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技术,通过卫星组网构建的全球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1.1 卫星分类
(1)低轨卫星(LEO):延时极低、需大规模组网,用于卫星互联网、实时通信。
(2)中轨卫星(MEO):延时适中、卫星需求量较少,用于卫星导航系统(GPS、北斗)。
(3)高轨卫星(GEO):延时高、三颗即可覆盖全球,用于电视广播、气象监测。
1.2 轨道资源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轨道和频段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各国低轨太空资源争夺具有迫切性。
1.3 海外主导公司
SpaceX(Starlink星链)、Eutelsat(OneWeb)、亚马逊(柯伊伯)、Telesat(LEO)、Iridium(铱星)等已逐步开启商业服务。
1.4 国内主导公司
(1)央企:中国星网(GW星座)、航天科技集团(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
(2)民营: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蓝箭航天(鸿鹄-3)、银河航天(Galaxy)、九天微星(九天)、国电高科(天启星座)。
二. 我国三大低轨星座计划(万颗级)
2.1 GW星座(星网计划)
(1)概况:中国星网主导,计划发射1.3万颗低轨卫星;构建战略级太空互联网,涵盖6G基础设施与安全保障。
(2)进展:截至2025年8月,共完成6批次发射(累计60颗)。
2.2 千帆星座(G60星链)
(1)概况:上海垣信主导,计划发射1.5万颗低轨卫星;聚焦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
(2)进展:截至2025年8月,共完成5次发射(累计90颗)。
2.3 鸿鹄-3星座
(1)概况:上海蓝箭航天主导,计划发射1万颗卫星;聚焦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探索一箭多星+可回收火箭技术。
(2)进展:规划与试验阶段。
三. 卫星及火箭结构
3.1 卫星结构
(1)平台(主体系统):为卫星及载荷提供运行保障,集成姿控、测控、推进、电源、数管等子系统。
(2)载荷(任务系统):实现卫星的任务功能(如通信/导航/遥感),包括天线、转发器、电子元器件等。
3.2 火箭结构
子系统:箭体结构、推进系统、控制系统(导航/制导/姿控)、载荷舱(整流罩)、分离系统。
四. 产业链梳理
4.1 卫星制造
(1)主体:上海沪工(总装)。
(2)载荷:上海瀚讯(转发器)、佳缘科技(加密系统)、陕西华达(电连接器)、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航天环宇(天线)。
(3)芯片:航天智装(宇航芯片)、臻镭科技(射频芯片)、华力创通(基带芯片)。
4.2 火箭制造
(1)主体:航天科技(总装)、超捷股份(箭体/整流罩)。
(2)子系统/部件:航天电子(测控系统)、航天动力(液体发动机)、斯瑞新材(发动机材料)、飞沃科技(紧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