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总统不喜欢我,英特尔的天塌了

60岁在美国当CEO的我,要被辞退了。

文源:源Byte

作者:柯基的柯

特朗普不喜欢他。

“英特尔的首席执行官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必须立即辞职。”,8月7日晚,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条推文,如同一枚精准制导的战斧导弹,呼啸着砸向了英特尔。

截图来源于推特

没有预警,没有铺垫。非常川普的风格,突发且不可预知。

被瞄准的,是陈立武,这位刚刚履新英特尔CEO仅四个月、1959年生人的华裔,就被钉在了“利益冲突”的十字架上。

8月5日,共和党参议员汤姆·科顿的信,是这枚导弹的导航系统,信中罗列的“罪状”直指核心:陈立武与中国的关系,他在中国半导体公司的投资,他曾执掌的Cadence向中国出售产品等各种“黑历史”。

每一个字,都在质问:陈立武,你到底是谁的人?

01

最懂中国的“局外人”

陈立武懂中国。

截图来源于百度词条

他或许是硅谷所有巨头CEO里,最懂中国半导体的那一个。

这不是黄仁勋穿着花布马甲扭秧歌式的公关表演,也不是苏姿丰在北京发布会上用一句“大家好”拉近距离的客套。

陈立武的对于中国科技领域的洞察,是刻在骨子里的,是在一场场饭局和董事会里泡出来的。

时间拉回到2000年,当张汝京带着在中国建立一座芯片制造厂的梦想,在硅谷四处碰壁时,是陈立武的华登国际发现了其中的价值。

“我们‘看见’了中国本土晶圆厂崛起的大趋势及创业团队的壮志雄心。”陈立武后来回忆道。

他不仅投了钱,还亲自坐镇,成了中芯国际董事会里,18年未曾变动过的唯一面孔。他见证了中芯国际从无到有,最终在科创板敲钟,创造A股近十年最大规模IPO的整个过程。

他的投资版图,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史:华润微、中微公司、盛美上海、芯原股份、兆易创新,这些在科创板上名动江湖的名字,背后都有华登国际的身影。

甚至,陈立武还将触手伸向了整个中国科技互联网圈,大疆、美团这些已经被打上“大厂”标签的公司,早期都有陈立武的帮助。

陈立武的人生座右铭是“低调承诺,超额交付”,他信奉的篮球哲学是“靠团队才能赢得冠军”。“先做人,再做事”,这是他被长兴化工创始人高英士教会的第一件事。

这些,都是典型的东方智慧。

然而,在2025年的美国,这种深谙东方之道的智慧,却成了最致命的“原罪”。

今年,黄仁勋和苏姿丰都来了中国。黄仁勋为了H20芯片的销售,在北京的烈日下奔走;苏姿丰为了MI308芯片的市场,在北京的发布会上许下承诺。他们都以一种高调的、可被感知的姿态,向中国市场示好。

唯独,陈立武没有来。

但他又无处不在。他的人脉,被Relationship Science评为科技业第一,满分。他与中国半导体产业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商业往来。

或许,正因为他最懂中国,所以他最不需要用“扭秧歌”来证明自己懂。也正因为如此,在中美博弈的放大镜下,他那张与中国产业深度绑定的面孔,显得比任何人都更加“可疑”。

当特朗普需要一个靶子来祭旗时,没有谁比这位“最懂中国的CEO”更合适了。

02

平衡术,玩不过黄仁勋

玩转中美之间的平衡术,是一门艺术。

陈立武,显然不是这门艺术的大师。至少,他远不及黄仁勋玩得那么溜。

黄仁勋,是一个天生的表演家。

他可以在海湖庄园,穿着笔挺的西装,与特朗普合影,不动声色地为英伟达换取H20芯片的出口许可。尽管特朗普态度暧昧,但黄仁勋迅速用一笔5000亿美元的在美投资承诺,不仅撬开了通往中东市场的大门,还堵住了特朗普的嘴,可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英伟达的员工说,看到老板脱下那身标志性的黑色皮衣,换上西装去见政客,让人觉得辛酸。但这就是生意。

他也可以回到亚洲,换上一身东北大花袄,在公司年会上,笨拙又讨好地扭起秧歌。

截图来源于微博

“皮衣老黄”,这是中国互联网对他最高级别的褒奖。

从后来的表现来看,没有人比黄仁勋更懂“胡萝卜加大棒”的精髓,他一边向华盛顿重申英伟达将如何确保美国在全球AI领域的领先地位,一边又向中国市场兜售“特供版芯片,拼尽全力,就为长期维持着一场横跨太平洋的、永不落幕的算力军备竞赛。

这场军备竞赛,是英伟达市值冲向4万亿美元的增长飞轮,美国负责技术突破,中国负责速度跟进,双方的焦虑,都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对英伟达芯片的庞大订单。

这是一种近乎完美的、动态的平衡。黄仁勋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所有人都需要拉拢的、不可或缺的技术枢纽。

在政治钢丝上跳舞的能力,对于一家全球半导体巨头的掌门人而言,其重要性,或许早已超越了常规的业务能力。

翻看陈立武的履历,恰恰缺失了这一环。

他的人生,更多是在投资界运筹帷幄,在企业内部推行改革。他习惯于用资本和管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用姿态和表演来化解危机。他可以带领Cadence股价暴涨3200%,可以精准捕获中芯国际这样的“独角兽”,但他似乎并不擅长应对来自白宫的“黑天鹅”。

至少,陈立武很难预判特朗普的行动轨迹。

当特朗普的推文袭来,英特尔回应颇为官方,表示:“英特尔已在美国制造了56年。我们将继续在国内半导体研发和制造领域投资数十亿美元,包括我们在亚利桑那州的新工厂,该工厂将采用美国最先进的制造工艺技术,并且我们是唯一一家在美国投资领先逻辑工艺节点开发的公司。”

英特尔还在声明中表示,期待与特朗普政府(此处应指潜在的未来政府或其政治势力)继续合作,同时声明中也包含了对CEO陈立武的间接支持,称其对美国国家安全和国防生态系统“始终高度重视” 。

显然,这种回复缺乏黄仁勋那种“我刚和总统聊过天”的底气,也缺乏苏姿丰那种“我们正与百家中国伙伴合作”的实力。

03

不同的“救世主”

随着陈立武接手英特尔之后,外界总是喜欢将他与苏姿丰相提并论。

截图来源于百度词条

一个临危受命,接手泥潭中的英特尔;一个曾力挽狂澜,将濒临破产的AMD拉出深渊。

这故事听起来何其相似。

2014年,当苏姿丰接手AMD时,公司负债22亿美元,股价在2美元以下徘徊。她的博士导师都忍不住问她:“Lisa,你来真的吗?要挑战英特尔?”

当时的AMD,已经被英特尔按在地上摩擦了十多年,当时外界评价:“这不是救火,是跳火坑。”

苏姿丰的回答,充满了技术信徒的自信:“有什么不可以的?”

技术信徒的基因,早已深入她的骨髓。三岁从台北移民美国,父母是教授+会计师的“高知组合”,按理说该是“乖乖女”模板?错!苏姿丰最大的爱好是拆玩具:芭比娃娃的胳膊腿被她拧下来研究关节结构,四驱车的马达被拆成零件摆在桌上,连爸爸的计算器都没能幸免——最后全家达成共识:给她买玩具等于买“一次性消耗品”。

她接下来的故事,已经成为硅谷的传奇。宣布全球裁员7%,用技术授权和股权变现换来6亿多美元的救命钱,然后将所有的赌注,押在了革命性的Zen架构上。

2017年,Zen架构横空出世,性能提升52%。AMD,活过来了。

苏姿丰的成功,是一场纯粹的的商业逆袭。她当时要面对的敌人,只有强大的竞争对手和糟糕的财务报表,并没有太多场外因素的干扰。

至少,苏姿丰不用面对特朗普,她只要施展卓越的技术判断和坚定的执行力,就有希望拯救AMD。

但陈立武所处的环境,却完全不同。

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衰落的商业帝国,更是一个撕裂的世界。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英伟达和AMD,还有来自华盛顿的政治压力。

毕竟,这是一个连苹果公司CEO库克都要频频示好特朗普的魔幻世界。就在特朗普发文声讨陈立武的前一天,他特意透露出,苹果公司将在美国追加投资1000亿美元,使其未来四年的投资总额达到6000亿美元。

库克还向特朗普赠送了一件特殊的礼物:一块由iPhone玻璃制造商美国康宁公司生产的“独特”玻璃,以及一个24K金的底座。这块玻璃呈圆形,上面刻有苹果的标志,玻璃的顶部则印有特朗普的名字。

礼物概念图 | 源Byte制

所以,苏姿丰当年可以心无旁骛地打磨Zen架构,因为那时,没有人会因为AMD的芯片卖给中国而指责她“利益冲突”。

而陈立武,上任四个月,做的每一件事都被放在聚光灯下审视。

他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年底前将员工总数削减至7.5万人。这被解读为对前任CEO基辛格“美国优先”建厂战略的修正。

他暂停了俄亥俄州和德国的新工厂项目,强调“不再开空头支票,每一笔投资都必须符合经济逻辑”。这又被视为对美国制造业回流政策的“不配合”。

他甚至不得不反复重申对晶圆代工业务的承诺,以安抚市场情绪。

苏姿丰是在商业的战场上战斗,而陈立武,则是在商业和政治的拉扯中谋求空间。他需要像苏姿丰一样,拿出能够一锤定音的“Zen架构”,但他首先要做的,是确保自己不被政治的流弹击中。

时代变了。英特尔需要的,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像苏姿丰那样的技术领袖,更需要一个像黄仁勋那样的政治家。

可惜,陈立武两者都不是。

04

权力的天平,早已倾斜

陈立武上任以来,并未展现出黄仁勋那种灵活多变的外交手腕。

这固然有个人风格的原因,但实际上则是,英特尔的硬实力的确不足以支撑这一切。

黄仁勋之所以能在中美之间游刃有余,核心在于英伟达在AI时代的“硬通货”——GPU和CUDA生态。

整个大模型市场,都要看英伟达的脸色吃饭。从OpenAI到谷歌,从微软到Meta,它们的AI雄心,都建立在英伟达的算力基石之上。2025财年,英伟达数据中心业务营收高达1152亿美元,同比增长142%。

甚至,远在东方的DeepSeek都在等待着英伟达的驰援,其下一代R2大模型因“基建”能力的缺失,一拖再拖,从传闻中的5月,拖到了现在还没露面。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种不可动摇的行业生态位,就是黄仁勋最大的政治资本,他可以对白宫说:限制我,就是限制美国AI的未来。

苏姿丰的AMD,同样手握重兵。其最新的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营收76.85亿美元,同比增长32%。数据中心业务虽然受到对华出口限制的影响,但其MI350系列加速器,在性能上已经可以与英伟达的GB200相媲美。OpenAI和Meta,都已成为其客户。

甚至,OpenAI的掌门人奥特曼还亲自为苏姿丰站台。

当你有牌可打时,你才能在牌桌上左右逢源。

英特尔留给陈立武的牌,却越来越少。

x86架构的黄金时代,随着PC的式微,正在落幕。

全球PC出货量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逐渐进入平台期,甚至开始出现下滑趋势。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PC总出货量为2.47亿台,同比大幅下降13%,2024年虽然略有回升,来到了2.56亿台,但PC市场的整体增长乏力。

图片来源于Canalys

苹果、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也纷纷开始自研芯片,试图摆脱对英特尔的依赖。曾经牢不可破的“Wintel联盟”,也出现裂痕,PC厂商们为了寻求差异化竞争优势和更具性价比的解决方案,开始积极拥抱AMD等其他芯片供应商,甚至传出“弃Intel投AMD”的声音。

CPU的议价能力,在GPU的强势崛起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芯片乃至整个半导体市场的权力天平,早已朝着GPU和ARM架构那端倾斜。

英特尔的财报,即为这种权力转移的真实写照。2024年,公司净亏损188亿美元,毛利率从2017年历史性的60%骤降至32.7%。其引以为傲的代工业务,亏损高达134亿美元。

随着前任基辛格拍拍屁股走人,用“我的前任是个极品”来形容刚刚上任的陈立武并不为过。

当陈立武试图用“世界一流的代工服务”和即将到来的18A、14A工艺来吸引客户时,他发现,自己手中的筹码,远不如黄仁勋的Blackwell和苏姿丰的MI350那般诱人。

在英特尔Foundry Direct Connect活动上,这位新任CEO扮演的角色更像是主持人,不断将新思科技、Cadence等合作伙伴的CEO请上台,为自己站台。

可就在会议中心外面,英伟达GTC大会的巨幅横幅还未撤下,多少有些讽刺。

他无法像黄仁勋那样,用算力的“霸权”来换取政治的“特权”。他也无法像苏姿丰那样,用一个强有力的替代方案,来撬动市场的格局。

陈立武所能做的,更多是在内部进行痛苦的改革,裁员、削减层级、调整架构,只为赢回英特尔往日的荣光。

陈立武称客户对英特尔评价是“不及格”(公司发言人后续解释称其所指为 "市值" 而非技术),并承认英特尔在AI领域落后英伟达太多。“我们必须保持谦逊”,他将英特尔的转型称为“马拉松”。

特朗普的炮火,只是点燃了早已埋下的引信。真正的危机,源于英特尔在技术浪潮中的失速,以及随之而来的、话语权的全面丧失。

如今,站在AI时代的门口,陈立武和他背后的蓝色巨人,真的已经输不起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