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小企业“共生”的中小银行,迎来“整合”潮

只不过,多重约束下,其结果往往是越努力,越内耗。

1-1.jpg

从2024年开始,部分中小银行的危机频现端倪,去年全年注销的银行达到204家。

到今年上半年,全国共有210家中小银行获批注销,数量一举超过2024年全年。据悉,消失银行数量占到了银行总量的5%左右,主要是定位下沉市场的中小银行,而这些支撑不下去的小银行大部分被大银行兼并整合。

从广义上来说,中小银行泛指除了中、农、工、建、交、邮储六大国有行之外的所有银行,对应监管中的股份制银行部、城市银行部、农村银行部……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浦发、兴业等头部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可以与六大行相媲美。

而细究中小银行的衰败,其实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

太多数不清的因素有中小企业经营恶化、地方经济承压、金融资源错配、同时,叠加资本补充困难、业务转型失败……最终,曾经撑起国内金融体系半边天的中小银行,逐渐只有被大行整合这一条路了。

与中小企业的“共生关系”破裂?

不可否认,中小银行的衰败与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息息相关,曾几何时,二者相辅相成:

一方面,中小银行依托本地化网点网络,能穿透中小企业轻资产、缺抵押的融资壁垒,它们熟悉辖区内企业的经营口碑、上下游关系甚至创始人信用,可通过灵活授信模型满足短频快的资金需求。

另外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存活与扩张会持续产生存款、结算、供应链金融等基础业务,为中小银行提供稳定客群与风险分散的资产端。过去很多年来,这种“共生”关系形成正向循环:银行的精准输血降低企业生存成本,企业的健康发展则夯实银行的客群根基。

数据显示,大部分中小银行有60%以上信贷投向地方中小企业。

然而,这两年中小企业倒闭、破产、放慢发展速度,这让中小银行的信贷业务跟着下降。数据显示,2025年6月份,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18万亿元,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5902亿元。

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占比过多,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也被动攀升。

据悉,一般中小企业在银行的担保方式主要为房产、土地抵押和保证,一旦企业出事,银行处置难度较大。早在2023年,全国有超过50万家企业倒闭,318万家个体户销户,近7.8亿人负债累累,人均负债高达13万多。

同一年,某农商行发起设立的12家小型银行,其不良贷款余额总额达到8455.48万元,较年初增加2096.40万元;不良贷款率上升为1.15%,较2023年年初攀升0.25个百分点,据悉,以农商行为主的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各类银行中最高。

时至今日,这一趋势仍在继续,不完全统计显示,2024年全年度,共产生103551件破产(含破产申请、破产上诉、破产监督等多种类型)及关联相关案件,涉及55268家企业、1090152个(家)债权人。

盘点2025年第一季度各大银行的坏账率(不良率)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国有大行1.22%,股份制1.23%,城商行1.79%,农商行2.86%,民营银行1.76%。对比国有大行,一众中小银行的不良率不可小觑。

于是,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出现:

作为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方,中小银行因企业违约积累不良资产,为化解风险收缩信贷,又加剧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发展直接影响中小银行。当然,当前有底气收缩信贷的中小银行不多了,因为大银行在逐步放低贷款条件。

从利率来看,六家国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均出现了明显下行,且降幅均超过了20BP,其中,交通银行2024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最低,为3.23%。这导致一大批还想生存的中小企业把贷款目光投向大银行。

2-2.jpg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情况,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同期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在金融机构中的占比为26.87%,且从一季度的27.38%逐季下滑,并于四季度末降至27%以下。

相反地,国有大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一路递增:

从有贷客户数量来看,农业银行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客户达到了458.18万户,较去年大增104.38万户;建设银行有贷客户为336万户,较去年增加18.51万户;工商银行有贷客户为208.34万户,同比增加61.64万户;中国银行有贷客户149.53万户,较上年末增加42.53万户。

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稳固多年的关系,似乎出现了一丝裂痕。

揽储、放贷、投资、转型……中小银行还在“努力”?

坦白来看,中小银行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今年第一季度,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显示,大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7.79%、股份制银行为13.71%、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4%、12.96%,显著低于大中型银行。

眼下,中小银行急需资本补充,提高商业盈利能力。从前,中小银行一般会通过国有资本、大股东增资,或者转债发行的方式进行资本募集,但这种方法只能在短时间内缓解资本压力,长期来看,当大环境承压,中小银行还需自己努力。

只不过,多重约束下,其结果往往是越努力,越内耗。

例如在负债端,国有大行的存款利率普遍下调时,“高息揽储”一度成为中小银行常态。《财经》杂志报道,2025年之初,多数中小银行利率上涨空间在5个基点-20个基点不等,上涨20个基点的银行居多。

一直以来,中小银行揽储能力本就比大行弱,这一举动虽让定期存款占比上升,负债成本也随之增加。“中国金融网”报道,中小银行定期存款占比从56.12%升至71.21%,但负债成本持续攀升,而同期净息差跌破2%,部分区域甚至低至1.43%。

在放贷端。

过去十几年间,信贷投放是中小银行的主要盈利手段。如今,眼看中小企业的经营规模大不如前,为保留客户,中小银行一再让步。据悉,已有一些银行为帮借款人活下去,加大贷款延展期、借新还旧和无还本续贷业务办理力度。

贷款利率方面,随着国有大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将普惠贷款利率压降至2.4%,中小银行被迫跟进降价,甚至低于负债成本,风险管控方面,为加快审批速度,部分银行将小微企业贷前尽调时间压缩;为争夺客户,对抵押品要求放宽。

这也间接导致了一个现象:当前,中小银行不良贷款率普遍较大型银行高,可拨备覆盖率远远要低,以江西银行为例,2024年,江西银行不良率2.15%,不良贷款余额同比增加3.96%至75.88亿元,其拨备覆盖率已从2021年的188.26%下滑至160.05%。

3-1.jpg

这个数字距离监管红线(150%)仅一步之遥。

另外,部分中小银行在这几年的投资行为愈发激进。

据悉,银行自营投资主要围绕债券、同业资产、金融衍生品等标准化工具展开。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24年6月开始,中资中小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连升11个月,至2025年5月末已达到46.41万亿元,今年以来余额超3.6万亿元。

2025年一季度,41家上市银行当季实现投资收益1677亿元,同比新增346亿元,投资收益体现已兑现的实质盈亏,来源于债券出售、股息收取等实际交易。但是,这里面头部5家银行(工行、中行、邮储、招行、兴业)贡献近40%的收益。

中小银行能分享到增长红利的不算多,甚至部分银行因投资能力薄弱,收益增长倒退。比如,重庆银行较2024年一季度降了近40%;沪农商行同比降幅达到13.9%。增长表现尚可的紫金银行、江阴银行、渝农商行等,虽然增速较快,但其规模基数较小,对整体贡献有限。

时至今日,银行习惯性地设置各类子公司,理财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法人直销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想借此来拆分业务板块、独立运营特定领域,实现资源聚焦、风险隔离与能力升级,可若子公司布局缺乏聚焦,很容易资源浪费。

中小银行的种种努力,似乎并没有让其生存处境变得更好。

放下“规模情结”,银行也要下沉了?

长期以来,做大规模是银行业的惯性逻辑。即便监管反复强调要摒弃规模信仰,但在“规模即利润”的认知下,不少银行依旧习惯将资源倾斜于资产扩张,值得注意的是,这两年市场环境的变化,正从根本上动摇这一逻辑: 

一方面,净息差收窄让“规模扩张”的神话大不如前,不少中小银行放缓资本规模增速。2024年中小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虽保持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比如农商行资产增速为6.0%,且信贷资源向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倾斜。

另外一方面,非核心业务规模在收缩。

曾经,自营理财是中小银行冲规模的重要抓手,但2024年数据显示,城商行、农村金融机构存续理财产品数量明显减少,截至2025年上半年,浙江海宁农商行理财规模全部清零,未来全面走向代销,湖州吴兴农商行、承德银行规模压降力度较大,均超70%,存续理财规模均在5亿以下。

4.png

目前来看,放下“规模情结”是中小银行自救的重要一环,监管引导更强化了这一转向。

前段时间,我国央行发布了《金融稳定报告(2024年)》,对3900家银行机构开展金融机构评级,央行评级体系科学地将风险从低到高划分为11个等级,包括1至10级以及D级,8至D级被标记为“红区”。

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2024年监管机构要求中小银行必须进行整编重组,并从经营“增量”转向经营“存量”。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2025年以来,常熟银行已三次计划“村改支”,合计将吸收合并7家小型银行并设立分支机构。

可以看出,不再追求机构数量扩张,而是通过整合资源提升本土服务效率,转向“小而美、小而精”的发展是中小银行的出路之一。事实上,中小银行扎根的县城或者是三、四线城市,成为其个人贷款、普惠金融的主要增长极。 

早在2023年,农行的个人贷款增量主要依靠县域增长。2023年末,该行贷款余额22.56万亿元,年度增量28434亿元;其中县域贷款余额8.78万亿元,净增约14500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50.1%;而县域个人贷款余额33367亿元,净增3782亿元,占该行去年全部个贷增量的73.5%。

这几年,六大行区域分布结构不断向县域优化,虽然对中小银行造成一定程度的挤压,但某种角度上来讲,也提供了合适的思路:立足本土、发展下沉市场,尤其农村特色业务。2025年3份,广州农商银行就曾发布类似公告。

据悉,广州农商银行已经在加大三农领域信贷投放力度。

2024年,该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400亿元,涉农客户2.05万户,其中支持涉农企业数量较年初增幅达26.39%;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结合区域经济特点、创新研发适配花卉、荔枝、布匹、果蔬、海味等广州本土特色市场的33项小而美特色产品;2024年,该行产业园区和专业市场累计贷款发放1099笔、贷款规模21.01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06.91亿元,惠及农户和涉农企业近万户。

种种迹象显示,银行业中“规模至上”的旧逻辑急需被改写,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

道总有理,曾用名歪道道,互联网与科技圈新媒体。本文为原创文章,谢绝未保留作者相关信息的任何形式的转载。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