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昀冢科技(688260.SH)控股子公司池州昀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宣城开盛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增资协议,宣城开盛产投以4500万元人民币注资,获得池州昀冢5.63%的股权。
至此,昀冢科技年内已通过引入国有资本投资金额1亿元,意味着长期资本对昀冢科技MLCC的青睐,也恰是在国家产业政策引导下,民营企业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落实和加速新材料、新技术国产替代之路的重要践行。
电子陶瓷:高端制造的“隐形战场”
MLCC作为电子电路中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被动元件之一,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5G基站建设加速、AI服务器算力需求激增,对高容值、小尺寸MLCC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也为国内MLCC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MLCC市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MLCC市场规模约411亿元,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73亿元。
数据显示,全球电子陶瓷市场主要由日本、美国等国外厂商占据,日本村田、美国Ferro和日本京瓷三家企业市场份额合计超过65%。国产化率不足30%。
国资落子:从“输血”到“造血”的战略协同
昀冢科技作为MLCC后起之秀,在2025年加速MLCC产业布局和市场化融资,2025年两次关键注资——先是4月国元股权5500万元,再是9月宣城开盛产投4500万元——构成了昀冢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资本布局。这并非简单的“输血式”扶持,而是地方政府基于对电子陶瓷赛道深刻洞察后,主动参与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的战略选择。
通过本次融资不难看出,国资入股印证了昀冢科技MLCC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得到市场认可,也是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实践,为电子陶瓷国产化赛道的战略布局奠定了良好基础。
技术突围:聚力深耕MLCC,构建高附加值护城河
作为全球用量最大、发展最快的片式电子元器件之一,昀冢科技将MLCC业务作为公司中长期战略发展方向,其战术核心是“高端突破与量产准备并行”。
目前,昀冢科技的MLCC业务已进入量产爬坡阶段。主要产品包括0402、0603、0201等尺寸的系列产品,覆盖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及其他工业等多领域市场应用。
MLCC业务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2025年上半年,昀冢科技电子陶瓷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674.57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215.97万元大幅增长448.91%。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市场对公司产品的认可。
当前MLCC行业自2023年触底后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120亿元(数据源自中商产业研究院、国元证券),预计2029年将达1326亿元,昀冢科技的产能释放节奏恰好踩准行业上升曲线。
为了构建及保持这样的优势,在国资入股的同时,昀冢科技也在积极推进定向增发项目。2025年8月,公司公告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8.76亿元,MLCC技改项目即是三大项目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巩固在高端电子陶瓷领域的布局。
多元业务协同发展,风口下的市值重估
作为一家技术驱动型企业,昀冢科技始终将研发创新作为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为4933.48万元,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高达20.04%。
在专利方面,公司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布局。2025年上半年,公司新增发明专利8个,新增实用新型专利9个。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共获得发明专利65个,实用新型专利199个。
根据Global Inf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陶瓷基板市场规模约为11.63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到35.9亿美元,2024至2030期间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4%。
在这一战场上,头部企业已建立起高壁垒。风华高科依靠“高压化、高容化、低成本”策略,月产能超300亿只,2025年预计翻倍至600亿只,主攻规模化市场。三环集团则走高端路线,专注于5G通信和半导体领域所需的高可靠性、高容量MLCC。2023年,三环毛利率维持在40.14%,净利率约28%。
面对市场竞争格局,昀冢科技选择差异化道路。依托上市公司苏州昀冢的研发和管理优势,对标国际公司,加速高端MLCC产品的研发,并借助MLCC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优势--“需求稳定、壁垒高、回款好”的特点,为公司提供长期成长动能。
随着宣城项目定增的推进与国资资源的深度赋能,昀冢科技的核心业务将进入加速发展期。当MLCC的产能逐步释放,公司有望在一级与二级资本市场的正向循环中,实现盈利能力与市场价值的双重跃升。
结语
两大国资近亿元的注资,标志着地方国资对昀冢科技技术实力的高度认可,亦是MLCC国产替代从概念走向现实的关键转折。结合公司MLCC产能爬坡,昀冢科技正站在国产替代与高端制造“双轮驱动”的关键节点。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昀冢科技的成长逻辑已清晰可见:如果公司能够顺利完成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MLCC规模化交付,并继续深化与地方产业链的协同,市值有望实现数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