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财访团
文章 | 大林子
编辑 | 笔谈
百奥赛图,一家致力于临床前CRO服务和抗体药物研发的企业,在追求科创板上市的道路上遭遇了重重挑战。尽管公司声称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拥有自主研发的RenMice全人抗体小鼠平台这一核心技术,但深入分析其财务状况、市场表现以及内部治理结构后发现,这家公司正面临一系列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到其长期发展,也使得其科创板上市之路充满变数。
从财务数据来看,虽然百奥赛图在2024年报告了3354万元的净利润,看似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过去三年间,公司累计亏损超过17.5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24年底,未分配利润仍为-17.5亿元,这意味着股东们实际上在过去十年中集体“倒贴”。此外,高额的研发投入(2022年至2024年间分别为6.99亿、4.74亿及3.24亿元)虽然表明了公司在技术创新上的决心,但也直接导致了持续的资金压力。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的研发投入较之前显著下降,这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技术竞争力。
与此同时,百奥赛图的现金流状况同样令人担忧。2021至2023年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持续为负,累计达到-7.5亿元,尽管2024年上半年勉强转正至2.11亿元,但这主要依赖于应收账款的周转而非实际盈利的增长。截至2024年末,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为3.84亿元,而短期债务却高达2.52亿元,加上实控人即将到期的8900万元高息借款,百奥赛图的资金链紧张程度可见一斑。更为严重的是,高昂的利息支出(按6%利率计算约为1842万元)几乎吞噬了全年净利润的一半以上,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除了财务健康度堪忧外,百奥赛图在市场表现上也遭遇了重大挫折。自2022年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滑,跌幅超过74%,市值蒸发超60亿港元。这种股价暴跌的现象不仅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也揭示了其商业模式存在的根本性缺陷。作为一家生物科技企业,百奥赛图过于依赖模式动物销售(如基因编辑小鼠)带来的短期收益,而真正体现企业价值的研发管线则大多处于临床前阶段,缺乏足够的深度与前瞻性。
对比同行业竞争对手,百奥赛图的劣势更加明显。以南模生物、昭衍新药等为代表的同行企业在研发人员数量、研发投入比例等方面均优于百奥赛图。例如,2024年百奥赛图专职研发人员仅剩5人,远低于同行平均水平;同时,其管理费用率(2024年上半年为20.10%)也显著高于可比公司均值(20.87%),显示出公司在运营效率上的不足。此外,关联交易频繁、收入确认方式存在争议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公司业绩真实性的质疑。
更令人不安的是,百奥赛图还面临着一系列可能阻碍其科创板上市的风险因素。首先是实际控制人的巨额债务问题,沈月雷需偿还总计约8817.98万元的本息,若无法按时还款,其所持股份可能被冻结或处置,从而影响公司控制权的稳定性。其次是内部控制与治理结构的薄弱环节,包括但不限于股权分散可能导致的控制权争夺、高管薪酬不合理引发的监管关注以及生产性生物资产会计处理的合规性疑虑。这些隐患不仅损害了企业的信誉,也可能成为证监会审核过程中的致命伤。
尽管百奥赛图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发展潜力,但其当前面临的经营困境、市场表现不佳以及潜在的法律合规风险不容忽视。对于这样一个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的企业而言,如何在保证技术创新的同时解决好上述问题,将是决定其能否成功登陆科创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面对如此多的挑战与不确定性,百奥赛图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