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破釜沉舟。
都说孩子是未来,围绕未来的产业一定亏不了,海拍客曾对此深信不疑。但在一路向南的生育率面前,公司的处境仿佛有些尴尬。
就在三个月前,母婴垂直电商蜜芽App彻底关停服务,另一母婴品牌可优比被曝大规模裁员。整个行业都感受到了寒意,如履薄冰。
在如此艰难的境地下,6月30日,海拍客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负债净额20亿元、累计亏损18.54亿元、核心买家三年减少近1万家……这份沉重的财务数据,与公司在招股书中下沉市场寡头的自我定位形成刺眼反差。
毕竟人家玩下沉的都赢麻了,怎么就你怎么惨?曾经被雷军旗下顺位资本连投5轮,现在却只能将港股IPO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图源:网络
2015年,正是跨境电商最火的时候,海拍客也在那时成立。当年海拍客的创始阵容有多豪华?从创始人、COO到销售合伙人、技术合伙人,全是阿里出来的。
也是这群阿里的高级人才,最终选择了押注母婴赛道,主要做家庭的护理与营养产品。公司的经营模式是助理路的B2B模式,也就是母婴店在平台上向供应商买货,海拍客只是作为中介的平台方收取佣金。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海拍客的注册卖家达到4200家,注册买家达到29万家,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3000个县村。根据公司援引的沙利文数据,按2024年的交易额来算,海拍客是我国低线市场家庭护理及营养产品行业最大的交易平台,市场份额为10.1%。
然而,海拍客引以为豪的下沉市场壁垒,也就是取得86亿元低线市场年交易额、覆盖3000+县村、10.1%市场份额的关键点,那张形成母婴刚需供应链的高频采购网络,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
海拍客的GMV最近三年连续缩水,从2022年149亿元跌至2024年110亿元,跌幅达26.2%。同期,公司的核心买家数量从10.35万降至9.38万,相当于每天流失9家采购商。客单价也降低了,单笔订单平均交易额减少70元,低端纸尿裤、奶粉占比超60%。
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同行们吗?显然并不是,同行们也基本也都处在一个要死要活的状态。一个行业的无声毁灭,甚至找不到归咎的对象,这才是最可怕的。
为了自救,海拍客做起了自营,事实证明,这确实是一个能够扩大营收的业务,但可惜的是,确实不太赚钱。2022-2024年,公司自营收入占比从60.4%升至77.7%,但其毛利率仅15.5%,显然不是一门好生意。
所谓数据赋能的自有品牌战略同样收效甚微。尽管开发了92个自有品牌、1000+SKU,但在低价敏感型市场难建溢价。微利,全产业链都是微利。
创始人赵晨的阿里光环曾让资本趋之若鹜,顺为资本A轮到D轮累计注资2693万美元,持股16.37%成第一大机构股东,高瓴与复星等也先后跟投,在C+轮和D轮融资额达1.17亿美元。
但资本狂欢埋下致命隐患。招股书披露,海拍客与资方签署了严格的对赌协议,2024年因未达业绩承诺,公司斥资1100万美元回购股份,2025年又需支付2400万美元回购款,并发行1.58亿美元承兑票据。这直接导致公司的负债净额飙升,压力进一步扩大。
而且,海拍客的商业模式确实存在先天缺陷,“窜货平台”的外号是从来没有丢掉过。不管是价格体系,还是起订门槛,甚至是注册买家数量的真实性,都一直饱受质疑。
这种模式导致供应链信任危机。面对跨区窜货导致的价格倒挂,部分上游企业最终选择暂停向海拍客供货。渠道恶化,是公司不得不面临的一大问题。
港股市场留给海拍客的窗口期已然不多,虽然公司也知道唯一的曙光在于高毛利品类突破。但很多问题的解决从来不在想不想,而是在于做不做得到。
当赵晨在招股书签下名字时,仓库里堆积的5.3亿元库存正面临贬值风险,海拍客的时间非常有限。什么叫与时间赛跑,这就是。
母婴行业的洗牌从未停止,而且必将更加剧烈。蜜芽关停、可优比裁员的阴影下,海拍客的IPO已不仅是资本突围,更成为检验垂直平台生存可能性的试纸。在下沉市场,效率每提升1%,就能碾碎十个伪商业模式。海拍客这场与巨头赛跑的IPO,注定是背水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