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5月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宣布三大类一共10项金融支持政策,货币宽松明显发力支持“稳增长、稳预期”,接下来如果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降息降准等仍有空间。
降准降息落地,在关键时点释放出“适度宽松”来“稳增长、稳市场”的明确信号,体现了央行前瞻部署、主动作为。一揽子三大类10项货币政策组合,体现了货币政策总量与结构协同发力,对实体和资本市场的全面支持。在外部关税冲击、内需还待提振的背景下,央行宽松周期预计将延续,接下来如果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降息降准等仍有空间。
财政或继续加快债券发行节奏,尤其是增加对消费领域支持力度,如有必要,下半年或继续增加全年财政额度;房地产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放松。另外,出口方面的针对性支持政策也在加码。
短期来看,关税摩擦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相比于前期可能已在减弱,预期冲击最大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不过从对经济的影响来看,实际冲击可能从4月数据开始逐步显现,再加上当前内需还要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更需关注接下来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一是4月出口可能还有前期抢出口的支撑,但5、6月份数据可能会明显体现关税的冲击;二是地产的止跌企稳可能还需要更多政策支持,三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压力或未明显缓解。这或是下阶段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
风险提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存
事件:5月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宣布三大类一共10项金融支持政策。具体包括:
1.数量型:降准50bp,预计将向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阶段性将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从5%调降至0%;
2.价格型:政策利率降息10bp,预计将带动LPR同步下行10bp;下调各类结构型货币政策工具利率25bp;降低各期限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5bp;
3.结构型: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对此,我们的解读如下:
1 降息降准落地,货币宽松“再发力”
从“均衡偏紧”转向“货币宽松”。今年一季度以来,资金面持续处于均衡偏紧的状态,资金利率偏高运行,如DR007持续高于7天逆回购利率,反映了央行对“内防空转、外防汇率”的考量占据重要位置。
不过跨季后至今,公开市场投放态度明显转暖,包括3月末MLF实现2024年7月以来的首次净投放,叠加逆回购等工具灵活操作,资金利率中枢下移。这一调整既体现了对关税摩擦升级所带来经济压力的前瞻应对,也标志着央行在稳增长方面重心的边际倾斜。
本次央行降准降息落地,更是在关键时点释放出“适度宽松”来“稳增长、稳市场”的明确信号。一季度我国经济实现“开门红”,经济增长延续了去年四季度政策发力后的修复趋势,实现GDP同比增速5.4%。而且当前关税博弈还在持续,对我国出口、经济的影响尚没有完全显现。那么在当前时点央行提前发力宽松,体现了央行在稳增长方面的前瞻部署、主动作为。从幅度来看,本次政策利率降息幅度(10bp)相对有限,但同时,央行还调降了结构型货币工具利率以及公积金贷款利率,总量和结构的协同发力,既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全面、适度支持;也为未来政策进一步发力预留了空间,以便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另一方面,本轮降准降息,也与财政政策的加快落地形成配合。当前财政政策的重点在于前期政策的加快落地,二季度以来政府债仍延续较快的发行节奏,加上5月、6月中长期流动性到期量明显较大,也需要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进行呵护。本轮货币政策宽松,也凸显了其对财政政策的支持效果。
2 总量和结构协同,宽松周期或将延续
预计LPR同步下调10bp,推动实体融资降成本。去年下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持续向价格型调控深化演进,MLF作为政策利率的地位逐步淡化,央行明确以7天逆回购利率作为主要的政策利率。2024年7月央行首次实现LPR报价与MLF利率脱钩,转向更多参考短期政策利率,理顺了“短端利率→LPR”的传导路径。因此,央行宣布,本轮政策利率降息预计将推动LPR同步下调10bp,带动实体部门融资成本进一步降低。
除了总量政策支持外,央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加量扩围、降成本。随着利率中枢下行,央行宣布将引导各类专项结构性工具利率、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目前的1.75%降至1.5%;抵押补充贷款(PSL)利率从目前的2.25%降至2%。
同时,央行宣布增加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由目前的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继续支持“两新”政策;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的信贷支持。服务消费是今年扩内需的重要抓手,继续关注政策发力的效果;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000亿元,支持银行扩大对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贷款投放。在关税压力下,小微民营企业的压力相对更大,央行提前布局,增加支持力度。
另外,央行还宣布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25bp,其中5年期以上首套房利率从2.85%降至2.6%,其他期限利率相应调整,有助于支持住户家庭的刚性住房需求,帮助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
我们认为,在外部关税冲击、内需还待提振的背景下,央行宽松周期预计将延续,接下来如果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降息降准等仍有空间。
3 财政政策加快落地,未来加码仍有空间
短期来看,货币政策提前布局,财政方面重在加快落地前期政策。在此前报告中,我们详细回顾了2018-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期间我国实施的政策工具与调控机制。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精准发力,包括结构性减税、扩大基建投资、推动家电下乡等促消费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准、定向贷款支持小微民营企业等。同时,还推出积极的出口退税、信用保险政策;产业政策上加大科研投入,自主可控产品替代进口。
我们认为,财政或继续加快债券发行节奏,尤其是增加对消费领域支持力度,如有必要,下半年或继续增加全年财政额度;房地产政策也有望进一步放松。另外,出口方面的针对性支持政策也在加码。
4 关税影响边际缓和,关注基本面变化
近期中美在关税问题上出现边际缓和信号――7号上午,外交部发布消息,何立峰副总理将于5月9日-12日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举行会谈。我们认为,短期来看,关税摩擦对市场预期的影响相比于前期可能已在减弱,预期冲击最大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
不过从对经济的影响来看,实际冲击可能从4月数据开始逐步显现,再加上当前内需还要进一步巩固的背景下,更需关注接下来国内经济基本面变化:一是4月出口可能还有前期抢出口的支撑,但5、6月份数据可能会明显体现关税的冲击;二是地产的止跌企稳可能还需要更多政策支持,三是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压力或未明显缓解。这或是下阶段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关键因素。
风险提示: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