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小钱撬动大钱。
4月28日,科创板一家叫赛特新材的上市公司发了个公告称,为了表明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实现降本增效,董事长准备不要工资了。
其余高级管理层人员也自愿降薪,大概降低20%左右。
说实话,这个主要是在表达一个态度,说能降本也实在够呛,不说高管降低20%的比例不高,本身从董事长到高管的工资基数就不高,工资最高的去年也就大约84万元。
去年,董事长汪坤明在公司总共领了72万元的工资,今年还只是放弃了4月到12月的工资,也就是前三个月的大约18万元的公司汪老板还是得要的,总有一种不够大气的感觉。
图源:公司公告
这位不舍得前三个月薪水的汪老板,正是赛特新材的创始人。他从30余年前就开始在业内活跃,在高特新材和鹭江通风分别当过正副董事长。2007年开始,他开始发展自己的公司,如今还兼任着中国硅酸盐学会绝热材料分会的副理事长。
赛特新材是做什么的呢?主要是真空绝热板。
简单来说,生活中但凡是要保温的,不管是冷还是热,都需要用到这个绝热板,比如说冰箱、烤箱、热水器、汽车的电池、医学与食品行业的保温箱,其中,保温箱公司自己也做。
除了真空绝热板以外,公司投资了菲尔姆、维爱吉、赛特冷链、赛特新型建材、安徽赛特等五家子公司,还涉及超细玻璃棉芯材、真空绝热玻璃、阻隔膜、吸附剂、真空封装产品性能检测等业务。
作为一个比较泛用的产品,绝热板还是挺好卖的。根据赛特新材的口径,2024年公司真空绝热板的产量和销量稳步增长,分别约1059万平方米和997万平方米,再创公司历史新高。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司的业绩就在稳步增长了,2024年,虽然赛特新材的营收达到了9.34亿元,同比增长了11.16%,但利润却下滑了27.27%,只达到了7716.35万元。
公司说,这主要是由于公司的两家全资子公司维爱吉和安徽赛特分别还处于投资期和产能爬坡期,还没到收获的季节,合计给公司带来了2800万元左右的亏损。
不过,赛特新材在其他方面的压力其实并不小,公司是发行过一个4.42亿元规模的转债的,虽然可转债作为二级市场上一个再融资的补充渠道,对企业的资本扩张来说非常方便。但既然是债就是有利息的,那就必然会蚕食公司的利润。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的募投项目实际是存在延期的,“赛特真空产业制造基地”延期一年,显然融资之后投入的进度并不及预期。
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对高管降薪的动作买不买账,并不好说。降薪的钱就这么一点,根本对企业的降本没有太大的影响,很难说是不是为了市值管理而规划的一场行为艺术。
要知道汪老板作为大股东可是持有赛特新材的6669万股的股份,占比达到39.74%,持股市值超过9亿元。如果9个月工资能撬动9亿元的持股资产,那可真是个好算盘。
就在上个月,持有公司8.24%股份的二股东汪美兰才刚刚减持了2%的股份,这个汪美兰,正是实控人汪老板的妹妹。在去年4月份,同样是汪美兰,还由于交易可转债构成短线交易被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当然,也不是只有赛特新材一家进行了高管降薪的操作。3月底,协鑫科技也宣布去年与今年两年的薪酬。不过协鑫的高管们公司比较高,降薪影响确实还挺大的,全体执行董事年薪2024年合计削减至约1640万元,比2023年的1.88亿元降低了90%。
不过,相对于主业的疲软,降薪终归是杯水车薪,相比抠抠搜搜从工资上省钱,怎么脱离补贴的依赖,真正做好产品的创新,才是制造业企业更需要考虑的。优化成本结构不该是公告里的一句空话,钱不是省出来的,更不是从资本运作中套利出来的,聚焦于产品的需求本身,远比简单的降本增效更值得押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