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魔王”和“小魔女“是真的上劲。
本文为食品研报原创
文/杨树
图片来源:电影剧照/网络
“一边两位数增长,一边两位数下滑”,2025年半年报季,零食行业用四组数字给所有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8月20日晚,盐津铺子交出29.41亿元营收、3.73亿元净利,双双增长近20%;4天前,卫龙美味营收34.83亿元、净利7.36亿元,增速分别为18.52%和18.5%,魔芋爽成为爆款;而在另一端,甘源食品营收、净利分别下跌9.3%、55%,康师傅干脆把饼干业务划入“其他”,收入再跌16.7%。
同一个财报季,为何相差如此巨大?我们把四张报表拆开看,一窥原因。
01
魔芋成增长核心变量
在当下的零食市场,魔芋品类的热度可谓独树一帜。魔芋零食因低卡、口感多元等特性成为新消费热点,超30家企业入局。
2025年上半年魔芋零食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盐津铺子和卫龙表现尤为突出。盐津铺子的“大魔王”魔芋条和卫龙的“魔芋爽”“小魔女”,在两家公司的财报里被反复点名,它们不仅是营收增长的最大贡献者,还拥有极高的毛利率和惊人的复购速度。
盐津铺子为了打造“大魔王”魔芋条,从原材料采购就下足了功夫。其在魔芋主产区建立了专属的种植基地,确保魔芋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在生产环节,采用了先进的工艺,让魔芋条口感更加Q弹有嚼劲,并且推出了多种口味,如麻辣火锅味、麻酱涮肉味、酸辣味、香辣烤肉味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
2025年上半年,盐津铺子魔芋品类营收达7.91亿元,同比增长155.1%,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26.9%,核心单品“麻酱素毛肚”月销售额破亿,打破休闲食品单品最快破亿纪录。
卫龙的“魔芋爽”则凭借多年的品牌积淀和精准的市场定位,成为了年轻消费者的宠儿。“魔芋爽”的包装设计时尚新颖,便于携带,无论是在办公室、校园还是出游途中,都能成为消费者的随手零食。而且,卫龙不断对“魔芋爽”进行升级迭代,推出了低盐、低糖等更健康的版本,吸引了注重健康的消费群体。“小魔女”作为“魔芋爽”的延伸产品,在口味和包装上更具个性化,进一步扩大了消费群体。
2025年上半年,卫龙以魔芋爽为主的蔬菜制品营收21.09亿元,同比增长44.3%,占总营收60.5%,魔芋爽成为集团第二个年销售额超10亿的大单品,并布局印尼魔芋原料加工业务。
甘源食品和康师傅并未明确魔芋条相关业务,可见这两家企业在魔芋赛道尚未形成规模优势。甘源食品的重心一直放在坚果类产品上,对于新兴的魔芋品类缺少关注和布局;康师傅也未涉足魔芋领域。这种战略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它们与盐津铺子、卫龙在业绩上拉开了差距。
满足消费者“轻负担+强刺激”的双重需求,魔芋食品在年轻人群中备受欢迎。据中信证券测算,魔芋食品行业规模过去10年复合年均增长率20%,具备良好的成长性,2024年,魔芋终端商品市场规模已达269亿元。
卫龙、盐津铺子已完成对渠道和消费者认知的初步占位,其他布局的零食企业需要提高对于魔芋类食品的关注度。
02
新渠道突围与传统路径依赖的博弈
四家公司都在财报里写下同一句话:传统商超客流恢复不及预期。这一现象背后,是消费习惯的改变和渠道格局的重塑。盐津铺子、卫龙、甘源食品和康师傅四家企业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生存路径,其应对策略的差异直接体现在业绩分化中。
盐津铺子将传统商超的客流困境转化为渠道革新的契机。2022年,盐津铺子率先布局量贩零食渠道,开启了渠道创新。2025年上半年,包括经销商、量贩零食连锁店、会员高势能系统、社区团购、硬折扣等渠道的经销及其他新渠道贡献了23.03亿元营收,同比增长30.1%,营收占比增至78.32%。这种“商超守基本盘、新渠道拓增量”的策略,使其在传统渠道下滑的背景下仍保持近20%的营收增长。
卫龙则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破局”的策略应对商超客流不足。在线下,卫龙一方面缩减低效商超网点的SKU,仅保留“魔芋爽”“亲嘴烧”等爆款产品维持存在感;另一方面加速布局CVS渠道。线上渠道更成为其增长引擎,通过抖音“辣味挑战赛”等内容营销活动。
坚持“全渠道融合+场景化适配”战略,卫龙实现线上线下渠道均衡布局。报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卫龙线上渠道实现收入3.36亿元,线下渠道实现收入31.47亿元,增长21.5%。这种精准分流的做法,让卫龙在传统商超疲软的情况下,仍实现净利高增。
2025年,虽然甘源食品开始拥抱线上渠道,并入驻了天猫、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电商平台,并且积极探索线上直播等新兴渠道模式。但甘源食品因过度依赖传统商超,传统线下经销渠道上半年实现营收7.0亿元,同比下降19.8%。
2025年上半年,甘源食品产生销售费用1.75亿元,同比增长26.59%,销售费用率18.5%,其中促销推广费7260.69万元,同比增长49.47%。即便如此,滞销的坚果礼盒仍在仓库积压,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延长至75天,最终拖累净利暴跌55%。对新兴渠道的后知后觉,使其陷入“商超下滑-费用高企-库存积压”的恶性循环。
康师傅饼干业务则选择以收缩应对商超困局。由于传统饼干品类在商超渠道的竞争力持续弱化,康师傅将饼干业务从主要品类划入“其他”板块,并大面积下架销量不佳的单品,商超渠道的大幅度SKU缩减。这一举措虽使饼干业务亏损收窄,但也丧失了渠道话语权——在仅剩的商超货架上,其产品被挤压至边缘位置,与新兴健康零食的曝光度差距拉大。这种被动收缩未能带来转型契机,反而加剧了市场份额的流失。
四家企业的不同境遇揭示出一个核心逻辑:传统商超客流下滑不是行业末日,而是渠道价值重构的开始。盐津和卫龙通过渠道创新将危机转化为机遇,甘源和康师傅则因固守旧有路径而陷入困境。
在零食行业的“淘汰赛”中,能否跳出对传统商超的路径依赖,已成为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考题。
03
费用管控决定盈利分化走向
今年油脂、坚果、面粉等原材料价格回落,从理论上来说,这应该会改善零食企业的盈利状况。然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只有盐津铺子和卫龙将毛利率的优势转化成了净利润的增长,甘源食品和康师傅则陷入了净利下滑的困境。
盐津铺子在成本控制方面做得十分出色。通过建立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实现了原材料的集中采购和高效利用,降低了单位生产成本。在费用管控上,盐津铺子精准投放广告和促销活动,提高了费用的使用效率,销售费用率保持在合理水平。2025年上半年,盐津铺子营收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投接近20%。
卫龙凭借强大的品牌效应和规模化的生产,在原材料采购上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有效降低了原材料成本。2024年上半年,卫龙营收同比增长26.27%,股东应占利益同比增长38.95%;2025年上半年,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8.52%和18.00%,整体保持增长。
甘源食品的情况则不容乐观。虽然原材料价格有所回落,但为了促进销售,甘源食品加大了促销力度,导致销售费用率冲到了19%。然而,高额的销售费用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2025年上半年 ,甘源食品总营收9.45亿元,同比下滑9.34%;与此同时,因为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渠道的问题,导致甘源食品库存高企,进一步侵蚀了净利润,仅取得了7461万元的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5.20%。
康师傅的饼干业务则受到固定费用刚性的影响。尽管原材料价格下降,但由于产能利用率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较高,使得毛利率提升有限。同时,固定的厂房租金、设备折旧等费用并没有减少,最终导致利润表被“反噬”,收入再跌16.7%。“花钱换增长”的旧逻辑,在这一轮失效了,企业更需要注重成本控制和费用效率的提升。
04
多品类抗风险 VS 单品类失速陷阱
在零食行业,单品类依赖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一旦消费趋势发生变化,业绩就会立刻失速。甘源食品和康师傅就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而盐津铺子和卫龙则通过多品类布局,平滑了单品天花板带来的风险。
甘源食品高度依赖坚果类产品,2025年上半年坚果类(含瓜子仁、蚕豆等)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约40%。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坚果的消费需求虽然存在,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且消费者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当坚果市场出现波动时,甘源食品的业绩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康师傅的饼干业务则面临着品类老化的问题。其主打产品多年来没有进行重大创新,难以满足年轻消费者对新奇、健康零食的需求。随着市场上新兴饼干品牌和其他零食品类的崛起,康师傅饼干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业绩持续下滑。
盐津铺子则构建了丰富的产品矩阵,除了魔芋条,还有辣卤、鹌鹑蛋、烘焙等多个品类。辣卤系列产品以其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鹌鹑蛋产品则凭借方便携带、营养丰富的特点,成为了许多人的早餐或零食选择。多个品类齐头并进,使得盐津铺子在面对市场变化时,能够有效分散风险,保持业绩的稳定增长。
卫龙也通过多品类接力实现了持续发展。除了“魔芋爽”,卫龙还有辣条、亲嘴烧等经典产品,同时不断推出新品,如豆干、鱼豆腐等,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多品类的布局使得卫龙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避免了单品类依赖带来的风险。
品类老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但半年报表把它量化成了冷冰冰的负增长,这也提醒着企业要不断进行产品创新和品类拓展。
结语
四份半年报把零食行业撕成了两条赛道:一条是“品类+渠道”双轮驱动、费用效率持续改善的成长赛道;另一条是品类老化、渠道失血、费用失控地收缩赛道。
过去,行业普涨,大家都能分蛋糕;现在,蛋糕不再变大,刀叉却更加锋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必须紧跟消费趋势,积极布局新兴品类,拓展多元化渠道,加强成本控制和费用管理,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下一个半年报,谁会留在牌桌,谁会被清场?答案就藏在“魔芋、量贩店、费效比”这三个关键词里。那些能够在魔芋等新兴品类上持续发力、成功抢占量贩店等新渠道、并不断提升费用效率的企业,将会在零食行业的“淘汰赛”中笑到最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