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3机型,苹果链站上风口

1

今天我们来聊一个确定性极高的话题——苹果产业链。

如果你关注科技投资,那么接下来这几分钟,可能会帮你理清未来两到三年的核心布局方向。

结论先行:苹果正以空前的力度开启新一轮创新周期,整个产业链即将迎来一个“黄金时代”。

一、三年三款重磅机型

市场总在抱怨苹果“挤牙膏”,但这一次,牙膏管可能要被直接踩爆了。

根据知名科技记者Mark Gurman的爆料,苹果已经启动了一个全新的三年产品计划,将对iPhone进行颠覆性设计。具体来说,未来三年我们将陆续看到三款革命性机型:更轻薄的iPhone Air、传闻已久的折叠iPhone,以及为纪念iPhone问世20周年的特别版。

这背后传递的信号非常明确:苹果正在打破过去几年的迭代惯性,重新举起“大规模创新”的旗帜。

为什么要这么做?

数据给出了答案。根据IDC的数据,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了约3.2%,已是连续第二年下滑。在存量博弈的时代,只有颠覆性创新才能刺激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回顾历史,iPhone 6系列凭借大屏设计,直接将苹果年销量推上2亿部的高峰,并带动整个产业链进入了长达数年的繁荣期。本轮“三年三机型”的战略,正是苹果试图复刻当年的辉煌,通过形态创新拉动终端出货量重回增长轨道,而这将直接转化为产业链最实在的订单和业绩。

二、产业链价值量飙升

如果说外观创新是“面子”,那么AI加持就是“里子”。本轮创新周期,苹果给出的另一张王牌是端侧AI。

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发布的iPhone 17,将是苹果首款真正为端侧AI应用量身打造的终端。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软件层面的适配,更是硬件层面的全面升级。据产业链消息,为了支持强大的端侧大模型运行,iPhone 17将在芯片性能、内存带宽、尤其是散热系统上进行重点强化。

这对产业链意味着什么?

不仅仅是“多卖几部手机”那么简单,而是“每部手机能赚更多钱”。AI对算力的高要求,使得VC散热模组等零部件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单机价值量将有数倍的提升。Canalys预测,到2027年,AI手机的渗透率将超过40%。苹果的强势入局,无疑将成为这一趋势的最强催化剂。

与此同时,折叠屏手机这一新形态也终于被苹果提上日程。虽然目前全球折叠屏市场尚处起步阶段,年出货量不足2000万部,但其增长势头强劲,Counterpoint数据显示其市场规模正以超过25%的年复合增长率扩张。

一旦苹果这位“行业定义者”入场,不仅会引爆市场,更会对UTG超薄玻璃、精密铰链等核心环节带来巨大的需求增量。

从时间节点上看,果链的黄金期已经近在眼前。今年7月开始,供应链厂商已进入iPhone 17的新机备货旺季。而更令人兴奋的是,iPhone 18系列的新品导入(NPI)工作也将在下半年启动。

这意味着,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两年,苹果产业链几乎不存在“淡季”。新机备货与下一代机型研发无缝衔接,直板机的AI升级和折叠机的形态创新两大主线并行,将为相关公司提供持续、饱满的订单流,业绩确定性极高。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种高确定性、高景气度的赛道,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尤为珍贵。

核心受益概念股梳理

在这场盛宴中,一些准备充分、卡位精准的公司将分得最大的蛋糕。

领益智造:公司精准切入iPhone 17的VC散热和钢壳电池两大增量环节,新机价值量增长非常显著。散热是AI手机的刚需,电池壳形态改变也带来新的机遇。同时,公司深度布局机器人业务,第二成长曲线清晰,提供了长期的想象空间。

蓝思科技:作为玻璃盖板龙头,蓝思科技是苹果外观创新的直接受益者。无论是iPhone Air的轻薄化,还是未来机型的3D玻璃应用,都将大幅提升其产品价值。更关键的是,公司在苹果折叠屏UTG(超薄柔性玻璃)的布局上已是核心玩家,这是折叠屏技术壁垒最高的环节之一,一旦放量,潜力巨大。

中石科技:公司的VC散热材料已通过苹果认证,有望在今年的新产品中开始应用,直接受益于AI手机的散热需求爆发。此外,公司产品正积极配合光模块厂商进行开发,预计下半年将有产品面世,形成了“消费电子+光通信”的双重驱动力。

东山精密:公司手握苹果产业链中最优质的赛道之一——FPC(柔性电路板),格局稳定,盈利能力强。同时,通过收购索尔思,强势切入光模块领域,搭上了AI算力爆发的快车。这种“左手苹果,右手AI”的布局,使其成长性与确定性兼备。

此外,立讯精密的组装龙头地位稳固,歌尔股份在声学和XR领域持续发力,鹏鼎控股作为PCB巨头深度受益,水晶光电在光学元件领域优势明显,恒铭达在精密功能件和结构件上不断突破,这些都是值得长期跟踪的优质标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加码碳市场!3大掘金赛道爆发

金风科技业绩超预期,藏着4个秘密

东芯股份巨亏1亿,藏着1个GPU王牌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