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乘用车卖了208万辆,乘联会称价格战硝烟渐散

本文来自:财经汽车,作者:刘颖

中国车市要走向高质量竞争,政策引导、技术驱动、品牌积累缺一不可

“我们已经看到价格战最激烈的阶段正在过去。”在近日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CPCA,以下简称为乘联会)的分析文章中,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首次明确表达了对当前车市竞争形势的判断。他指出,自2025年4月以来,乘用车降价潮已经明显减弱,无论从参与车型数量,还是实际降价幅度来看,都释放出“硝烟渐散”的信号。 

三年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头部车企掀起“以价换量”的行业地震,将价格战推向极致,曾一度让行业陷入内卷泥沼。而今,随着政策稳预期、企业稳节奏、消费者换购升级需求增长,市场正在从价格驱动,走向价值竞争的轨道。

从年初的价格鏖战,到6月的结构性回暖,车市正在悄然转变轨迹:告别“野蛮扩张”,走向“高质量竞争”。销量回升背后,是政策的引导、技术的沉淀、品牌的积累,以及消费者对于品质的重新审视。

未来的竞争不止在国内,中国汽车能否真正在海外立足,技术将是这场产业跃迁的终极试金石。而中国的插混,也许是那把打开世界市场大门的钥匙。


价格战退潮:降价车型减、降幅收窄


2025年上半年,虽然仍有部分车企持续通过官方降价或促销拉动销量,但整体力度已明显放缓。乘联会的公众号“乘联分会”发布数据,1月降价车型仅7款,2月回升至21款,3月高位运行至23款,之后迅速收缩。4月降价车型14款,5月12款,6月保持在14款的温和水平,较2023年同期下降明显。

降价车型类型也趋于分化。以6月为例,纯电动车降价6款,同比多3款,但传统燃油车降价仅5款,同比减少2款;插混车型则稳中微升,增程式车型基本持平。“这表明新能源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有结构性调整,而燃油车的价格体系趋于稳定。”崔分析称。

更为关键的是,平均降价幅度同步缩窄。今年1-6月,新能源车平均降价为2.3万元,降幅为12%;而到了6月,降价幅度降至1.5万元,降幅仅为10.4%。燃油车亦是类似走势,6月平均降价1.4万元,降幅8.6%。整体市场平均降幅从上半年11.4%收窄至6月的9.9%。

 图源:崔东树的公众号“乘联数据”《2025年6月乘用车市场降价分析》

崔东树认为,价格战趋缓,一方面源自“新车不再盲目低价上市”,而是以增配、体验优化、“隐形补贴”等方式吸引用户;另一方面,主机厂库存管理更加精细,加上国家“报废更新”补贴政策的助推,使得市场供需关系更趋均衡。


6月零售208万辆:同比大涨18%,换购政策显效


价格战渐止的背后,是市场需求的实质性回暖。“乘联分会”公众号发布数据,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创下近年同期新高。累计1-6月乘用车零售1090万辆,同比增长10.8%。

 图源:“乘联分会”公众号《2025年6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

这种增长并非偶然。2025年上半年,全国范围的“以旧换新”政策持续落地,各地补贴密集发放,直接激活了存量车主的换购意愿。商务部数据显示,6月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达到123万辆,占到私人购车用户近七成。

从结构来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和出口双线发力,表现突出。6月自主品牌零售134万辆,同比增长30%,市场份额升至64.2%,同比增长5.6个百分点;新能源零售渗透率更是达到53.3%,持续占据过半壁江山。

在企业排名方面,比亚迪继续领跑,6月零售超35万辆;吉利、长安、奇瑞紧随其后,均实现两位数增长;特斯拉中国则凭借Model Y和Model 3双车型发力,月销超6万辆,位居外资品牌前列。

整体看,6月车市呈现三大特征:一是“淡季不淡”,零售接近3月高位,政策推动下消费潜力加快释放;二是“出口与新能源并进”,6月出口48万辆,同比增长23.8%,新能源占比超41%;三是“头部集中度上升”,月销破万辆车企达23家,形成稳定的主力阵容。


中国插混走向世界:从价格竞争转向技术出海


在销量和价格之外,2025年还透露出一个更加深远的趋势:中国汽车,尤其是插电混动,正加速走向世界。

从国际视角来看,虽然美国、英国等国家在表面上继续对燃油车提供支持,但世界电动化进程不可逆转,而插混凭借“无续航焦虑+高能效+场景兼容性”的优势,正在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的关键力量。

插混车型在近年来完成了从“中间态”到“主力军”的转变。其兼具电车的能效与燃油车的灵活性,解决了续航焦虑与补能瓶颈,是当前各国新能源转型中的“实用解法”。目前,中国插混市场份额占据全球80%,其中比亚迪DM-i、吉利雷神、理想增程等技术体系已具备领先优势。

这类产品的海外表现也在快速提升。以比亚迪为例,其DM-i系统已出口至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2025年上半年插混车型出口占比超过45%。长城、吉利、奇瑞等车企也陆续在海外布局插混产能或推进技术授权,加快全球落地步伐。

相比纯电车型对补能基础设施的依赖,插混更适用于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道路和能源现状。因此它不只是中国市场的“阶段性产物”,更有望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扮演“定义者”的角色。

崔东树强调:“中国车企不再只是出口便宜车,而是输出高质量、高技术的全场景解决方案。”价格不再是唯一卖点,技术、场景适应性和品牌力才是出海竞争的核心。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