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2》票房至今已经超过158亿。电影出品方、光线传媒自然是赚翻了。根据此前发布的票房公告粗略估算,单《哪吒2》的票房能给光线带来的营业收入就超过30亿。账上有钱,王长田出手了,最近和新浪的曹国伟一起,给母校捐了1个亿。
时值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这笔捐赠将用于设立新文科发展基金,助力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创新。据悉,基金将实行开放管理,汇聚更多社会资源,为复旦新文科的发展集聚动力。
一位是光线传媒董事长,一位是新浪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都来自复旦新闻系著名的8413班。毕业后,他们都曾从事过一线的新闻工作。此前,两人多次捐资支持学校的项目。
不久前,材料系1985级校友李平和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也给母校捐赠了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这是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
海外,校友捐赠的历史和文化深厚,20世纪80年代以来,耶鲁大学开创了将校友捐赠用于多元资产配置的“耶鲁模式”,校友捐赠基金由此成为美国LP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国内,高校捐赠基金起步较晚,1994年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成立,成为改革开放后首家高校基金会。近年来,在清华、交大、复旦等高校带动下,校友基金捐赠基金的有关实践刚刚开始萌芽。
与复旦有关的日子
一个月前,王长田回到母校做了一场主题演讲,关于《哪吒2》与中国版电影公司。《哪吒2》热映时,他拒绝接受媒体采访,甚至暂时停止社交媒体发声。参加纪念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是他近来罕见的公开亮相。活动主持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张力奋教授,是当年8413班的辅导员,王长田和曹国伟的班主任。
这个班级,出过不少在传媒界颇有影响力的“大咖”:光线传媒董事长、猫眼娱乐董事长王长田;新浪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微博董事长曹国伟;曾任《南方都市报》、南方网总编辑的暨南大学教授曹轲;五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的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唐卫彬;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曾任上海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上海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解放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陈颂清……
毕业后,王长田曾在多个场合表达过对母校的深厚感情。他说,自己现在的一点点小成绩,与当初复旦给他种下的种子有关。
王长田出生于辽宁大连,1984年,考入复旦新闻系的他,坐了三十个小时的船到上海,开启了四年大学生活。王长田爱读书,除了阅读大量的文学和哲学书外,他的枕边常堆着报纸和经济类的书籍。
入学后不久,他因肺结核复发吐血入院。幸运的是,复旦没有让他退学,并补贴了一千多元的医疗费,让他住院治疗。四十年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用来概括他和母校的故事正合适。
毕业后,王长田先后在《中华工商时报》、北京电视台做过记者,1998年,创办光线传媒。2006 年,光线传媒开始尝试电影发行,首部作品《伤城》取得 8000 万高票房。此后陆续推出多部电影,在电影领域逐渐站稳脚跟。
曹国伟是上海人,从复旦新闻系毕业后,在上海电视台做了一年财经记者,之后赴美留学,先后获得俄克拉荷马大学新闻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商学院的硕士学位。硕士毕业的曹国伟没有继续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美国硅谷的会计事务所安达信和普华永道就职,作为审计师参与了多项重大的IPO项目。这些经历,为他之后在新浪资本运作打下基础。
1999年,曹国伟加入新浪,以财务副总裁的身份接手上市流程。2006年5月,曹国伟任新浪首席执行官,外界对他的评价极高:“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做事大气,但又不缺乏激情且极具责任感”。
如今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曹国伟,多是西装革履,严肃认真,但回忆起在复旦读书的时光,他自认为不算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留过长发,戴墨镜,是当时摄影协会的会长,经常翘课,背着相机到户外摄影。
张力奋曾评价他是“天生的商人”,曹国伟在事业上的成就,也恰恰验证了这一点。王长田和曹国伟同窗四年,毕业后也有不少交集。2010年,两人达成战略合作,构建“光线娱乐频道”。
如果说他们身上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大概是复旦给予他们的开放的思维方式、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离校数十载,两人依旧希望可以回馈母校,让复旦的人文精神在一代代学子中传承,焕发新的生命力。
蓬勃发展的校友捐赠基金
这次捐资,两人与学校进行过多次深入研讨。成立新文科基金,也是对此前热门的“文科无用论”的回应。
今年,复旦大学宣布将在建校120年之际迎来一场“教育教学3.0版”的改革:将原来的工科学院拆分为六个创新学院。同时,文科招生比例由原先的近40%调整至20%,培养更精更顶尖的文科人才。
建校120周年,复旦大学收到的另一份特别的礼物,是材料系高分子专业 1985 级校友李平、历史学系 1986 级校友廖梅夫妇捐赠的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学敏高等研究院定位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国际化为建设宗旨,致力成为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李平是宁德时代联合创始人,从复旦大学毕业后便投身商界;廖梅在复旦读了十年书,对母校怀有深厚感情,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
2004年6月,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接受校友和各界捐赠,用于支持复旦大学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创新创业发展等方面的提升。许多知名校友捐资回馈母校,希望助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2015年底,复旦大学校董、经济学院校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捐赠5000万设立“复旦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泛海发展基金”,用于支持创新创业学院的筹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2021年,复旦大学校友谭瑞清捐赠2亿元,设立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化学、材料及相关学科发展,包括奖励优秀师生、助力教学教材建设等。
复旦只是一个缩影。近几年,多所知名大学校友回馈母校,支持母校的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
2022年,科沃斯创始人钱东奇向南京大学捐赠4亿元,重点支持生命科学、半导体学科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队伍建设;2023年,武汉大学1987级计算机系校友、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向母校捐赠13亿元人民币,聚焦支持数理化文史哲六大学科基础研究、计算机领域科技创新以及大学生培养;2024年,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CEO梁汝波共同向母校南开大学捐赠人民币2亿元,用于支持南开数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除了单纯的校友捐赠,国内也在高校逐步效仿耶鲁模式,设立母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在各高校的教育基金会中,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先走上了专业化运作的道路。2018年,该基金会参股成立了市场化资产管理机构菡源资产,后者成为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的基金管理者。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不仅投资过青松基金、君联资本、红杉中国、金沙江创投、启高资本等知名机构,还直投过一些医疗、科技项目,如景昱医疗、上海领微科技等项目。
除了考虑收益,上海交大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更精准地支持与学校优势相关的、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科技项目,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助力校友创业企业成长。
在创投圈,甚至有“半个创投圈,都是上海交大人”的说法。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是交大1989届本科校友,为母校捐资设立“曾毓群教育基金”。2021年,又通过宁波瑞庭向母校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200万股宁德时代股票,按当时股价计算,市值高达约14亿元。2023年 ,上海元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88级校友张炜捐赠50万股比亚迪股份,设立 “元昊教育基金”,支持学校在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基础学科领域的拔尖人才培养及研究工作,当时这笔捐赠价值1.2亿元。
但总体而言,和海外的成熟实践相比,国内校友捐赠基金整体仍面临投资经验不足、缺乏专业人才等问题,从在私募股权中的出资比例来说更是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仍然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