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感冒药市场的领军企业,华润三九曾凭借感冒灵、三九胃泰等明星产品风光无限,稳坐行业头把交椅。然而,近年来这家老牌药企却陷入了增长困境,业绩下滑、并购失利、市场竞争加剧等多重压力如乌云般笼罩,曾经的辉煌似乎正逐渐褪色。
核心业务增长乏力,多业务线集体承压
在医药行业风云变幻的当下,华润三九的业绩表现令人担忧。2024年,公司虽实现276亿元的药品销售额,但细究之下,风险暗藏。
非处方药业务,一直是华润三九的“顶梁柱”,感冒灵、三九胃泰、皮炎平等耳熟能详的产品,贡献了公司45%的销售额,达125亿元。然而,这些曾经的增长引擎如今却动力不足,增速从2023年的近20%骤降至14%。深入分析,这些大单品市占率已分别达到22%、17%,接近市场天花板,增长瓶颈愈发明显。与此同时,公司寄予厚望的新品,如2024年推出的维生素D滴剂、益生菌粉,市场反响平平,合计营收占比不到3%,未能掀起波澜。
处方药业务同样不容乐观。配方颗粒、血塞通、参附注射液等原本的“利润奶牛”,在国家集采政策的影响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24年,该业务毛利率降至47.5%,较2023年下滑4.6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产品,利润就减少了4.6元。集采的“砍价”威力,让处方药业务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
并购业务更是成为了华润三九的“烫手山芋”。2023年,公司斥资38亿元控股昆药集团,试图打造“传统中药+大健康”的新增长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昆药集团渠道调整进展缓慢,血塞通系列产品与华润圣火存在同业竞争问题,再加上针剂政策限制,一系列因素导致2024年昆药收入仅增长7.3%,毛利率却暴跌7.4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情况进一步恶化,并表收入直接下滑,成为拖累公司业绩的“拖油瓶”。
零售业务方面,华润三九也面临着线上冲击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困境。自家直营药店2024年销售额为33.7亿元,但毛利率仅有13.4%,利润空间微薄。与此同时,线上药店以31%的增速迅速崛起,抢走了大量线下客流,而房租和人工成本却逐年攀升,使得线下门店经营愈发艰难,开得越多,亏得越惨。
2025年一季度,华润三九的业绩更是跌入谷底。营收68.54亿元,同比下降6.04%;净利润13.31亿元,同比下降8.38%;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下降6.87%,迎来了近年来首次季度双降。这一成绩单,无疑给公司敲响了警钟。
业绩下滑的背后,有着多方面原因。从市场环境来看,今年以来流感疫情减少,感冒药市场需求大幅下降。与去年甲流、乙流轮番肆虐,三九感冒灵卖到脱销相比,今年的销售基数过高,导致销量直线下滑。成本端,原材料三七、牛黄、川贝等价格轮番上涨,推高了生产成本。而在销售端,公司销售费用率上升0.45个百分点,拿出21.86%的营收用于广告投放和渠道铺设,进一步侵蚀了利润空间。
与同行相比,华润三九的“掉队”更加明显。在2025年第一季度,东阿阿胶营收逆势增长12.3%,净利润大涨近两成;云南白药规模突破108亿元,仍保持5%以上的增速;九芝堂虽然体量最小,但下滑幅度也小于华润三九。毛利率方面,东阿阿胶高达73.62%,九芝堂为60%,而华润三九仅53.28%,赚钱效率明显落后。ROE虽暂居第二,但在利润下滑的阴影下,这一优势能否持续,充满了不确定性。
未来挑战重重,增长之路迷雾重重
华润三九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业绩增长或许将面临诸多困难。
政策冲击首当其冲。随着中药配方颗粒全国集采范围的扩大,以及血塞通等核心产品可能纳入地方集采,预计价格降幅将超过20%,这将对华润三九核心的处方药业务造成沉重打击。业内人士预测,2025年该板块毛利率将进一步下滑至45%以下,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并购整合风险也不容忽视。华润三九在收购天士力28%股权后,面临着高昂的管理整合成本。被收购方天士力2024年营收已出现下滑,同比减少0.3%,双方协同效应短期内难以显现。更令人担忧的是,收购形成的高达51.24亿元巨额商誉,占公司净资产的25.7%,如同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存在巨大的减值风险。一旦商誉减值,将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研发投入方面,虽然近年来华润三九研发投入持续攀升,2022至2024年间,研发费用从5.94亿元增至8.02亿元,年均增长16.8%,但背后却隐藏着不少问题。去年,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率从22.35%断崖式下跌至15.87%,创三年新低。这一变化暴露出两大风险:一是研发项目成熟度不足,难以满足资本化条件;二是公司被迫将更多投入计入当期费用,直接侵蚀了利润空间。此外,研发团队规模四年暴涨,从455人增加到876人,人力成本已占据研发费用的37.7%,2024年达到3.02亿元。高昂的人力成本,是否能够带来相应的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目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华润三九正在积极寻求突破,试图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品牌建设、优化渠道布局等措施,提升市场竞争力。在非处方药业务方面,加大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力度,寻找新的增长点;在处方药业务方面,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提高产品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并购业务方面,加快整合步伐,实现协同发展。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奏效,还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