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规模激增背后,盈利模式重构进行时

在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华夏基金凭借ETF领域的先发优势,再度巩固其“行业一哥”地位。

2025年8月6日,随着中信证券一纸公告,其控股子公司华夏基金的半年度成绩单正式揭晓。这份承载着公募行业转型阵痛与突破的财报,不仅勾勒出一家头部机构的成长轨迹,更折射出整个基金业在降费改革与格局重构中的生存图景。

截至2025年6月30日,华夏基金母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8,512.37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3867.06亿元,增幅达15.6%。若将时间轴拉长至2024年同期,其管理规模更从21,584.89亿元跃升至28,512.37亿元,一年间激增6927.48亿元,增幅高达32.1%,这一数字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权益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华夏基金凭借ETF领域的先发优势,再度巩固其“行业一哥”地位。截至8月6日,其管理的ETF规模达7947.87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362.1亿元,增幅20.7%。旗下明星产品如华夏上证50ETF、华夏沪深300ETF等,在宽基ETF降费潮中逆势扩张,规模增长与费率下调形成微妙平衡。

另一重增长引擎来自监管推动的券商资管业务转型。根据要求,券商旗下类公募的“大集合”产品需规范改造,部分转移至同一控制人旗下的公募平台。作为中信证券控股的头部机构,华夏基金成为此次转型的重要承接方。业内估算,其上半年规模增长的近7000亿元中,约三成来源于母公司资管产品的转移,这一模式为行业提供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典型样本。

尽管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华夏基金的盈利表现却呈现出“营收软着陆、利润低空飞”的态势。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2.58亿元,同比增长16.1%;净利润11.23亿元,仅增长5.7%,增速较营收低10.4个百分点。这一反差背后,是公募行业降费改革与成本攀升的双重挤压。

2024年11月,华夏基金响应监管号召,将旗下多只核心宽基ETF的管理费率从0.5%大幅下调至0.15%,降幅达70%。此次降费自2024年末生效,其效应在2025年上半年集中显现。以ETF为例,假设其规模维持不变,费率下调直接导致管理费收入减少约三分之二。尽管规模增长部分对冲了费率下调的影响,但“量增价跌”的逻辑仍导致收入增速落后于规模扩张。

财报隐含的成本压力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华夏基金员工数量从1315人增至1390人,增幅约5.7%。但人员成本仅是冰山一角,更为显著的支出可能来自两方面:

技术投入:为应对ETF竞争与REITs、代币化基金等创新业务,公司在系统开发、数据算法等领域的投入持续增加;业务拓展:从传统股债基金到ETF、REITs,再到跨境投资、ESG产品,多元化布局的初期阶段往往伴随较高的渠道费用与营销成本。

华夏基金的半年报,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募行业在降费改革与格局调整中的生存哲学。

自2024年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启动以来,管理费、托管费下调成为大势所趋。华夏基金的案例表明,费率下调虽短期压缩利润空间,却倒逼机构通过规模扩张与创新业务对冲影响。对于头部公司而言,降费既是责任担当,亦是巩固市场地位的契机。

在主动管理基金遭遇瓶颈的背景下,ETF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华夏基金凭借先发优势与费率优势,在宽基ETF领域筑起护城河,但其也面临易方达、华泰柏瑞等竞争对手的追赶。未来,ETF的竞争将从“规模战”转向“精细化运营”,包括产品创新、流动性管理、投资者教育等维度。

券商资管产品向公募转移的趋势,为华夏基金等头部机构带来规模增量,但也对其投研能力、系统对接、合规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如何平衡母公司利益与市场化运作,成为此类机构需解决的长期课题。

在降费改革与格局调整的双重压力下,头部机构仍可通过规模扩张与创新转型维持增长;但同时也警示,依赖传统管理费“躺赢”的时代已一去不返,唯有以投资者为中心,在产品、服务、效率上持续突破,方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华夏基金用一份“规模狂奔、利润缓行”的半年报,为公募行业的转型期写下注脚。当降费的浪潮退去,谁能在沙滩上留下更坚实的足迹?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关于创新、效率与用户价值的细节之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