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拿下15亿融资,估值90亿,资本押注人形机器人“务实派”

相比于宇树的高调冲锋,乐聚更显克制。今年 9 月,公司完成股改,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为「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为上市做准备。

机器人logo1-07.png人形机器人的赛道,正在分化出喧嚣与沉默的两种生态。

一边是以宇树科技、众擎机器人为代表的「流量派」,凭借惊艳的运动性能和高频曝光不断抢占话题中心。

另一边,则是像乐聚机器人这样的「务实派」,低调却稳健地穿越技术与商业周期,悄然完成了闷声做大生意的转变。

10 月 22 日,乐聚机器人宣布完成近 15 亿元 Pre-IPO 轮融资,估值达到 90 亿元。这一消息不仅标志着宇树科技之后又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踏入上市通道,也释放出两个重要信号:

一是,乐聚的 IPO 进程已进入倒计时;

二是,资本市场对这家深圳公司的信心异常坚定——15 亿元融资规模,是近两年具身智能领域最大单笔融资。

相比于宇树的高调冲锋,乐聚更显克制。今年 9 月,公司完成股改,从「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变更为「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正式为上市做准备。

乐聚机器人的气质,与人形机器人企业的另一龙头——优必选更为相似,低调、务实、注重产业化。

那么,这家不追逐流量的企业,究竟是如何在喧嚣之外,构建出自己的盈利模型?

1、15 亿融资落地,估值 90 亿剑指上市

成立于 2016 年的乐聚机器人,在融资上始终表现得极为克制。

即便在 2024 至 2025 年具身智能融资潮汹涌的两年,它也并未贸然融资稀释股权,而是仅在 2023 年完成 C 轮融资,此次 Pre-IPO 轮是它近两年来的首次公开动作。

一般而言,Pre-IPO 轮是企业上市前的最后一轮融资,金额较大、参与机构偏稳健,通常意味着企业的商业模型、财务表现和合规体系已趋成熟。

从宇树科技今年 5 月股改、7 月获证监会披露、9 月官宣 IPO 的节奏看,乐聚的上市进程大概率也不会太远。

本轮融资所得,乐聚计划用于强化核心技术研发、深化产业链布局、完善产业场景应用三大方向。

与此同时,这类融资还承担着优化财务报表、补充现金流、引入战略投资者的功能。

在投资结构上,乐聚的 Pre-IPO 轮融资以专业风投机构和政府基金为主,政府基金包括深圳的深控投、龙华资本、前海基础投资,北京的石景山产业基金,以及安徽的合肥产投;同时引入东方精工、拓普集团两家产业方。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基金在乐聚股权结构中占据核心位置,公司前十大股东中有四家来自国有资本。

1.png乐聚机器人前十股东

这意味着,政府对其发展路径给予了高度认可,也为乐聚后续 IPO 提供了信用背书。

作为深圳企业,深圳政府相关基金也给予了乐聚足够的支持,是支撑其上市的坚实后盾之一。

而引入产业投资方,则让乐聚能快速获得供应链、制造和渠道资源,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链条中的地位。从资本信号看,乐聚正在从技术导向型公司,向产业化落地型公司过渡。

放眼行业,今年正是机器人企业密集冲刺上市的一年。

据高工机器人统计,截至 10 月中旬,国内已有近 50 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披露 IPO 进展,覆盖机器人本体、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三大领域,其中本体企业 26 家、零部件企业 15 家、系统集成商 7 家。

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热情同样高涨——以云迹科技为例,其上市首日股价大涨近 50%,市值突破 98 亿港元。

从资本回暖到 IPO 窗口开启,机器人行业正迎来一个由技术走向财务可验证的关键时刻。

而乐聚,显然想要抓住这个窗口。

2、教育业务,为人形机器人造血

乐聚的发展轨迹,与已在港股上市的优必选高度相似——两者都以教育机器人起家,再逐步扩展至人形与物流场景,形成稳定的造血能力和技术闭环。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低调、务实、长期主义。

乐聚的创始团队出身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智能机器人实验室:

  • 冷晓琨(董事长兼 CTO),哈工大博士;
  • 常琳(CEO),哈工大博士;
  • 安子威(COO),哈工大管理专业。

他们的机器人梦始于 2012 年。当时还在读本科的冷晓琨与常琳,作为技术支持人员参与了哈工大机器人舞蹈队的央视春晚表演。

四年后,2016 年,冷晓琨、常琳与几位哈工大的同学联手创立了乐聚机器人,并推出首款娱乐型机器人 AELOS。但这款机器人由于功能粘性不足、价格偏高,在推出的第二年便市场遇冷。

乐聚机器人命运的齿轮在 2017 年才开始转动。当时,教育部要求将人工智能引入全国高中新课标,乐聚机器人抓住机会,推出了 Aelos 教育版机器人。

Aelos 教育版机器人是国内第一个具有完整教学方案的高端人工智能教育产品,迅速打入全国学校与培训机构,也是乐聚真正意义上创造营收的开始。

有媒体曾报道,2017 年乐聚年销售额达到 5000 万,2018 年销售达到 2.5 亿人民币。

2.png乐聚 AELOS 机器人产品

教育业务让乐聚第一次实现了可持续盈利,也为进军人形机器人奠定资金与技术基础。

2018 年,乐聚启动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研发。2023 年,「夸父」正式亮相并实现发布及量产

这款机器人身高 1.66 米,重 55 公斤,具备 40 余个自由度,步速达 5 公里/小时,可连续跳跃 20 厘米以上,并具备灵巧操作、精准感知和自主规划能力。

3.png乐聚能实现产品的发布即量产,关键在于关节的突破。乐聚机器人常琳介绍,企业掌握的关节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现在多数机器人关节面临的发热、寿命短等问题,乐聚都已经解决了。

目前,乐聚机器人的产品分为四大板块

  • 通用人形机器人:夸父;
  • 编程教育系列机器人:主要为小型人形机器人 Aelos 系列与 ROBAN;
  • 医院物流机器人:Fluvo 系列;
  • 重载运输机器人。

这一产品矩阵让乐聚能够以教育和物流业务为现金流源,反哺高成本的人形机器人研发。

乐聚的产品布局也与同为老牌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优必选非常类似,即都做了「人形机器人+教育机器人+配送机器人」。

巧合的是,两家企业都与华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优必选曾在今年 5 月宣布与华为全面战略合作。

乐聚机器人与华为的绑定程度更深。以至于有人称乐聚机器人是半个「华为系」企业。

早在 2023 年 4 月,华为云就与乐聚机器人签署了战略合作,宣布将共同探索「华为盘古大模型+夸父人形机器人」应用场景。

在华为开发者大会 2024 上,搭载华为盘古大模型的「夸父」机器人识别物品、问答互动、击掌、递水。「夸父」机器人还是首款开源鸿蒙操作系统的人形机器人。

4.jpg夸父搭载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亮相 HDC2024

二者还联合发布了一款人形机器人。2025 年 3 月,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MWC2025) 上,华为、乐聚联合发布了全球首款搭载 5g-A 技术的人形机器人。

在合作中,乐聚专注运动控制与硬件迭代,华为则主要提供算力与模型支持。

3、生态打法,全场景覆盖

在商业化策略上,乐聚的打法与智元相似——「生态化投资+合资公司落地」双线并行。

上游方向,乐聚已投资多家核心零部件与软件企业,包括泉智博(一体化关节)、立聚动力(电机)、灵心巧手(灵巧手)、刻行时空(数据平台)、具脑磐石(具身大脑)、具识智能(操作系统)等,几乎覆盖了具身智能的完整技术栈。

下游方向,乐聚与多家上市公司共建合资企业:

  • 与东方精工打造人形机器人产线;
  • 与和而泰、东方精工共建控制器公司;
  • 与海晨股份成立物流场景解决方案合资公司。

这种合作既借力大厂的制造经验,加速量产,又能直连真实场景,实现商业闭环。

乐聚的投资人中,腾讯、拓普集团等产业投资方,也有机会在制造与场景方面为乐聚提供重要支撑。

不过,乐聚机器人的生态思维早有显现。早在 2023 年底,智元机器人成立不久时,乐聚机器人便已发起「人形机器人+」生态合作伙伴计划。

目前乐聚已与华为、腾讯、火山引擎、阿里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荣耀、中国一汽、中兴通讯、巨一科技、南方电网、海信、海尔、润泽集团等 40 余家生态伙伴展开广泛产业应用探索。

乐聚的人形机器人已经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真实场景,覆盖了科研教育、商业服务、工业制造三大场景。

  • 工业制造领域:已进入一汽红旗、北汽越野车、蔚来等企业的产线,从事物流搬运任务;
  • 商业服务领域:在多地展厅担任「导览员」、「快递员」;
  • 科研教育领域:交付至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

这些落地场景的背后,是乐聚在量产能力与数据采集两方面的持续投入。

在量产环节,乐聚并未止步于合作,也自建了产线。2024 年 12 月末,乐聚曾宣布其人形机器人产线正式落地江苏苏州,预计可年产 200 台人形机器人,五年内达到满产,满产后年产值达 3 亿元。

乐聚公司总经理王松透露,乐聚预计 2025 年人形机器人交付量会达到千台级

成本控制上,乐聚通过提升零部件国产化率、优化制造工艺,将「夸父」机器人的研发生产成本从最初的 300 万元降至数十万元,实现 95% 以上的国产化率

同时,乐聚也在加码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以支撑具身智能的长期成长。

公司已在北京、苏州等地建立多处训练场,推进数据与场景开源。

位于苏州的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智能机器人训练中心,面积达 1500 平方米,日均产出 6000 条高质量数据,成为乐聚人形机器人技能开发的重要支撑平台。

在北京石景山,乐聚还联合当地政府与园区共建了国内最大的人形机器人训练场,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年产真机数据超 600 万条。

该基地聚焦工业智造、智慧家庭、康养服务与 5G 融合四大场景,1:1 还原 16 个真实细分场景,如台面清洁、药房出药、物料分拣等。由「夸父」系列机器人在此进行长期训练,单月数据产能预计达 5000 小时。

通过这一系列投入,乐聚逐步形成了「场景-数据-产品」闭环。

乐聚的低调,不是保守,而是一种克制,不靠惊艳的表演吸引眼球,而是通过教育、物流等具备真实需求的场景造血,一步步夯实技术、供应链与生态,走到了即将上市的节点。

乐聚机器人给市场的路径启示在于——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或许不必只押注人形机器人这一种形态,而是可以从细分场景切入,在真实业务中不断迭代技术、积累数据、完善供应链。

用造血业务反哺研发,成本与性能的平衡点才有可能被找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也将更有底气、更有耐力。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