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领域又一密码!疯狂的PEEK,一场新材料革命的局部躁动

化工领域又一密码!疯狂的PEEK,一场新材料革命的局部躁动

今年4月,A股市场掀起一波PEEK材料的炒作热潮。

4月22日开始,中欣氟材等10余只个股集体封板,单日板块最高成交超30亿元,并在此后数个交易日连续创下多个涨停。

与同期大盘“无主线、无量能”的疲态相比,PEEK板块的炒作呈现出鲜明的政策+科技双轮驱动特征,资金押注着产业从0到1的爆发潜力,板块热度还在升温。

具身机器人点燃轻量化材料热度

回顾每次超级产业的炒作,上游“卖铲人”都是空间大、确定性强的存在。

像这近两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炒作,涨幅最凶就是上游的CPO和算力芯片,中间就曾跑出了八倍的新易盛、十七倍的寒武纪的算力“卖铲人”;

回溯新能源产业链周期同样如此,新能源车上游的聚偏二氟乙烯,在当时的聚偏二氟乙烯龙头股联创股份,就因主要产品可以用在锂电正极和光伏背板而遭到爆炒,三个月股价涨幅高达八倍。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当新兴产业进入快速爆发期时,上游材料的涨幅和赔率都比较高,机器人产业自年初的宇树科技出圈后,就成为了A股为数不多的确定较高的行业。

因此,当可用于机器人上游的特种工程塑料传来突破性进展的消息时,资金自然反应迅速。

从消息面来看,这波行情最初是由特斯拉Optimus Gen2采用PEEK材料减重10公斤,行走速度提升30%引起,带动了市场对轻量化材料的关注。而据国金证券测算,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达60万台时,PEEK需求量将超1170吨。

PEEK(聚醚醚酮)实质是一种高性能工程塑料,主链由醚键、酮基和苯环构成,具有轻量化、耐高温、自润滑与耐化学腐蚀等特性,是特种工程塑料的一种。

在汽车领域,PEEK用于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尤其在新能源高压快充场景下,其耐热、阻燃性能优势显著;

在人形机器人中,PEEK助力减重并提升关节、轴承性能,成为首选材料;

在医疗器械领域,其生物相容性和机械性能使其在人工关节和植入物方面广泛应用,降低术后风险;

在航空航天领域,PEEK用于飞机和航天器关键部件,提升性能和燃油效率。

最关键的是,相较工程塑料,特种工程塑料性能更优技术标准更严,附加值也自然更高:

附加值最高的碳纤维增强、3D打印等高端改性技术仍依赖进口设备,短期突破难度高,目前市场的关注点仍主要集中在PEEK树脂材料上。

近几年,随着全球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产能不断向亚太地区转移,亚太地区的 PEEK消费增长速度远超欧洲,中国 PEEK市场需求增长速度尤为突出。

根据《聚醚醚酮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张丽)一文的测算,2019 年至 2022 年期间,中国市场的 PEEK 消费量由 1400 吨提升至 1950 吨,对应全球消费量占比由 24.0%提升至 25.8%。

不过作为增速最快的 PEEK 消费国,国产的PEEK产品虽近几年已突破,但自主供应能力仍有不足。中研股份牵头制定PEEK国家标准,虽然打破英国威格斯长期垄断,使得国产化率从15%提升至30%,但国内PEEK自供能力仍较低,PEEK的应用开发领域均极具挑战性,因此商务开发周期也相对较长。

根据沙利文咨询统计,截至 2021年国内企业PEEK材料的合计产能约为2394 吨/年,对应产量约为 1154 吨,难以满足当年国内下游领域客户对 PEEK材料的消费需求,国内近一半的PEEK 需求仍需要通过进口才能满足。

整体来看,全球PEEK市场仍被高度垄断,在实现技术突破和产能爬坡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目前只有英国威格斯、比利时索尔维、德国赢创和中国中研股份四家企业产能达到了千吨级,其中威格斯一家就占据了超过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竞争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特点。

凭借工艺突破+成本优势,国内peek厂商正在加速扩产,未来有望快速崛起提升国产替代率。当下国内生产厂商正在建设PEEK材料的产能,2025年中国PEEK总产能预计突破1万吨,占全球40%。如中研股份、金发科技等龙头已形成技术护城河,但未来需警惕国际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及政策退坡三重风险,2025-2026年将是行业整合关键期。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PEEK厂商加速提升国产率,上游化工材料需求迎来景气度提升

工信部在2024年提出加快培育新材料产业,PEEK被列为重点支持领域,上游原料企业可获税收优惠与研发补贴。从产业链角度来看,PEEK材料主要受益方上游原材料和中游制造研发,目前已进入 “需求刚性+国产替代+政策扶持”的三驱动阶段。

PEEK上游原材料主要包括氟酮、对苯二酚、二苯砜、碳酸钠等。其中的氟酮为PEEK核心原料,占生产成本的50%以上,每生产1吨PEEK需消耗0.7-0.8吨DFBP。

根据券商研报测算2025年国内PEEK总产能预计突破1.2万吨,对应DFBP需求约8400-9600吨;人形机器人单台需求6.6-8kg PEEK,2030年全球产量若达150万台,仅此领域年需求将超1.2万吨。

成本占比最高、最关键的、直接影响PEEK产品质量的关节为氟酮材料,在PEEK厂商加速扩产和下游需求爆发的双重驱动下,迎来量价齐升的机遇,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产能优势将优先受益。

且因为技术壁垒,氟酮合成涉及高危氟化反应,扩产周期长达3-5年,环保审批严格,新进入者极少;产能也高度集中,全球80%氟酮产能在中国,头部企业新瀚新材、中欣氟材、营口兴福合计占国内产能超70%。

并且因技术垄断行业壁垒高企和产能集中,这个环节的公司议价能力极强。2023年国产氟酮价格(400-500元/公斤)仅为进口产品的一半,毛利率可达40%-50%。

国际巨头(威格斯、索尔维)扩产至1.5万吨,但国内企业凭借成本优势(价格低40%)加速抢占市场,中研股份、新瀚新材突破氟酮(PEEK核心原料)规模化生产,国产价格(400-500元/公斤)仅为进口(800-1000元/公斤)的一半,成本优势显著。

犀牛之星研究院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短期看,未来中欣氟材、新瀚新材等龙头凭借产能和技术优势、低成本将优先受益,因需求刚性更具确定性;

中期看,具备改性技术(如CF/PEEK)和下游认证能力的企业中研股份、沃特股份将主导市场;

长期看,则需警惕2025年后可能出现的产能过剩与国际技术替代风险。

结语

PEEK的爆发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高端制造升级的必然,也让人联想到2010年代光伏和新能源车的初期阶段——技术突破引发资本狂热,但真正产业化需经历产能爬坡、成本优化和生态构建。

光伏从“补贴驱动”到“平价上网”用了十年,新能源车从概念到全球渗透率20%,耗时十五年,PEEK的成长同样需要时间,亦需经历“概念炒作-产能过剩-技术出清-龙头崛起”的周期,在市场狂热中保持理性,关注技术落地与业绩兑现,方能在这场“材料革命”中捕获长期红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