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邮保险资产规模高歌猛进,业绩上蹿下跳

一边增资,一边买楼

640.jpg

作者:宋涵

出品:全球财说

2025年以来,中邮保险动作不断,一边增资,一边“买买买”。

中邮保险依靠金主中邮集团和友邦保险联合注资39.8亿元,令其注册资本一跃升至行业第四。举牌上市公司,并豪掷百亿加码不动产。

“事出必有因”。近年中邮保险业绩大开大合,其中还夹杂一些人事变动。近日前总经理被爆失联,再度引发市场关注。

前总经理被爆失联

“有风方起浪,无潮水自平”。2025年6月据财新报道中邮保险前总经理党均章失联,有消息称其已被相关部门带走调查。

党均章最初在银行系统工作,曾在人民银行省、市分行多有任职。后任兰州银行支行长、总行机关部门总经理、行长等职。2013年3月担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2017年被派驻到中邮保险任党委副书记和总经理。直至2021年初,邮政集团党组决定免去党均章中邮保险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职务。

也是在党均章之后,中邮保险首次市场化选聘总经理,于2021年12月引入国寿出身的职业经理人李学军接棒其出任中邮保险总经理一职。

而党均章被邮政集团免职后,进入了一阵短暂的“空窗期”。于2021年10月出任益民基金董事长一职,直至2023年4月,党均章到龄退休,逐渐淡出大众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1月党均章刚被监管核准担任中邮保险总经理一职不到月余,其就因卷入“侨兴债”事件被处罚。

彼时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因违反国家规定从事投资活动,业务管理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合计被罚5.21亿元。党均章作为责任人牵连其中,被相关部门给予警告处罚。

说起来,中国邮政集团作为中邮保险实控人,2025年以来已有3位邮政系高管被监管部门调查。6月,原中国邮政集团上海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必昌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5月,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原高级资深经理李玉杰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3月,中邮理财高级业务专家刘鑫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中邮保险除了前总经理失联,近日还有一名副总悄悄“隐退”。

中邮保险官网披露其高级管理人员有总经理李学军,副总2名分别为杨立国和潘高峰。其中潘高峰还兼任技术总监一职。

《全球财说》注意到,中邮保险2025年1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显示,公司副总还有1人为谢祝锋。其于2015年加入中邮保险,并担任中邮保险财务负责人近10年,后于2024年11月起任公司副总经理。

中邮保险副总谢祝锋的“消失”正好契合一条坊间传闻。一家新人身险企富泽人寿已正式获批设立,或与君康人寿风险处置相关。 近期富泽人寿领导班子初露端倪。有消息称,中邮保险副总裁谢祝锋或将出任该司总裁。

谢祝锋是名70后,曾任职中英人寿财务部助理总经理,百年人寿和信诚人寿计财部总经理。保险经验丰富,尤其对财务部工作很熟悉。还兼职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互联网保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中邮保险虽尚未对外披露谢祝锋离职的消息,但精算师焦峰已于2025年6月经核准正式担任中邮保险财务负责人。

业绩大开大合

作为邮政系旗下唯一的保险公司,中邮保险在中国邮政系统内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同时中邮保险背靠中国邮政集团这棵大树,坐拥全国最大的银行分销渠道,被业内称为银行系“寿险一哥”。

中邮保险成立近16载,也是在近几年净利才突破10亿元大关。近3年,中邮保险业绩过于大开大合,牵动了市场心跳。

2017-2021年,中邮保险净利表现为3.8亿元、5.21亿元、16.88亿元、13.16亿元、14.03亿元。期间虽盈利波动较大,至少是盈利状态。

2022年也就是中邮保险牵手“友邦”转为中外合资险企的第1年,净利掉头向下,倒退至2017年水平仅3.97亿元。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仅为0.18亿元。2023年亏损继续扩大超百亿元,为-120.14亿元,彼时其亏损额居行业首位。

熟料仅1年,中邮保险就摘掉百亿亏损的帽子,于2024年业绩竟然出现大反转,净利高达89.41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中邮保险2024年净利“变戏法”大增,主要缘于其执行了新保险合同准则。若依此准则中邮保险2023年净利扭亏为盈11.68亿元。由巨亏到盈利新保险合同准则对报表“美颜”程度可想而知。不过,这也导致同年中邮保险净资产同比减少121.19亿元,收缩至70.72亿元。

并且净利大幅波动情形还在持续。2025年1季度,中邮保险保险业务收入801.07亿元,同比增长8.76%;净利15.65亿元,同比下滑43.17%。陷入增收不增利怪圈,未来中邮保险盈利走向更加迷茫,值得关注。

初步看2025年1季度中邮保险净利骤降,或是因投资端表现不佳所致。报告期中邮保险实现投资收益率0.61%,较2024年同期下滑0.4个百分点;综合投资收益率-0.75%,较2024年同期2.90%,由正转负。

回顾看,中邮保险2023年巨额亏损背后除准备金计提增加外,主要还是投资收益不及预期。2023年后中邮保险投资端发力,在A股市场的投资规模和占比都有显著上升。

2024年10月,中邮保险通过二级市场增持安徽皖通高速H股28.4万股,是2015年以来首次举牌。

2025年4月,中邮保险和珠海普东签订股份转让协议书,受让珠海普东持有的东航物流5%股权,总价款达8.69亿元,并承诺18个月内不减持。7月1日该笔股权转让已完成过户。

中邮保险举牌除基于自身配置需求外,长端利率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加剧,资产端显著承压。叠加固收类资产配置难度加大,权益类投资脱颖而出。权益类投资受会计准则影响较大,正值新旧会计准则切换,险企可以通过举牌实现权益法核算,减少当期损益的波动性。

此外,中邮保险动辄几十亿的不动产投资动作让其迅速出圈。2023年斥资42.56亿元收购大悦城旗下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的中粮·置地广场项目,现已更名中邮保险·玖安广场。2024年斥资13.6亿元投资西安启迪中心项目。有消息称,2025年中邮保险领投上海博华广场项目签约,交易对价超百亿元。

中邮保险投资策略一改往日保守风格,或是来自长期以来的资负错配压力。如保费规模一路飙升,资产端疲软,寿险公司焦虑的利差损风险就会增大,若险企能提升资金运用收益率则可降低该风险。

1500亿元保费目标,立易做难

与净利走势大相径庭的是中邮保险保险业务收入一路高歌。2012年保费收入突破百亿大关,2023年首次站上千亿台阶,2024年保费收入进一步扩张至1349.40亿元。2025年保费目标定位1500亿元。

虽然2025年首季中邮保险保险业务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但其规模保费同比增速从两位数跌至个位数,仅8.91%,较2024年同期26.24%,差距不小。事实上,自2023年以来连续8个季度其规模保费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

从结构来看,新单保费增长乏力是中邮保险达成目标的绊脚石。2024年中邮保险保费收入增长主要靠续期业务,同比增长47.74%,占比达63.86%。反观代表新拓展业务规模的新单保费同比下滑5.37%。新单萎缩,要想稳住规模并实现增长,就很考验险企对现有客户的维护和留存能力。

只是中邮保险保单销售主要依赖银保渠道。预定利率和销售费用急剧下滑,削弱了银行销售人员积极性,客户需求又难以满足。随着“报行合一”以及“一对三”限制的取消,大型险企磨刀霍霍,中小险企在银保渠道也有了与大型险企同台竞争的机会,可想“银行系”险企压力倍增,多元化渠道建设仍有待提升。

近年中邮保险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利率敏感性产品,总经理李学军表示2025年将大力推动分红险业务。但相较长期销售传统寿险业务的银保渠道人员而言,要重新熟悉产品,销售难度增大。目前中邮保险分红险保费收入及占比虽大幅提升,但传统寿险业务仍为其保费收入的主要来源。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1季度中邮保险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159.40亿元。2023-2024年公司分红账户业务净现金流分别为-1278.50亿元、-1495.40亿元。

在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下,已有不少寿险公司推出预定利率1.5%的分红产品。分红险三季度或迎来集中调整,跌破“2.0时代”。此举虽有望缓解险企的债券配置压力,但对依赖银行存储,追求稳定收益的客户而言,分红险浮动性会劝退不少人。

此外,监管进一步加强,要求险企不得偏离账户的资产负债和投资收益实际情况,不得随意抬高分红水平搞“内卷式”竞争。

偿付能力持续吃紧

业绩剧烈波动,偿二代二期规则实行下,中邮保险偿付能力持续“吃紧”。

偿付能力作为衡量险企财务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对险企自身、消费者、监管部门来说均具有重大意义。

具体看,2025年1季度中邮保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58.92%,环比下降26.61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93.94%,环比下降22.66个百分点。

中邮保险偿付能力虽符合公司风险偏好和监管要求,但较同期行业人身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96.6%,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32.8%,仍处于较低水平。

事实上,随着业务扩张,保费飙升,中邮保险内源性资本补充困难,导致偿付能力持续承压。经历多轮增资,注册资本由最初的5亿元,到如今突破300亿元。期间还多次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资本补充债券,但中邮保险近年偿付能力表现仍落后于行业水平。

关键时刻,中邮保险两大金主再次发力。

2025年6月,中邮保险发布关于变更注册资本的公告,将注册资本由286.63亿元增加至326.43亿元。若增资完成,中邮保险注册资本将仅次于中汇人寿、平安人寿、瑞众人寿一跃攀至行业第四。

此次中邮保险增资近40亿元,以中邮集团为主,友邦为辅。相应股权变动后两大股东地位更加稳固。中邮集团持股比例由38.22%上升至42.68%;友邦保险持股比例则不变仍为24.99%。

这也是自2022年友邦携巨资入股后,二度增资中邮保险。只是不知面对如今这位业绩反复的银行系“寿险一哥”,友邦金主是否心存忐忑。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全球财说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