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星空下的卤煮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绿豆汤
随着脑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不断突破,假肢行业呈现出了远比以往要快的发展态势。尤其是智能仿生假肢的出现,更是有望显著改善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是人口大国,假肢市场潜力自然不小。
不过如今的国内市场还是以进口品牌为主,被奥托博克和奥索这双寡头掌握。本土假肢企业受困于先天不足和技术壁垒高企,实难和国际同行抗衡。不过近年来也涌现出了强脑科技、北京精博、臻行科技等一批颇具想法的新锐厂商,在2023年杭州第4届亚残运会开幕式上,中国运动员徐佳玲就是穿戴着强脑科技的智能仿生手,用意识点燃了主火炬。
中国假肢行业规模 来源: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义乌市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先天不足的中国假肢行业,或许可以凭借智能仿生产品来实现追赶。
一、需求持续扩容,上游供给充沛
所谓假肢,就是为了弥补截肢或肢体不完全缺损而专门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来设计和制作的人工假体,也称为“义肢”,像疾病、交通事故、工伤甚至运动创伤等原因都很常见。在我国民政局的口径下,假肢属于康复辅助器具,除了外观层面的弥补和美观考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代替失去肢体的一部分功能,让截肢或肢体不全者恢复一定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所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出发来推动这一领域的持续进步对全人类来讲也是非常重要的。
按部位来说,假肢分为上肢、下肢还有脊柱等几大类。其中下肢应用的更多,市场规模也远比其他大类要大得多。聚焦到国内来说,2023年全国假肢市场规模约为51亿元,预计2025年会增长至54亿元左右。整体来说,这是一个规模不大且比较稳定的赛道。
下游需求方面,我国因交通事故致伤人数近几年在26万例上下,工业事故截肢率同时出现一定下降。但因病致残率不容忽视,比如糖尿病足,这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可能导致足部溃疡至截肢。糖尿病患者的下肢截肢风险是正常人群的40倍,全球范围内每20秒就有一例因糖尿病而接受截肢的病例。在以前的文章中咱们也聊到过,中国糖尿病患者基数庞大且逐年急剧攀升,2045年存量患者约莫到达1.744亿例的高位,这将形成对假肢的较大需求。
2018-2023年交通事故受伤人数情况 来源:观研天下整理
从产业链来看,现代假肢主要用轻量化且高强度的铝合金、钛合金或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像我们在残奥会田径类项目上看到的“刀锋战士”,主要就是由碳纤维材料产品。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这些上游原料还是产能充足且品线齐全的,每年铝材制品顺差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碳纤维领域,也有中复神鹰(688295)这样的优势供应商。背靠稳定且成本可控的上游,本土假肢企业肯定是有一定优势的。
二、中国厂商替代不易
但咱们的假肢市场还是一个进口品牌是绝对主角的地方,从海关数据来看,2019-2023年每年中国其他人造的人体部分(含假肢)进口总额65亿元,形成较大的贸易逆差。
在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巨头中,德国公司奥托博克(Ottobock)和冰岛公司奥索(Össur)两家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产品均价超过10万元的高端产品线上,更是没有第三家的存在。这两家也长期把持着全球假肢市场,呈现双寡头格局。
这些国际一线企业的产品力的确一时难以撼动,主要是假肢这系列产品其实技术壁垒很高。奥索在大本营欧洲地区申请了超过400项专利,2023年底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还带来了最新的全球首款主动提供动力驱动的仿生膝关节,而奥托博克百年技术积累的C-Leg智能膝关节也是难寻敌手。高技术来源于高投入,奥托博克研发投入长期保持在营业收入的8%-10%,单看金额的话其他企业恐怕只会越落越远。
奥托博克C-Leg智能仿生膝关节 来源:网络
相较而言,国内从事假肢制造的企业不少是由当年省属的假肢中心改制而成的,原属民政系统。比如新三板挂牌企业国资康复(873051)的前身就是福建省假肢中心,2015年完成改制。这样的单位原本以生产工艺落后的皮革、铝板假肢为主,自然经营规模较小且技术力量薄弱,国资康复2024年来自康复辅助器具(含假肢)的收入仅有3,069万元,虽然36个点的毛利率还算可以,但毕竟短期之内做不大了。
当然,国家也在陆续出台一些扶持措施。比如2021年国务院出台了《“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展规划》,明确把假肢纳入医保范围,京沪等很多城市也都在推行康复辅具租赁补贴。到了2023年,财政部等几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生产和装配伤残人员专门用品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的公告》,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假肢生产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这自然会直接减轻相关企业的税务负担,提高本土厂商的竞争力。
但本土厂商的起点毕竟和奥托博克、奥索差的过远了,中国企业想追赶上这些巨头尚属遥遥无期。
三、新兴技术或彻底改变行业格局
不过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可是为假肢行业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脑机技术。
今年年初,马斯克的公司Neuralink完成了第一例侵入式脑机设备植入手术,帮助瘫痪多年的患者用意念控制光标玩起了电子游戏,科幻感颇强。现阶段,也有不止一家国内公司想要把假肢产品和脑机技术联系在一起,不过和“钢铁侠”不同的是,他们的主流路径是非侵入式的脑机设备。
比如和推出DeepSeek的深度求索及推出《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并称“杭州六小龙”的强脑科技就致力于此。这家萌芽于哈佛大学创新实验室的公司是全球唯二的融资超过2亿美元的脑机接口公司,在2020年推出了全球首款成功量产的脑控智能假肢产品。无论是仿生手还是仿生腿,强脑科技的产品性能都突破不小。
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部分功能展示 来源:公司官网
3D打印技术的日趋成熟也有望成为假肢普及的另一大助力,毕竟成本确实是制约这个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假肢可不是标准化产品,咱们每个人高矮胖瘦都不一样,肢体也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的定制,单个上肢或下肢的部件总价可以轻松超过五位数,甚至达到六位数。这样高昂的装配价格自然限制了其普及程度,我国持证残疾人数量超过3700万,其中超六成为肢体残疾。但八位数的肢体残疾者存量乘上动辄五位数的假肢价格,然而上文咱们提到全国市场只有五十几个亿,这明显说明假肢产品的渗透率确实太低了。
而利用3D打印技术的话,可以快速根据患者个性化信息打印出合适的假肢模型,不但生产周期大大缩短,造价也只有传统假肢造价的几十分之一。还有研究表明,3D打印生成的假肢器具性能也比传统假肢要好。笔者认为,这或许是这个行业最大的推动力。
受到科技进步的鼓舞,中国假肢行业处在一个从冷冰冰的康复用器具转变成科技为人类带来新生的关键路口。虽然受制于制造成本和技术壁垒等因素,在传统假肢领域本土厂商实难和积累百年的跨国企业相抗衡。但蓬勃兴起的一众科技初创公司,可未必不能和全球同行们一较短长。假肢行业也有望借此弯道超车,努力追赶上巨头的脚步,正如在汽车等产业中我们曾见证过的那样。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