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牛市正酣 今年股民人均赚2万 你超越了还是被平均了?

根据深圳商报最新报道,据有关统计,按目前2.4亿股民来计算,今年股民人均净赚约2.15万元。

根据深圳商报最新报道,据有关统计,按目前2.4亿股民来计算,今年股民人均净赚约2.15万元。

截至2025年8月20日,A股市值达101.31万亿元,较去年底的85.68万亿元累计增加 15.63万亿元。按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33%计算,个人持股市值净增5.16万亿元,以2.4 亿股民数量推算,人均浮盈约2.15万元。说实话,这个统计方式较以往 “总市值增加值直接除以股民总数”更客观,但其参考价值仍值得商榷:

1、市值增长不等于实际落袋。毕竟数据仅反映账面浮盈,大概率是未扣除交易佣金、印花税等成本,且持仓未卖出时盈利尚未兑现;

2、这里还有新增投资者的稀释效应。2025 年上半年新增投资者超629万,新入市资金可能摊薄老股民实际收益;

3、结构性分化的掩盖。热门赛道投资者盈利远超均值,而冷门板块投资者可能收益微薄,均值数据难以反映真实盈亏分布。

当然,目前股市持续上行,总市值不断攀升,A股市场已经突破100万亿,在此之下,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也将是水涨船高。不过,人均盈利的背后是极致的结构性行情市场。

1、选对赛道等于置身牛市。申万一级行业中,通信、有色、机械设备、医药生物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板块年内涨幅均超25%,选对板块浮盈或远超2万,而部分个股如上纬新材、胜宏科技、舒泰神、北方长龙、长城军工等涨幅超过400%,标的选对浮盈超10万或都不在华夏。

2、选错方向等于全程陪跑。大量缺乏资金关注或处于行业逆风的板块,股价持续低迷,投资者只能眼睁睁错过行情。比如部分的金融股、地产以及消费等方向。而仍有多股依然处于持续横盘状态,

以史为鉴,回顾2005-2007 年、2014-2015年、2019-2021年三轮典型牛市,板块轮动规律与涨幅分化如下:

1、轮动节奏相对清晰。牛市初期往往由低估值蓝筹打响行情,如2014年券商板块率先启动,涨幅超150%;进入中期后,成长板块接棒主导市场,2019年半导体板块以超200%的涨幅成为核心主线;到了后期,题材股与小盘股炒作升温,2015年创业板指更是创下超500% 的惊人涨幅,体现出不同阶段资金聚焦方向的切换特征;

2、收益分化显著。牛市中的收益分化同样显著,领涨板块爆发力极强。2005-2007 年有色金属板块涨幅超600%,2014-2015年“互联网 +”概念平均涨幅达400%;而滞涨板块则明显跑输,2019-2021年银行板块仅上涨30%,远低于大盘表现。个股层面分化更为加剧,约60%的个股涨幅不及指数,仅20%的个股能实现翻倍,且中小市值股票弹性更突出,2025年翻倍股中 ,行情启动之际有68.7%的市值不足50亿元,凸显出结构性行情下“选对方向”的重要性。

如此,在当前行情如火如荼下,如何捕捉下一阶段机会?

首先,一定要警惕“人均盈利”的均值陷阱。这一数据可能掩盖你的实际持仓表现,需客观评估自身账户盈亏;

其次,聚焦资金共识方向。关注持续放量、政策催化密集的板块(如人工智能应用、国产科技替代、高股息策略等)。

此外,守住能力圈,避免频繁切换。在快速轮动中追涨杀跌极易踏空,深耕基本面确定的行业或许是更优策略。

总之,所有的投资者都期望牛市,希望在牛市分得一杯羹,这本无可厚非。但历史也表明,往往牛市是投资者亏损最快的时候。而正常的情况是,牛市从不亏待每一位理性的投资者,但前提是,你必须在正确的船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