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上交所公告显示,北京金万众机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万众")主动撤回沪市主板IPO申请,终止原因直指"财务指标未达修订后的主板上市标准"。
这家曾计划募资6.91亿元的刀具制造商,在沉寂10个月后,又于2025年4月15日闪电完成北交所辅导备案,保荐机构仍为第一创业证券。
而从数据上看,金万众(873534)的这次转道北交并非孤例。
北交所IPO磁吸效应显露:政策红利下申报数量激增
在监管层政策趋严收紧的大背景中,沪深主板净利润、现金流等指标大幅提升,北交所则对盈利要求更灵活,允许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因此出现了不少公司或担忧业绩波动被否、或为谋求更高效的上市速度而选择变道北交。
2021年北交所成立以来,沪深IPO折戟后转道北交所的企业数量就开始显著增加,也因此在板块中形成了独特的“变道群体”。
而根据犀牛之星研究院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4月,有47家企业从沪深交易所转道北交所上市,占北交所上市公司总数的21.3%。其中2024年下半年集中出现24家,恰好与主板IPO收紧时点高度重合。
前面提到的“金万众”就存在业绩"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而选择了变道北交。其2016年创立的"刃天行"品牌虽在硬科技领域具备竞争力,但2023年1.2亿元净利润规模距离主板新规要求的"最近三年净利润累计不低于2亿元"存在差距。
金万众的商业模式以第三方品牌刀具代销为主,近三年营收约28.59亿元,但87%以上的收入依赖住友、大昭和、京瓷等日本品牌,自有品牌“刃天行”占比不足2%。尽管客户覆盖比亚迪、通用技术集团等头部企业,但其对日系供应商的高度依赖和2022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负-2338.13万元成为潜在风险。
还有胶粘带生产商族兴新材(874405),公司原计划在2020年11月申报创业板,公司在2023-2024年净利润5586万元,低于创业板门槛,但符合北交所“专精特新”定位,最终于2025年1月改道北交所后4月通过辅导验收。
近期过会的电磁线制造商宏远股份(874195)情况也类似,在2022年6月首次申报创业板,经历两轮问询后于2023年1月撤回,隔年6月又再转战北交所,终于在今年4月18日通过上市委会议,在北交所拟募资2.82亿元。
截至目前,北交所在审的93家企业中,有不少企业净利润超1亿元。
如电线电缆制造商亘古电缆(832010),公司营收10几亿元,扣非净利润超过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数据的规模都不小,在2022年11月18日申报主板IPO,在2023年3月沪市主板IPO三次因财务资料过期中止。
或许是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相比仍有差距,不具有行业代表性等原因,2024年6月17日撤回了IPO申请材料后公司再没冲击主板IPO,选择转道北交所。
2024年试点“免挂牌直接上市”等新政进一步吸引企业,北交所的“深改19条”优化了上市条件,允许挂牌不满一年的企业申报,缩短了上市路径。
初步统计来看,转道企业从二次申报到上市平均耗时9个月左右。如特富发展(874045)在沪市主板辅导3年后转道,北交所审核仅用时7个月;万达轴承从受理到过会仅74天。
高速上市机制使得部分VC/PE机构将北交所视为重要退出路径。例如海通开元2023年半数已投企业通过北交所上市,部分项目锁定期仅1年,流动性显著改善。
而部分对上市需求相对迫切的公司,北交所自然也成为不二之选。如2024年1月29日终止沪主板IPO的和特能源(873662),放弃主板上市后一个月便选择了转道北交。
或是自身业绩表现不够稳定,2020年至2022年,和特能源的营收分别是3.14亿元、3.83亿元、4.55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525.13万元、7163.83万元、7245.20万元。
近两年业绩有所下滑,已经不符合主板的门槛要求。加上受A股IPO节奏收紧的影响,审核时间进一步拉长,使得在和特能源选择直接转道北交所。
另外,缩短锁定期10%以下股东无锁定期、部分地方政府对北交所上市的补贴最高可达千万元等政策支持也吸引更多中小企业,使得北交所成为急剧吸引力的选择,2025年北交所的吸引力进一步凸显。
从目前的辅导备案的数量上看,2025年1-4月新增辅导备案企业185家,其中有150家明确拟上市北交所。因此,尽管2025年A股IPO整体节奏较慢,北交所却仍有望实现常态化发行。
不过,募资规模与估值差异上仍存在客观差距,北交所新股平均发行市盈率约24倍,低于科创板的40倍和创业板的35倍。例如云星宇(873806)2024年北交所上市时募资3亿元,首日涨幅达218%,但若按科创板标准,同类企业募资额可能翻倍。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仅供参考)
且选择北交所不是简单的"降级选项",而是"精准适配",审核包容性虽然较大,允许"研发投入替代盈利",但估值差异也需用成长性弥补,2024年北交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6.3%,超出创业板1.8个百分点。
如从创业板转道北交所的蘅东光(874084),就属于研发成长性显著的“精准适配”。
此前公司曾在创业板经历4轮问询用时22个月后仍折戟撤回,转道北交所上市后利用"研发投入抵扣"政策,将2022-2024年研发占比从5.1%提升至8.3%,在2024年4月底在新三板挂牌受理后,于年底获北交所受理,目前在北交所处于已问询状态。
结语
历史经验表明,IPO周期的波动往往酝酿结构性机遇。2012年创业板开板前、2019年科创板推出时,均有一批企业通过差异化定位登陆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价值的跃升。
当前北交所的“政策红利+流动性改善”组合,或正在为中小企业开辟一条更适配的资本化路径。
金万众在招股书中所写的"刀具虽小,却是制造业的牙齿"。在资本市场改革的淬炼下,那些真正具备"咬合能力"的企业,终将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