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A股的本轮调整以及A股的未来??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沧海一土狗

短期内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机构资金从集中走向均衡

机构博弈和基本面反馈


如上图所示,进入四季度以来,万得全a指数进入调整期,已经累积下跌了3.79%。

其中,代表三季度主线板块的创业板指跌幅更大目前,已经扩大到了9.35%。

那么,为什么整个市场一进入四季度就发生调整了呢??这主要是因为机构博弈

我们在《风格博弈和风险偏好如何影响A股表现》一文中讨论了机构博弈的基本机制:每个季度投资者根据一系列经济因素让成长和价值两个风格PK,赢家通吃,享受一个赛季的主线地位

这个机制会导致资本市场以一种十分扭曲的姿态反馈经济因素:

1、在短期,风格博弈是主导性的,主要体现为“赢家通吃原则”;

2、在长期,经济因素是主导性的,市场会在下一个赛季修复风格博弈对经济因素的偏离;

如上图所示,三季度的消费出现一定程度的修复,9月的核心cpi同比增速攀升至1%。

另一方面,成长风格借助“赢家通吃原则”在三季度末走向了极端,如上图所示,成长风格较均衡风格的偏离一度来到了4.41%。

有了上面的铺垫之后,我们就容易理解A股的本轮调整了:日历效应导致A股的风格走向极端,目前,A股正在做风格修复,消化基本面信息的变化


机构的进攻和防守


对于散户来说,风格修复是一个中性的词;但是,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风格修复是一个负面的词这是因为,散户并不了解“机构是如何进攻或者防守”的。

事实上,现在的机构已经不怎么采用“净仓位变化”来进攻或者防守了,大部分机构始终保持一个偏高的净仓位那么,机构如何在不改变“净仓位”的基础上来实现进攻和防守呢??机构通过改变持仓的集中度:

1、当市场较强的时候,市场存在明确的主线,绝大多数机构的持仓都会往主线集中;

2、当市场较弱的时候,市场没有明确的主线,绝大部分机构的持仓都会比较分散或者均衡;

因此,机构是靠集中来进攻,是靠均衡来防守。

在《关于投资者行为和股市波动的关系》一文中,我们已经花了较大篇幅介绍市值函数的凸性

如上图所示,凸性效应会带来很神奇的效果,给定机构资金规模不变,如果机构资金的分布相对较为集中,那么,股市的总市值偏高;相反,如果机构资金的分布相对较为分散,那么,股市的总市值偏低。

也就是说,股市的一部分市值会因为资金分布的变化“无中生有”或者“凭空消失”

因此,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第一性的问题是:市场是往主线集中,还是走高低切换??

显而易见,进入四季度以来,市场在走高低切换。譬如,煤炭板块上涨了8.76%,银行板块上涨了5.24%。

站在散户的角度考虑,他们会认为,煤炭和银行板块有增量资金,所以,他们对“风格修复”看得比较中性;但是,站在机构的角度来看,非主线板块开始反弹,意味着市场在从集中走向均衡,机构们都开始防守了因此,他们对“风格修复”看得很负面。

显而易见,老的主线是科技&成长,我们可以用创业板指相对于沪深300指数的走势来刻画修复进程,如上图所示,目前的市场已经深入修复进程。


机构的增量资金之一


上文我们主要讨论了机构存量资金的分布对全a市值的影响,下面我们将拆解机构的增量资金。

如上图所示,机构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平均持股期限前者大概是5个月,后者大概是1个月。

假设普通投资者投资权益的金额给定,委托机构投资的比率越大,那么,股票市场的市值越高;相反,委托机构投资的比率越低,那么,股票市场的市值越低。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第二个重要分布——机构持仓比率

一般来说,当散户自己投资的时候,他们喜欢自己买小股票。因此,小盘估值差异可以刻画客户对机构的信任程度

如上图所示,924行情以来,大小盘估值差额持续攀升,要反馈了客户对机构的信任危机尚未结束相比于把钱委托给主动基金,客户更愿意自己来或者购买量化产品。于是,大小盘估值差额在8月19日飙升至31.3%。

8月19日之后,情况发生变化,大小盘估值差额持续修复,目前已经回到19.74%附近。为什么客户又修正了对机构的看法呢??因为机构自己争气,自己证明了自己

在整个三季度,客户自己炒股是很难挣到钱的;但是,那些把钱委托给机构的都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于是,客户的总体心态发生了转变,一些客户重新把“投资权”移交给机构。

如上图所示,8月和9月创业板指累积上涨了39%+,这背后源于两个分布的共振,一、机构之间有共识,一起把科技&成长奉为主线;二、散户开始认可并信任机构,要么持仓向机构靠拢,要么把钱委托给机构

进入第四季度之后,机构之间的共识崩塌,机构开始追逐均衡。但是,散户对机构的信任并没有崩塌,甚至于加强,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定价权还是在机构手里:三季度市场因为机构集中仓位加速上涨,四季度市场因为机构分散仓位陷入调整。即便是有些散户“照猫画虎”模仿机构行为,大概率还是会跑输机构。

因此,与其说机构在2025年下半年重新获得了客户的信任,不如说机构重新拿回了定价权。


机构的增量资金之二


事实上,机构的增量资金来源于两个维度,一个是客户愿意把多大比率的权益资金委托给机构;另一个是客户愿意把多大比率的储蓄资金投到权益市场,我们可以用中证2000指数的走势刻画这个维度的增量资金。不难发现,后者更为根本。

在过去,A股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那就是楼市。以2020年那波经济复苏为例:

如上图所示,中证2000指数在2020/9/3至2021/2/8这段时间累积下跌了23.76%,这主要反馈了楼市对股市的虹吸作用

上图刻画了楼市如何卡股市脖子的,经济复苏会同时带来两个效应:

1、机构之间达成共识,以价值为主线,客户也信任机构,把钱委托给机构,两股力量推动股市上涨;

2、客户更愿意把储蓄资金投向楼市,最终减少对股市资金的投入;

两股相反的力量对冲,最终导致A股缩量上涨,并且,上证指数的高度也是有限的。

于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清晰的结论:楼市限制了A股每轮牛市的高度这也导致了机构的“taste”发生异化,相对于价值风格,机构更喜欢成长风格这是因为大家已经被楼市的限制收拾熨帖了。

在《关于股市慢牛的基本面逻辑》和《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改革和再通胀的可能性》两篇文章中,我们有讨论过,202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宣告——地产对股市卡脖子的时代彻底成为过去了

如上图所示,当楼市不再对股市具备限制性时,随着经济复苏进程的推进,股市的增量资金会不断地增加,中证2000指数也会趋势向上,最终,整个A股会不断地放量向上

目前,A股已经出现这样的苗头,全a指数的成交量中枢一轮一轮地不断向上。

综上,我们对中证2000指数也有一个基本判断:虽然中证2000指数会周期性地往长期趋势线靠拢,但是,长期向上的格局不会改变这是由楼市和股市相对地位改变所决定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就能梳理清楚影响A股总体市值的三大因素。

如上图所示,一共分为三个层次:顶层、中层和底层。

顶层、机构之间的共识,机构是否有集中的意愿和方向;

中层、散户和机构的信任问题,散户是否愿意把资金交给机构投资,更深层的因素在于机构是否掌握了定价权;

底层、居民的储蓄分配问题,居民是否愿意把更多的资产配置到股票上,以前地产会对股市卡脖子;

前两个因素偏主观主要通过影响人的观念来影响资金的分布,一种分布是板块之间的分布,一种分布是不同投资者之间的分布;第三个因素偏客观一个是看经济增长能带来多少储蓄,另一个是看制度把多少储蓄分配到股票上来。

有了这个框架,我们就容易判断股市的走势了:

一、长期趋势,楼市和股市之间攻守易型,股市会长期获得增量的储蓄资金,因此,A股长期牛市的格局不变;

二、短期趋势,短期内市场的主要矛盾是机构资金从集中走向均衡,这会带来不小的调整力量,虽然散户会带来增量资金,但是,散户的平均持股期限太短,让他们硬顶一天两天容易,顶一周两周太难了。因此,在周度的视角下,我们要警惕底层对顶层的共振

最后,怎么界定本轮调整结束呢??主要看中证2000指数和全a成交量,要么观察到中证2000指数右侧见底,要么观察到全a成交量右侧见底。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