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全国生猪均价跌至6.98元/斤,年内首次“破7”,相比年初跌幅13.5%。
一边是持续低迷的猪价,另一边政策端密集释放产能调控信号:农业农村部明确要求淘汰低效母猪、严控新增产能,目标将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43万头调减至3900万头.机构分析指出,产能去化或推动猪价温和回升,具备成本优势的龙头猪企有望穿越周期。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大量资金借道养殖主题ETF布局,截至7月30日,畜牧养殖ETF(516670)近20日获资金净流入合计达2.1亿元。
来源:Wind,截至2025.7.30
【猪价跌破7元/斤关口,创年内新低】
2025年上半年生猪价格整体呈现回落趋势,多数时间维持在14元/公斤以上,截至7月30日全国生猪均价6.98元/斤,刷新年内新低。
来源:Wind,截至2025.7.30
分阶段来看,春节期间需求增量,1月猪价维持高位。春节后随着养殖端恢复出栏,同时需求端屠宰量恢复不及预期,供多需少导致猪价出现明显下滑,猪价低迷状态一直持续到6月。
6月,规模猪企降重去库效果明显,月末养殖端有所抗价惜售,集团猪企适当调整出栏节奏,加上部分屠宰企业分割入库增加,猪价持续反弹,来到15元/公斤上方。
7月中上旬供需格局发生变化,生猪供应恢复且逐渐充裕,下游屠宰订单出现缩水,甚至有压价收购的情况,养殖端销售压力增加,猪价持续回落。
随着猪价持续回落,猪粮比再度来到6:1盈亏线下方,根据猪好多网数据,最新猪粮比为5.93:1。
来源:猪好多网
【产能调控能否提振猪价?】
近期,生猪产业密集释放生猪产能调控方面的积极信号,市场引导和政策支持在不断强化,促进生猪市场稳定运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行业端,政策密集落地,产能调控进入实质阶段。
农业农村部召开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明确要求:淘汰低效能繁母猪、调减存栏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出栏体重(120公斤以内)、严控新增产能。目标:将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4043万头调减至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103.7%→100%),缓解供应过剩压力。
企业端,头部企业率先响应,供给收缩已见端倪。根据牧原股份销售月报,能繁母猪存栏连续两季度下降,环比减少8.1万头至343万头。温氏股份表示,6月出栏均重从248斤降至246斤,严控二次育肥。新希望则明确禁止商品猪流入二次育肥渠道,违规客户暂停竞拍权。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4043万头,为3900万头正常保有量的103.7%,处于绿色产能区间上端。
来源:Wind,农业农村部,截至2025.6.30
财信证券认为,生猪价格与供给呈反方向变动,价格变动幅度基本为供给变动幅度的3~5倍。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调减至3900万头,假设供给端相对目前减少3.7%,预计对价格端影响将达到11%-19%左右。
东兴证券表示,行业反内卷+环保风暴再起,供给侧改革在路上。中长期来看有利于落后产能出清和生猪市场的平稳运行,行业产能去化预期提升,待压力释放后,下半年猪价有望在旺季及明年迎来更好的向上弹性。
【投资层面,成本优势或是关键】
财信证券指出,在政策强力引导下,生猪产业正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产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随着产能逐步优化、环保约束深化,叠加头部企业自律减产,供需结构有望改善。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下,猪价或进入温和回升通道,行业盈利复苏节奏将加快。
兴业证券指出,板块估值仍处于历史偏低水平,持续关注板块的左侧配置机会。自2024年4月起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转正,叠加养殖产效缓慢提升,预计产能增加将于2025年Q2逐步兑现致商品猪出栏量提升,从能繁母猪数量绝对值及新生仔猪数推演,预计2025年三季度整体的标猪供给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持续关注具有成本优势、出栏增速较快的企业。
无独有偶,甬兴证券同样认为,低成本是上市猪企穿越猪周期的核心竞争力,重点看好成本管控相对优秀或降本路径清晰的优质猪企。其他养殖产业链方面,受益于下游养殖业存栏恢复,畜禽料需求有望逐步回升;高温临近,水产料迎来销售旺季。
畜牧养殖ETF(516670)紧密追踪中证畜牧养殖指数,标的指数覆盖生猪养殖产业链,根据Wind概念划分,与养猪相关概念成份股权重合计占比约60%,包括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巨星农牧、新希望等生猪养殖企业;疫苗、饲料等养猪上下游+禽类、水产等养殖概念占比约40%。费率方面,管理费0.2%/年,同赛道品种均为0.5%/年,布局成本更低。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