带我们玩。

当前美国的AI热潮中存在着一个奇特现象:真正推动行业沸腾的并非AI应用带来的实际收益,而是囤积算力制造的虚假繁荣。在这场狂欢中,最耀眼的明星不是创造出颠覆性应用的AI创新者,而是那位穿着皮衣卖显卡的人。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智能手机时代:如果当年最受追捧的不是乔布斯,而是富士康的郭台铭,这会是一副什么景象?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美国花了天量的资金打造算力中心,但两国AI产业的发展并没有等比例拉开。这充分证明,这场算力竞赛,已经脱离了AI技术进步的轨道了。

AI对美国而言,已然从技术问题演变成了金融问题。华尔街的操盘手们利用AI概念大做文章,将杠杆不断放大,使得AI泡沫与美国股市深度捆绑。

640 (4).png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企业的明智之举或许是:不要陷入算力陷阱,用系统化的思维看待AI产业,将资源合理分配到每一个环节,探索场景应用端的无限可能。与其盲目囤积“铲子”,不如静下心来思考如何更高效地“掘金”。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美国AI产业正在积聚的金融“堰塞湖”风险显而易见。当这场以AI为名的资本游戏终局来临之时,保持安全距离,或许是最智慧的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