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狂奔,投资还有哪些好选择?

年初至今,港股创新药俨然是全市场最靓的“仔”,例如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不仅年内涨幅翻倍,规模更是突破了200亿元,依旧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品种。

8月22日午后,沪指突破3800点,芯片产业链领跑大市,A股各大指数持续走强,芯片ETF龙头(159801)等品种纷纷涨停,科创50ETF龙头(588060)更是单日涨超8%。牛市的气息太浓了。

 

当A股市场高歌猛进、沪指强势突破3800点之际,投资者的目光几乎全被芯片、AI等热门赛道吸引。然而,这边在热闹的同时,港股市场却显得相对沉寂——恒生指数、恒生科技甚至中国企业指数近期走势一般,与A股的火热行情形成鲜明对比。这或许也让许多配置港股的投资者有点焦虑,甚至开始怀疑:港股是否还值得坚守?

 

但数据往往比情绪更诚实。尽管港股表现疲软,资金却在悄然逆势布局——今年以来,港股类ETF规模从年初的2974亿元猛增至8月20日的5655亿元,短短半年多暴涨近3000亿,其中超过一半的增量是7月之后涌入的。南向资金同样不甘示弱,8月尚未结束,净流入规模已超6月全月。这些数字背后,是聪明资金对港股价值的坚定认可。

 

为什么市场越冷、资金越敢买?其实,港股的吸引力恰恰藏在其“低调”之中。许多人用AH溢价指数衡量港股性价比,认为港股已不便宜,但这一指标其实存在局限性——它主要覆盖两地上市的红利型公司,却几乎未纳入创新药、科技、新消费等代表新经济的板块。而这些领域,正是港股市场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部分。换句话说,当下的港股不是全面高估,而是结构性的机会正在沉淀。

 

具体到投资上,还有哪些好选择呢?

我们回顾港股上半年,实际上主要也是结构性牛市,创新药、汽车等等,后续行情或会扩散到更多更“稀缺”的资产上,这反而给了大家更多的机会。尤其是港股通标的表现更好,背后代表着内资、险资等大机构积极配置港股的行动,接下来的港股牛市,最简单的作业就是跟着南向资金走,选择港股通标的是确定性更高的答案。

若从当下港股行情排序来看,今年新增的两大主题线是创新药和非银金融的机会。

 

一、年内已翻倍的创新药——后续的催化剂

 

年初至今,港股创新药俨然是全市场最靓的“仔”,例如港股创新药ETF(513120)不仅年内涨幅翻倍,规模更是突破了200亿元,依旧是全市场规模最大的港股创新药品种。

 

虽然涨了那么多,但还是不少投资者对创新药的牛市行情踏空了,原因是大家对创新药都不太了解,不只是散户投资者不够了解创新药,而且专业机构对创新药也经常出现错判,所以经常我们能看到创新药有个别股票走势差距很大,甚至是个股爆雷的情况出现。

 

创新药的逻辑,只需理解两点。

 

一是跨国药企急需补强自身的药品管线。据统计,在2030年之前,跨国药企将会有大批量的药品专利到期,为了补强自身的管线,补充收入结构的产品多元化,跨国药企要在市面上寻找有价值且低估的药品管线。

 

从下图中看,若未来五年全球药品因专利到期带来的收入损失达1921亿美元。

图片1.png

据Jefferies统计,2025Q1中国来源的对外授权金额占全球32%,较2023-2024年的21%显著抬升。

 

换句话说,跨国药企和中国创新药企的BD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订单已经是常态化了,而接下来就是等中国药企交出更亮眼的临床数据来吸引买家,这都是已知的催化剂。

图片2.png

第二个是交易逻辑,今年创新药的一大买家是南向资金。

 

从中长线来看,随着跨国药企的专利到期步步逼近,未来几年的创新药逻辑仍是以出海推动。

 

而今年内港股创新药ETF(513120)的流通规模从80亿元暴增至207亿元,显然长线的聪明资金一直在加码配置,我们跟着抄作业即可。

 图片3.png

二、牛市直接利好的方向——非银金融

 

除了上述的创新药之外,今年南向资金还青睐于港股的保险股和非银金融股。例如,港股通非银ETF(513750)年初至今涨超50%。

图片4.png

原因主要有三个:

1.交易习惯偏向高频的南向资金和散户投资者涌入港股,成为换手率上行的关键助力,进而支撑港股的流动性。

2.根据中金测算,2017-2025年至今南向资金交易换手率平均为非南向资金的2.4倍,在互联互通优化及港股资产吸引力提升下,其持仓占比稳步抬升将利好换手率中枢。同时 2023-1H25 港股互联网券商成交额市占率从4.5%升至5.1%,反映零售参与度边际持续提升,其高换手率特征亦将为换手率中枢上行提供支撑。

 

简单来说,港股A股化就是这意思,南向资金和散户资金的交易频次比过往要更高,以前交易频次低的外资筹码已经出清大部分了,目前港股的换手率越来越高,这对券商、港交所来说是最大的利好。

 

3.在低息大环境下,险资得到了更充沛的流动性和自由度。例如,多项政策支持险资扩大权益类的投资,有利于增厚险资自身的收益。而险资去买的股票都是高息股,这部分的收益用来覆盖负债端的利差,从而打开了保险行业的利润空间,保险行业重获再增长的逻辑。

 

因此,结合上述的逻辑,可以通过港股通非银ETF(513750)一键配置牛市的受益板块,权重股配置主要是以64.5%的保险+15.2%证券+13.3%的港交所,是全市场唯一挂钩中证港股通非银行金融主题指数的品种,最新规模更是达到了187亿元,较年初规模翻了22倍。

 图片5.png

三、估值相对滞涨的稀缺资产——港股通科技

 

虽然过去一段时间,恒生科技指数的权重股都受到些短期扰动,但随着二季报的披露,市场对各家的担忧都解开了。换句话说,市场担忧的利空落地了。例如大家担心小米的手机业绩不好,现在也算是利空出尽了,接下来就看二季度的产能爬坡。而最重要的外卖大战,下周也将披露业绩,在大家看到京东逐渐淡出舞台后,阿里美团的竞争也会趋向平淡,从近几周的观察来看,竞争激烈程度已经较之前有所收敛。

 

恒生科技主要看两点,一是看AI,据彭博报道,不仅是H20要被解封,甚至还有B20的阉割版,这会让国内互联网股重拾AI拔估值的叙事。二是看内卷,虽然内卷不是一时间就能解决,但重点是从股价上看已经有充分的反应了。也就是说,后续有边际改善,股价大概率都是向上的拐点。

 

因此,虽然恒生科技自4月以来跑输,但接下来的表现应该不会更差,可通过恒生科技ETF龙头(513380)来参与。

图片6.png

不过,若大家担心像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对恒生科技指数由影响,那也可通过港股通科技ETF(159262)来做配置,由于行业上剔除了创新药、汽车和家电,纯科技的含量更足,弹性也更高,最新规模超过了32亿元。

 图片7.png

总的来说,港股市场上除了上述三条主线外,还有很多有品种可以关注。

比如,对于追求波动更小一点、偏长线投资的的投资者,可关注港股国资央企红利板块的港股通红利ETF广发(520900),红利板块是今年内地险资过来港股净流入额最大的一个板块,例如我们能看到中国平安举牌多家银行,年内已经看到接近20次红利股被险资等大机构举牌增持,这都在反映着不同的投资主线。

 

市场风险偏好更高的进攻型投资者,也有更多特色行业的ETF供选择。例如,恒生ETF港股通(159312),一键打包港股通资产;新能源汽车主题的港股汽车ETF(520600),中概互联ETF(159605),以及涵盖新消费龙头的恒生消费ETF(159699)等等。

 

从上述的逻辑来看,在牛市里不知道配置哪些,但仍然看好港股,那广发旗下的ETF不仅产品规模够大,流动性够好,还提供了不同的行业特色选择,在牛市里要挑好工具,搭配抄南向资金的作业,选港股通的胜率会更高。

 

详情产品可参考下图:

图片8.png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