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健康饮品行业迎来消费升级与技术迭代的双重机遇时,曾经靠着“益生菌”概念风光上市的均瑶健康,却在市场浪潮中屡屡呛水。
近日,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5388,证券简称:均瑶健康)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期内,该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597.29万元到895.93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2580.34万元到2878.98万元,同比减少74.23%到82.82%。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以下简称“扣非净利润”)为135.61万元到203.41万元,与上年同期(法定披露数据)相比,将减少2785.09万元到2852.89万元,同比减少93.19%到95.46%。
对于本期业绩预减,均瑶健康将此归因于三方面:传统常温乳酸菌业务收入减少、销售费用及市场费用大幅度增长、研发费用增加。其中,均瑶健康在公告中提到“子公司均瑶润盈功能性菌种资源库由去年底6000余株拓展至40000余株,同时公司成功研发低温益生菌饮品,实现业务突破”。同时,均瑶健康表示,“未来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助力益生菌矩阵新品的打造。”
但是,在中国益生菌饮品市场从蓝海转向红海的十年间,均瑶健康的表现堪称“起个大早赶个晚集”的典型案例。
核心赛道失守:益生菌市场的攻守失衡
作为最早将益生菌概念植入大众饮品的企业之一,均瑶健康的核心产品曾经占据细分市场一席之地。公开资料显示,均瑶健康推出的益生菌产品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策略,曾占据温州本地约60%的市场份额。
均瑶集团总裁、均瑶健康董事长王均豪曾在2023年公开表示,“多年前培育的小果子长出来了,我们已从常温乳酸菌饮品第一股,进入到了益生菌第二赛道。”“我们要做全球益生菌领跑者,目前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但事实上,均瑶健康却在行业升级浪潮中节节败退。财报显示,2019-2021年,均瑶健康净利润分别为2.95亿元、2.14亿元、1.47亿元。同期内,乳酸菌饮品分别给均瑶健康带来了11.88亿元、7.7亿元、7.54亿元营业收入,分别占比总营收的95.37%、90.43%、82.58%。
如今,均瑶健康依旧没有摆脱“乳酸菌业务承压,整体收入下滑”的困境。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均瑶健康实现营业收入约14.58亿元,同比下滑10.77%。其中益生菌饮品销量同比下降1.41%,至83987.90吨;营收同比下滑2.71%至5.95亿元,而库存量达到3275.73吨,同比骤增157.87%。
这种颓势背后,是益生菌饮品行业激烈的“三国杀”格局。外资品牌凭借技术壁垒持续领跑,杜邦、科汉森等企业手握全球领先的菌株研发能力,其产品在活菌数、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上占据优势;传统饮品巨头加速布局,伊利、蒙牛通过强大的渠道渗透和品牌影响力,将益生菌概念融入酸奶、乳饮料等主流品类,形成规模效应;新锐品牌则精准卡位细分需求,元气森林等企业推出低糖、功能性益生菌饮品,迅速俘获年轻消费群体。在这样的多重挤压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均瑶健康逐渐被“边缘化”。
知名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均瑶健康乳酸菌业务下滑,本质就是乳酸菌市场混战结果。其虽在乳酸菌领域不断发力创新,但整体业绩下滑是必然的,因为市场上产品太多。
益生菌行业的技术核心在于菌株研发与应用,但均瑶健康在年报中鲜少提及研发投入的具体数据,反而将资源过度倾斜于营销端。财报显示,2024年该公司销售费用同比激增30.27%至2.44亿元。
在社区团购、直播电商重塑饮品销售格局的当下,均瑶健康在2024年出现直销(含团购)渠道销售量同比下滑约13.69%的情况。
跨界迷局:饮用水与供应链的双重败笔
面对核心业务下滑,均瑶健康选择的突围路径不是深耕主业,而是开启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跨界扩张。
据了解,早在2020年,均瑶健康就宣布开始增设矿泉水项目,设立了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并在2021年以2100万元收购了湖北三座山饮品有限公司70%股权,更名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但均瑶健康的水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不仅如此,2022年年底,湖北均瑶恩赐天然矿泉水有限公司生产的“岩心水润”2批次饮用天然矿泉水(518ml/瓶)、饮用天然矿泉水(350ml/瓶),各检出溴酸盐0.018mg/L、0.017mg/L,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 8537-2018)规定,每升天然矿泉水溴酸盐限值为0.01mg/L,上述矿泉水溴酸盐含量均超标。
湖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规定,每升天然矿泉水溴酸盐限值为0.01mg/L。饮用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含量超标的原因主要是臭氧消毒杀菌工艺原因导致消毒副产物。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均瑶健康的市场在三、四线城市,而矿泉水市场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均瑶健康的品牌市场并不匹配矿泉水业务的落地。加之此次产品被检出溴酸盐超标,或将更加影响品牌信誉度。
业绩方面,在2021年,上海均瑶天然矿泉水公司和湖北均瑶恩赐公司分别亏损89万元和333万元。2022年上半年,上海均瑶扭亏为盈,净利润22.65万元,但湖北均瑶恩赐亏损246.67万元。到了2024年,均瑶健康并未在财报中单独列出饮用水业务的营收数据。
均瑶健康需要闯的难关并非水业务一项。2022年,均瑶健康以4500万元收购泛缘(上海)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泛缘供应链”)51%股权,声称要打造“饮品+供应链”的协同生态。在泛缘供应链的助力之下,2022年,该公司供应链业务收入实现1.44亿元,所占公司总收入比重14.57%。2023年,这一业务板块实现收入8.09亿元,同比增长462.83%,营收比重增至49.50%。
但到了2024年,均瑶健康旗下供应链业务收入仅有5.82亿元,同比减少了28.08%。不仅如此,供应链业务盈利水平并不高。2024年,该业务毛利率仅为12.62%,远低于公司饮料38.75%、食品53.97%的毛利率数据。
如今看来,均瑶健康的财务报表正在上演一场“自由落体”式的下滑。2024年营收14.58亿元,同比下降10.77%;净利润为-2911.64万元,扣非净利润为-5799.79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公司2020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
2025年一季度延续颓势,均瑶健康营收微增1.41%至4.01亿元,净利润约1090.71万元,同比下滑58.29%。
现金流的枯竭也让均瑶健康雪上加霜。2024年,该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264.56万元,同比大降61.95%;货币资金从2023年的4.99亿元骤减至2.45亿元,降幅达50.94%。对此,均瑶健康解释称,资金减少用于项目建设、理财投资和股利支付。
与此同时,监管层面的处罚则揭开了公司治理的乱象。因未按规定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上交所对均瑶健康及董事长王均豪等责任人出具警示函并通报批评。
从核心业务失守到跨界扩张折戟,从业绩变脸到监管处罚,这家顶着“均瑶系”光环的企业,似乎正在用一连串的失败验证着战略短视与执行乏力的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