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微金融之王"交出首份营收净利双降的成绩单,市场对泰隆商业银行的关注已超越单纯财务数据,转向对其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层审视。这家曾以年均9%增速领跑城农商行梯队的浙江本土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遭遇规模扩张失速与资产质量承压的双重夹击:总资产较年初仅增1.15%,贷款余额甚至出现季度性缩水,营收同比下降3.8%至84.22亿元,净利润更下滑5.3%至26.89亿元。
息差收窄与不良攀升构成双重挤压
作为城农商行中净息差长期领跑者,泰隆银行2025年上半年3.25%的净息差虽仍处行业头部,但持续四年的下行趋势已形成明显惯性。从2022年4.02%到2024年3.64%,再到当前3.25%,息差收窄速度呈现加速特征。这一变化直接冲击利息净收入表现——作为营收支柱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1.91%至72.59亿元,在总营收占比仍高达86.2%。更值得警惕的是,非息收入全面失守: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骤降21.8%至2.08亿元,投资收益下滑11.53%至6.37亿元,仅有汇兑收益因汇率波动实现290%增长,但2.73亿元的体量难以对冲整体颓势。
资产质量隐忧正在从关注类贷款迁徙中显现。截至2024年末,泰隆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达29.55亿元,占比1.03%,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结合其近三年不良率持续攀升的轨迹(2022年0.92%、2023年0.98%、2024年1.19%),资产质量恶化趋势已不容忽视。更为关键的是,2022至2024年核销金额呈指数级增长:从6.9亿元到11.26亿元再到24.22亿元,三年核销规模增长251%,这种"以核销换质量"的策略虽短期维系了表内数据,但也消耗了大量风险拨备资源。
运营效率优化未能抵消收入下滑。2025年上半年业务管理费用同比下降7.6%至35.38亿元,研发费用更是腰斩式减少近50%,但降本增效的成果被营收下滑完全吞噬。这种"节流难抵开源乏力"的困境,折射出传统小微模式在宏观经济换挡期的适应性局限——当小微企业主的经营压力从现金流紧张蔓延至还款能力恶化,银行惯用的"人海战术"与"三品三表"风控体系正面临效率衰减。
小微模式遭遇瓶颈
泰隆银行过去二十年的突围史,本质是小微金融供给缺口的填补史。通过将客户群体细分为"小"(小微企业)与"微"(普惠个体),创新"三品三表"(人品、产品、物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风控模式,这家区域银行成功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其商业模式核心在于:用高息差覆盖高运营成本,通过密集网点布局与庞大营销团队实现风险可控下的规模扩张。数据显示,2024年末泰隆银行员工总数达13369人,400余家网点形成深入城乡的服务网络,这种"人海战"模式虽带来人力成本高企,却在小微金融蓝海期创造了年均9%的营收增速。
但低息差时代正在颠覆游戏规则。当净息差从4%跌破3.5%,再逼近3.25%关口,传统模式的成本收益平衡被打破。2024年员工总数首次减少,2025年上半年业务管理费用与研发费用大幅压缩,这些举措虽短期改善成本指标,却难以逆转息差收窄带来的收入萎缩。更严峻的是,小微客群经营恶化正在考验风控体系有效性——当水表电表数据反映的企业开工率持续低迷,当个体工商户现金流因消费疲软而承压,传统线下尽调模式的效率优势正在被金融科技冲击。
转型突围已从战略选择变为生存必需。2024年起,泰隆银行启动"社区深耕计划",将服务触角从百行百业延伸至"百家姓",通过"人人可贷"口号降低获客门槛;推出"青年小店招牌焕新计划",以个人经营贷与消费贷为抓手拓展高息资产;同时加速数字化转型,试图用线上化工具部分替代传统人海战术。这些举措背后,是银行对客户结构调整的迫切需求——从依赖制造业小微企业转向服务业个体工商户,从重资产抵押转向轻资产信用贷款,从区域集中转向网格化渗透。
这场转型的成效尚需时间检验。2025年上半年贷款余额2793.84亿元,较年初仅增0.14%,环比3月末缩水0.22%,显示规模扩张仍处瓶颈期。但个人经营贷与消费贷占比提升带来的资产收益率改善,或为未来息差企稳提供支撑。更值得关注的是,泰隆银行正尝试构建"场景+生态"的新打法:通过与社区商圈、行业协会深度绑定,将金融服务嵌入小微企业日常经营场景,这种从"单点放贷"到"生态共建"的转变,或许能重构风险定价模型与获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