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补贴导致奶粉涨价?胖东来也要做奶粉?

奶粉的故事,越来越难讲了。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奶粉的故事,越来越难讲了。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乌苏

图片来源:电影剧照/网络

育儿补贴到底有没有掀起奶粉涨价潮,成了一桩“悬案”。

前不久,国家发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每孩每年3600元。大概能买十几罐奶粉。按一周喝一罐,相当于国家每年帮养小半年。这本来是“喜大普奔”的好事。

没想到,不少网友吐槽“育儿补贴还没到账,奶粉就涨价了”。据网友爆料,爱他美(达能旗下品牌)、美素佳儿、惠氏(雀巢旗下品牌)、a2等品牌价格上涨了10元到60元/罐。

很快,飞鹤、伊利、贝因美等品牌,就公开表示自家产品没有涨价。多家媒体记者调查走访后发现,这些品牌近180天的网售价格有上下波动,但“整体未呈现上涨趋势”,部分品牌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冤有头,债有主。如果我们把账算清楚一点,就会发现,陷入涨价风波的主要是外资中高端奶粉品牌,国产奶粉品牌并没有涨价。

事实上,从24年下半年,不少外资品牌就通过推出新品的方式进行提价,来维持自身的高端形象。外资品牌的这波涨价,属于日常基本操作,和这轮育儿补贴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外资奶粉价格上涨引起的争议,却让国产品牌显得十分紧张,赶紧站出来解释。主要是因为“打了好几年价格战”的国产奶粉,对价格波动,实在过于敏感了。谁也不愿意背负“育儿补贴一来就涨价”的骂名。

一边是外资高端奶粉有节奏涨价,一边是国产奶粉震荡降价,国内奶粉市场到底怎么了?

另外,胖东来的入场,又会给国内奶粉行业带来什么变化?

01

国产奶粉“白菜价”

根据乳业分析师宋亮的数据,过去几年,我国奶粉行业出现“价格战”,国产奶粉品牌价格普遍下行,“对比2019年和2024年的部分国产奶粉价格可以看到,价格近乎‘腰斩’”。

价格战持续数年,底层逻辑是,行业“基本盘”在萎缩。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0至3岁儿童数量从2016年的5090万人降至2024年的2820万人,降幅达44%,近乎“腰斩”。

尤其是,2021年国内人口增量创历史新低,2022年之后更是开始负增长。因此,最近几年市场竞争更激烈。根据共研产业研究院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行业市场规模自2021年起持续下降,规模从2021年超1700亿元下降至2023年的超1400亿元,未来或将持续缩减。

国内的奶粉企业和众多消费品牌一样,都是“正增长时代”的产物,突然进入“负增长”时代,都会条件反射性地选择进行价格战,而不是“涨价去库存”。

严格意义上说,国产奶粉大多聚焦中低端市场,并不具备外资中高端品牌那样“涨价去库存”的资本。

主要是因为,自从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国产奶粉从不被信任,到缓慢恢复,再到2016年后重新增长,走了多年“弯路”。

经过毒奶粉的市场教育,大部分宝爸宝妈都相信“便宜没好货”,但是,国内的人均收入又限制了他们不可能追求最贵的奶粉。因此200-300元/罐,就成了“品质有保障且负担得起”的甜蜜点。

200-300元价格带,也成为国产奶粉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带。尤其是250元上下这个点,堪称价格战的“风暴眼”。

这个价格带,大约涵盖了国内奶粉50%以上的销量。头部国产品牌的拳头产品,也聚焦于此,比如飞鹤的星飞帆、君乐宝的臻挚等。

相对而言,外资奶粉品牌日子就好过一些。

02

外资奶粉“奶粉价”

在200-300元这个红海市场,外资奶粉品牌也推出一大堆大单品,比如爱他美经典版、雅培经典恩美力、惠氏S-26金装等,但是,只是“防御性走量”。

据《北京商报》报道,300元以上的高端、超高端市场,外资奶粉品牌掌握绝对的市场优势。

300-450元的高端市场的爱他美白金版、美赞臣蓝臻、惠氏启赋、雅培菁挚、a2至初;450元以上超高端市场的惠氏启赋蕴淳、爱他美卓萃、雅培菁挚有机、美素佳儿,这些才是外资奶粉最核心的营收来源。

2024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总规模1400多亿,根据尼尔森IQ数据显示,同期国内婴配粉超高端(零售价格高于430元/公斤)占总市场规模的37%,比2023年提升4.2个百分点。

拥有超高端奶粉品牌“美素佳儿”的菲仕兰2024年中国业务实现双位数增长。同期,雀巢、达能、a2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国产奶粉品牌,也想在高端、超高端市场分一杯羹。

从此前动作看,飞鹤、伊利、君乐宝等国产奶粉头部企业,一方面推动新技术、新配方产品加码超高端。另一方面,发放十亿级补贴,飞鹤推出12亿元生育补贴,伊利、君乐宝跟着砸下16亿元生育补贴。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国产品牌通过补贴“变相降价”的方式,来培育高端、超过高端市场。这种战略是很高明的,也取得了一定的市场结果,比如飞鹤旗下超高端产品“星飞帆卓睿”2024年销售额就达到67亿元。

但是,客观来说,在高端、超高端市场,仅有飞鹤等极少数国产品牌站住了脚。大部分没站住脚的品牌,未来也很难挤进来了。

核心原因是,除了少数大牌之外,国产品牌失去了最关键的市场培育期。

03

瞬息万变的奶粉市场

在过去短短六七年时间,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就经历了量价齐增、量减价增、量减价减的三个周期。市场趋势转变之快,让很多品牌来不及做长期规划。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重创了国内奶粉行业,也给国内奶牛养殖产业带来灭顶之灾,大量小、散养殖户退出市场。

此举原本会带来国内奶粉原材料供给不足,但是,很快国内奶粉商家就发现,外国奶源性价比更高。据新华社2013年报道,我国从新西兰进口一吨原料奶粉,价格只有约2.4万元,而从本土收购奶源,一吨成本需要3万多元。背后的原因是,在种牛、饲草及规模化、产业效率等方面,外资奶粉都有成本优势。

这在当时造成了两个结果:

一是许多国内奶企选择舍近求远,从国外进口原料奶粉来搞生产,很多品牌还顺带起了一个“洋名”,原本混低端市场的二狗,化身杰瑞之后直接进军中高端市场;

二是外资奶粉利用成本优势,加上已有的品牌力,在国内市场上逐渐占据了高端、超高端市场份额。

这就是“量价齐增”时期。

2016年的“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确实带来了国内新生儿数量的增长,达到1786万。但是,这波增长并不持久。到了2018年,新生儿数量就下滑到1523万。

虽然奶粉销量和新生儿数量一起下滑,但是,当时的经济增速还是给了很多宝爸宝妈们“富养”的勇气,国内奶粉价格市场就进入了“量减价增”时期。

到了2020年新生儿数量下滑到1200万。“全面二孩”的红利,告罄。到了2021年,价格战就愈演愈烈了,奶粉行业就进入了“量减价减”时期。

假如,新生儿人口红利足够长,国产奶粉品牌就有足够的时间摆脱“毒奶粉”阴影,冲击高端、超高端市场。但是,历史没有假如。

高端市场很难冲上去、200-300元价格带打得如火如荼,国产奶粉企业该何去何从?

从实际动作来看,不少奶粉企业盯上了“夹缝”中的市场。

04

喝!都给我喝!

婴幼儿奶粉竞争白热化,但总有一些“缝隙”,吸引奶粉品牌“拿着放大镜找商机”。比如,特配奶粉。

特配奶粉是指特殊医学用途的配方奶粉,有时也被称为特医奶粉,用于婴幼儿由于牛奶过敏、乳糖不耐受等情况,是不能正常喂养奶粉或母乳时而选择的一种“特殊口粮”。

今年5月,伊利金领冠首次发布两款特配粉“托菲儿敏益”和“托菲儿敏初”,就是为了承接过敏宝宝的奶粉需求。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需求相对较小的种类,更多针对“问题宝宝”。

但也有品牌掩饰不住自己的“雄心”——国内某品牌曾喊话,“要让中国90%的宝宝第一口奶都喝上特配粉”。

不能因为你转型不利猛抓特配奶粉,就拉着90%的宝宝给你垫背吧?

另一个典型的细分市场,就是小分子奶粉。

小分子蛋白易消化吸收,诸多品牌先后推出“小分子奶粉”,包括乳清蛋白小分子奶粉、α-乳白蛋白小分子奶粉、双蛋白小分子奶粉、水解小分子奶粉、小分子羊奶粉等。

品牌操盘手何康辉对“小分子奶粉”较为执着。2019年,他推出号称“国内首款双蛋白小分子奶粉”的坦图思慕尔,2023年又联手光明乳业,合作推出致优奶粉。

相关文章介绍称,致优奶粉“较之坦图思慕尔的小分子奶粉,更小,更亲和,更适合小宝宝的娇嫩肠胃”。

问题在于,所有小宝宝都有必要喝小分子奶粉吗?

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小分子奶粉对消化吸收不好的宝宝有一定帮助,但对正常宝宝而言,没有必要刻意选择。

在浙江绍兴一家连锁超市的货架上,《食品研报》注意到,伊利针对3岁以上儿童推出成长高钙奶粉,产品封面上凸显了高钙、生牛乳、24亿活性益生菌、维生素D+K、叶黄素等卖点。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别的暂且不说,叶黄素是一种类胡萝卜素,作用主要在保护视觉健康,但其实,对饮食均衡、无眼疲劳或视力问题的健康人群,无需额外补充,通过天然食物获取即可。

和前文提到的特配奶粉、小分子奶粉产品策略对照,强调叶黄素这一卖点,“手法”是不是有点眼熟?

按照这种玩法,人体所需的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每一种元素都可以成为卖点。每一种都喝,小宝宝们根本就喝不完。

考虑到小宝宝的肠胃空间有限,也有不少品牌把“第二曲线”放在了大宝宝、老宝宝和宠物宝宝身上。

05

所有宝宝,都喝!

对于6岁以上学生,伊利推出“高个子”学生营养奶粉、高锌高钙奶粉。孩子身高、营养和发育,向来是父母焦虑的问题,这两款产品无疑是“精准出击”。

针对中老年,伊利也有欣活中老年营养奶粉、中老年低脂奶粉,分别主打“益生菌高钙配方”和“低脂高钙配方”。同一个货架上,还有蒙牛、雀巢、捷氏瑞健等品牌的中老年产品,种类包括牛奶粉、羊奶粉、驼奶粉等。

不要小看细分市场,几乎每一个都挤满“掘金”的奶企,因为增速够快。以羊奶粉为例,有报告显示,2024年,羊奶粉细分品类增速超25%,而水牛奶在中国的渗透率为9.5%,过去一年增长率达到17.7%,相当抢眼。

另外,还有一个增速较高的细分市场,即宠物奶粉。

去年,中国宠物数量首次超过4岁以下婴幼儿数量,宠物奶粉市场需求越发清晰。雀巢、伊利、贝因美等传统品牌纷纷争夺,瓜洲牧、金澳康威、汪爸爸、兽护神等新兴品牌也都盯上了毛孩子喝奶粉的生意。

从婴幼儿到儿童再到中老年,从人到宠物,向内细分,向外拓展,奶粉品牌的触角更多了,竞争激烈程度也不断提升。

但整体来说,细分化、多元化的打法不是国内玩家自己“趟”出来的,很多都是国外品牌用过的套路。这是因为,后者更早少子化,宠物市场兴起也更早,市场环境逼迫他们谋变。

如今,国产奶粉品牌不得不应变,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搞钱,在缝隙中谋发展,尽可能活得久。

把市场切细,满足消费者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本身是好事情,但在实战过程中,品牌有时会“动歪心思”。

举个例子,某母婴品牌官方旗舰店里有一款珍珠水牛儿童奶粉。你以为都是水牛奶粉?2024年3月,媒体调查发现,其配料表显示,前三者为“全脂水牛奶粉(35%)、脱脂奶粉、炼乳风味奶粉”。

的确含水牛奶粉,但,含量不多,只有1/3作用。

品牌自以为“巧妙”,却冒着失去消费者信任的风险。更重要的是,在此背景下,国家出手了。

2025年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乳粉和调制乳粉》正式开始实施,从标准层面进行约束,推动差异化细分品类的规范发展。其中明确规定,调制乳粉中,来自主要原料的乳固体含量不低于70%。

现在再去上述品牌旗舰店找同款产品,结果显示“没有找到商品”。

回过头看,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要求也更高,国家监管更细更全面,这都要求奶粉品牌别动歪心思,守住产品品质和食品安全底线,持续增强用户信任度。何况,国产奶粉在用户信任方面栽过跟头,教训深刻。

正如今年5月,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君乐宝奶粉事业群总经理刘森淼所言:“世界上最难重建的就是信任,我们只能做得最好,因为我们别无选择。”

06

胖东来,是“鲇鱼”吗?

对于奶粉行业的最新消息是,胖东来在加快奶粉等产品的开发,按照创始人于东来的说法,将“围绕民生食品供应、食品安全和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努力”。

胖东来一出手,往往是现象级的。

今年上半年,胖东来卖茶叶卖了超5亿元,和酒鬼酒合作白酒“自由爱”,全年或将冲击10亿元。

奶粉若顺利落地,据预测有可能卖5至10亿元,这个规模暂时影响不了行业的千亿大盘。

不过,按照胖东来的爆款逻辑,他们做奶粉,很有可能会带来标准化、透明化,并抛出他们的杀手锏——超强信任,这是奶粉行业所欠缺的。

从这个角度看,胖东来称得上是行业“鲇鱼”,会刺激行业,也会参与塑造消费心智,长期影响不容小觑。

整体而言,低端内卷也好,高端增长也罢,抑或是市场越切越细、胖东来要维护食品安全,无一不是中国奶粉行业多面性、复杂性的展现。

此时,育儿补贴像是一种催化剂,引发奶粉行业的“蝴蝶效应”。可以预见,竞争不会为谁停歇,只会愈演愈烈。

END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