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以来,沪指围绕3600点开展“拉锯战”。震荡行情下,为了满足部分资金攻守兼备的投资需求,“固收+”品类重回大众视野。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固收+”基金总规模回升1.73万亿元,这是自2024四季度以来,“固收+”基金已连续三个季度实现规模增长,其中有超70只“固收+”基金份额环比翻倍。
而进入8月份以来,多只绩优基金纷纷开启限购模式,更有基金将单日单账户的申购、转换转入、定投的金额限制在100元,成为“橱窗基金”。基金公司为何对规模say NO?
Wind数据显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募固收+基金总规模回升1.73万亿元。从业绩角度看,今年上半年固收+基金普遍实现正收益。实际上自2024年四季度以来,固收+基金的规模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增长。
表:今年二季度,固收+基金规模显著回升
来源:Wind 华西证券研究所
“固收+”在业内一般指的是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核心逻辑就是,债券打底,股票赚超额收益。对投资者来说,这东西就像个攻守兼备的配置利器,既有债券托底稳收益,又能靠股票仓位蹭点股市上涨的红利。
从投资类型来看,“固收+”投资于债券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70%,剩下的才会配点股票等权益资产。这样一来,既能保证基本的稳健性和流动性,又不会错过股市的机会,很对震荡市中投资者的胃口。
从业绩来看,二季度“固收+”的平均收益率为2.42%,较整体均值高1.28个百分点,这个成绩在震荡市中已经相当能打了。
而且不少产品做到了规模和收益双丰收,像易方达增强回报、景顺长城稳健增益和博时恒乐也都有不错的表现。
表:今年二季度收益率排名前20名的股票增强型基金
来源:Wind 华西证券研究所
参考海外成熟市场的公募产品发展历程,业绩稳的基金往往能形成“业绩好→规模涨→业绩更好”的良性循环。以博时恒乐为例,最新资产规模(A/C份额合计)达到了52.69亿元,相比一季度末的28.75亿元增加了23.94亿元,增长挺明显。
但这基金早在7月25日就把单日单账户限购额度设到1000万元,8月5日,再次将单日单账户限购金额调整为1万元。
为何接连限购?其实这背后的道理不复杂。
如果大额资金一下子涌进来,基金经理无法立刻就把这些钱变成合适的持仓,而在资金还没完成配置的这段时间,持有人的收益难免会被摊薄。对“固收+”来说,本身就是靠债券打底、权益增强来平衡收益,规模一下子膨胀太快,很容易打乱原有的配置节奏。
这是限购最主要的原因,毕竟稳住老持有人的收益,比盲目冲规模更重要。
而且现在行业也在变,不再是“规模越大越牛”,以前总有人觉得规模为王,基金公司拼着命发新产品、冲管理规模,但这两年市场教育了不少人,规模大了未必是好事,管不好反而容易砸了招牌。能不能给投资者真金白银的回报,这才是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今年5月7日,证监会印发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就说得很明白,要“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建立健全基金公司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
这标志着行业进入了以“投资人利益为核心”的深度改革期,逼着基金公司和销售机构从一门心思做大规模转向踏踏实实做好回报,整个行业都在经历大调整。
从市场实际情况来看,《行动方案》里提到的优化收费和考核机制,其实是在引导大家做长期投资。这样一来,基金公司就不会再为了冲规模搞短期行为,基金经理也能更专注于长期收益。对股市来说,这能减少短期波动,让资金更多流向那些业绩好、有长期增长潜力的公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会更高,稳定性也会更强。
当然,投资者教育也得跟上,这事儿急不来,得慢慢渗透。
而真正的负责任,不光是基金公司主动限购控规模,更得帮着投资者把账算明白、把逻辑搞清楚,这正是投资者教育的深层价值。毕竟市场震荡时,不少人容易被限购=买不到好标的的焦虑带偏,或是盯着短期收益忽略长期配置逻辑。
可以看到,以博时基金为代表的公募基金做的投教活动,无论是线上内容,或是线下交流,本质上都是在拆解"为什么限购"、"规模和收益咋平衡"等这些核心问题。参与各类投教活动时,他们也总在强调,真正的好投资,是既看懂基金经理的操作逻辑,也守住自己的配置节奏。
这种双向的理解有多重要?当投资者明白限购的底层逻辑,是为了守住收益底线;当市场共识从"追热点"转向"信专业",基金公司的克制与投资者的理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这种共识能让资金流动更有序,避免盲目跟风导致的市场剧烈波动,也能让基金经理更从容地执行既定策略,不用为短期规模变动打乱长期布局。
长此以往,市场会形成"理性投资-专业管理-稳健回报"的正向闭环,不仅保护了投资者的钱袋子,更能让资本市场在波动中沉淀出真正的价值发现能力,这才是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最该有的样子,也是普通投资者能在市场中长期立足的根本保障。
风险提示:本材料所载信息不构成对买卖任何证券或提供任何投资决策建议的服务。该等信息在任何时候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投资者应当对本材料的信息进行评估,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做出决策并自行承担风险。我们对所载材料的准确性、可靠性、时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本材料所载内容仅为该资料出具日的信息,后续可能发生变更。未经授权禁止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任何形式进行商业用途的传播、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