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价值事务所的第1928篇原创文章”
在《价值事务所max》此前的文章中,所长提到无我才是真正的尊贵,只有当一个人不再把自己当作宇宙的中心,不再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围绕着“我”的利益而转动,不再需要通过优越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才能以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与世界相处,从而超越了自我与他者的割裂,让生命回归到最本然的尊贵。
这里所长再重点讲一下“无我”。
如果你足够仔细,能够持续检视日常的生活,久而久之,你就一定会了解到“我”的存在是值得怀疑的。
自我的假象
比如前一秒还在因为某个人而生气,气得不要不要的,而且觉得非要和他争个高下,非要同他理论清楚,不然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然后我们的气可能因为一件突然发生的事情被打断,孩子或者谁让我们帮忙做个事情我们不想拒绝,也许在做的过程中气就没有了,等事情做完可能就把刚刚的想法忘记了,然后反而很好奇,为什么自己刚刚会那么生气,自己到底在气什么,这么点小事值得么?
还比如一到晚上可能心情就会低落,明明白天还好好的,但一到晚上就会有种莫名的孤独感,想和人聊天,翻通讯录翻来翻去找不到适合的,于是就又开始想自己有多可怜……
然后想着想着可能就睡着了,等睡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精神饱满的一天,这时候我们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可怜,也不觉得自己孤独,甚至还在想自己昨天晚上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再比如某天正好心情很好,平时讨厌的人也许都能从他身上挖出点闪光点,也觉得他并没有那么讨厌,觉得世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别人找我们帮个啥忙就很乐意的就帮了。可要是某一阵我们心情不好,平时再喜欢的人你都可以从他身上挑些毛病出来,也会觉得他烦,觉得这个世界一切都让你看不顺眼,温暖的太阳你会嫌刺眼,和煦的微风你会嫌它吹乱你的发型……如果哪个再来求你办点事,“你没看老子烦得很嘛!”
好了,所长觉得讲到这里就差不多了。
你看,我们自己说的其实根本不算,我们作为自己的主人,却从来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冒出些怎样的念头、说出怎样的话、做出怎样的事。
所谓的“我”,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连续”的个体。只是我们误以为他是一个连续的个体。
不信再回过头看看所长上文举的例子,如果你足够聪明,多看几遍,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你就一定会发现所谓的我们是“断断续续”的,是“片段式”的。
一会是心情好的,一会是心情不好的;
一会是想吃东西的,一会有是想睡觉的;
一会是想砍死身边这个人的,一会又是死都离不开他的;
一会是30岁以前一定要有孩子的,一会是为什么我要生个孩子来拖累我……
如果再换个说法,你看这样是不是很形象,在我们的身体中,同时有很多很多个“人”,这些人同时都在抢夺身体的控制权,A想让我们多愁善感,B想让我们心情愉快,C想让我们气冲脑门……然后ABCDEFG不停在打架,谁在当下打赢了,谁就会控制我们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虽然这个说法有点“奇怪”,但导向的结果是不是同我们的日常非常相似?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才是我?是这个身体么?显然不是的,而且这么一拆开,好像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A也不是我,B也不是我,C也不是我,所以,什么才是我呢?
是的,这就是佛家一直在教导的自我其实是个假象,是人生最大的骗局,这个我们所以为的“我”,其实究其本质非常像台计算机,不同的时候执行不同的程序,正如前文提到的ABCDEFG打架,谁打赢了,这个身体便执行谁的指令。
所以,我们才如此的“断续”、如此的“撕裂”、如此的“不知道自己下一秒会干什么”、如此的“奇怪”。
可惜明明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可我们却通过大脑这个最擅长编故事、最擅长逻辑思维的器官给自己编了一套完美的逻辑,让我们误以为存在一个像个人总指挥一样存在的“我”,你说这个“我”是灵魂也好,或者什么也罢,反正我们通过大脑把ABCDEFG打架冒出来的乱七八糟自相矛盾的念头以及他们赢了的种种指令拉通连贯起来,误以为有一个“我”在纠结、内耗、烦恼、想要做一系列事情。
于是,每个人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
无我的世界是怎样的?
如果我们足够聪明,对自己的生活有足够多的觉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一切悲剧都源于误以为有个“我”。
他为什么要这么对我?
我好喜欢他,我要怎样做,才可以让他也喜欢我?
我好穷,为什么他们这么有钱,而我这么穷?
为什么我要生这个病?
为什么我的父母家庭是这样的?
……
不论你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你是皇帝还是乞丐,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只要在你的意识层面有个“我”的存在,那么,你就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
所以,佛家说众生皆苦。这个苦不是实体存在的,而是每个众生自己给自己编织出来的,因为有个我,所以有我生、我老、我病、我死、我爱别离、我愿憎会、我求不得。
如果看破了一切,真的可以证悟到“无我”,那么当“我”都没有了,这个受苦的受体都不在了,自然也就没有所谓的苦了。
因此,佛家又讲,欲除烦恼需无我。
或许有人又要讲了,如果从概念上把“我”消除了,那我们还会生活么?
当然会了,你想想看,你每天的衣食住行有几样是需要“我”这个个人总指挥来安排的,哪怕你一整天都在走神,你还不是该吃吃、该喝喝、该上厕所上厕所、该干活干活,反倒是有了“我”这个个人总指挥,我们的本能才会被误导。
明明饿了,“我”却觉得再忍忍,饿过劲了就不饿了,然后就可以减肥了,然后就生病了;
明明困了,“我”却觉得这个游戏/电视剧/小说好吸引人,我要继续,熬几晚上夜没关系;
明明可以干这件事,“我”却觉得,哎呀好麻烦,“我”做起来应该会很吃力吧,于是畏难情绪产生了,罢工或者拖延了……
明明可以不生气,但“我”却觉得这侵犯了“我”的利益!然后……
甚至哪怕是实相上我真的生病了,生病只是生病,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我”却会觉得为什么是我?为什么要这么对我?我好痛苦?他们怎么这么健康、这么开心……然后越来越纠结,病就越来越严重,“我”也觉得越来越痛苦了。
这里就生病所长再展开讲一讲,日本京都大学曾做过一项灵长类研究,有一个叫雷欧的黑猩猩,它因脊髓炎变得半身不遂,由于脖子以下的部位动弹不得,它失去了行动的自由,由于病床和身体的压迫,血液流通不畅,它的细胞开始坏死,全身疼痛难忍。如果人类遇到这种情况,大抵会对人生感到绝望,甚至自杀也不足为奇。
然而雷欧却丝毫没有显露出绝望的神情,尽管有时候也会对身体的疼痛和饥饿有所“埋怨”,但是除此之外,它从来没有表达过痛苦,甚至还会以微笑示人,表现得从容不迫。雷欧的尿检结果表明,它的压力激素保持在正常水平,似乎并没有把半身不遂的苦难放在眼里。
而后,雷欧一直在脚踏实地地进行康复训练,1年后,它可以重新坐起来了,3年后恢复了走路的能力。面对这种困境,人类随时都有可能被绝望淹没,可雷欧却能够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
你看,这就是有“我”和无“我”的区别。
我们以为“我”给我们带来了好处,让我们懂得如何统筹安排规划自己的人生,可实际上,“我”给我们带来的几乎全是坏处。
我们人类因有我而觉得尊贵,事实上,我们人类正是因为有我而变得不幸,这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讽刺?
其实还原到资本市场上简直是一模一样,如果一个人不能对一个企业有足够深刻的研究、足够的认知以及坚定,就很容易受市场各种杂音影响,一会儿觉得利空消息来了企业要完了,一会儿觉得大利好来了马上要暴涨了。似乎企业的基本面瞬息万变,但其实绝大多数企业就跟人一样,只会是渐变,很少有剧变,至少不可能像二级市场上表现的那样瞬息万变。
如果大家也对所长看的企业、行业专家交流纪要感兴趣,可以加入《价值宝库》查看。《价值宝库》是所长团队精心打造的投研资料库,每天会上传100+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一手调研纪要,此外还有各种研报、突发/热门事件分析、宏观政策及市场解读等内容。总之,只要是对咱们有用的,所长能找到的,都会上传到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