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迎来了一个足以改变整个稀土产业格局的重磅文件。
工信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三部委联合发布了《稀土开采和稀土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即日生效。与此同时,那份影响了行业十二年之久的《稀土指令性生产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正式作古。
老规矩废止,新办法登场,这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替换,而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看懂这次新规背后的逻辑,就是抓住了未来稀土投资的核心脉络。
一、新规的五大核心变化:稀土管理进入新纪元
这次的新《办法》刀刀见血,精准地指向了过去行业发展的痛点,我们可以总结为五大核心变化:
第一,监管层级史诗级提升。过去是工信部一家主导,现在明确由工信部、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三部委共同制定每年的开采和冶炼分离指标,并且需要上报国务院批准后才能下发。这意味着稀土的总量调控,从部门行为上升到了国家战略意志的最高层面,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可同日而语。
第二,管理范围首次实现全覆盖。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新规明确将“进口矿”和“副产矿”纳入了总量控制计划。过去,进口矿是游离于指标体系之外的一个重要变量。仅2024年,海外稀土精矿的进口量就高达3.5万吨(折合稀土氧化物REO),占到了国内总需求的12%左右。如今,这个口子被彻底堵上,所有在国内进行加工的稀土原料,无论来源,都必须在指标的“五指山”下,实现了供应端的无死角监管。
第三,生产企业“白名单”管理。新规明确,稀土生产企业由工信部会同自然资源部共同确定。注意,删除了原办法中“向社会公布”的表述。这意味着,未来谁能玩稀土这个游戏,不再是地方报备那么简单,而是由中央部委直接圈定。拿不到“船票”的企业,将被彻底整改出清。行业集中度将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提升。
第四,指标下达“穿透式”管理。新规规定,指标由两大部委直接下达到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企业,只是“通报”给省级主管部门。这改变了过去层层下发的模式,实现了中央对核心企业的直接指挥,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变数,执行效率和管控力度大大增强。
第五,供应链追溯系统全面落地。文件要求所有稀土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产品流向追溯制度,并按月将数据录入工信部的追溯系统。这意味着每一吨合规的稀土产品,从开采到加工再到销售,都将有自己的“身份证”,全程可查。这对于长期困扰行业的“黑稀土”产业链,无疑是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打击。
二、供应为王:战略属性再定义,价格中枢必将抬升
读懂了这五大变化,我们就能清晰地预见到供应端即将发生的剧变。过去我们总说稀土是战略资源,而新规的落地,才真正让它的战略属性从口号变成了现实,其核心逻辑就是“以供治价”。
首先,矿端供应将高度集中,精矿价格看涨。将进口矿纳入管理,是整个新政的“题眼”。2024年进口的3.5万吨精矿中,美国MP矿就占了3万吨(约85%)。这部分原先游离于国内25.4万吨分离指标之外的供应,如今也要占用指标。可以预见,国内冶炼分离厂对海外矿的采购意愿和能力会受到指标限制,整体供应趋紧,国内稀土精矿的战略价值和价格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其次,冶炼分离环节议价权增强,产品价格上涨通道打开。有人可能会问,国内不加工,海外可以加工吗?答案是很难。海外的冶炼分离产能本就稀少,且成本高昂。以氧化镨钕为例,美国本土的综合生产成本折合人民币高达60万元/吨,而国内龙头如北方稀土的成本仅为35万元/吨左右。在绝对的成本优势面前,中国的冶炼分离产能无可替代。因此,当上游精矿供应收紧后,拥有冶炼分离指标的国内龙头企业,对下游磁材厂的议价能力将空前增强,稀土产品价格具备了坚实的上涨基础。
最后,牌照价值凸显,龙头企业地位稳如泰山。未来,无论是开采还是分离,稀土行业都将是严格的市场准入制。一张“牌照”的含金量将不可估量。以北方稀土、中国稀土等为代表的“国家队”和大型集团,在新规下地位将进一步巩固。他们不仅手握大量指标,更有意愿、有能力去维护来之不易的市场秩序,推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重估。过去那种无序竞争、以价换量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
总而言之,这次新规是一次自上而下的产业重塑,核心就是收紧总供应、优化供应结构、提升产业集中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稀土行业的盈利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板块的价值抬升潜力,值得我们给予充分的重视。
核心概念股梳理
在新逻辑的催化下,以下几家拥有核心牌照和产能优势的企业,无疑将站在本轮行业变革的中心。
北方稀土:作为全球轻稀土的绝对龙头,其地位无可撼动。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分别手握14.4万吨和17.6万吨的冶炼分离指标,占全国总量的半壁江山。公司现有冶炼分离产能高达21万吨,金属产能10万吨,规模优势显著。根据市场预测,公司2025年至2027年的归母净利润预计分别为31.1亿元、34.6亿元和37.7亿元,当前股价对应的PE分别为56倍、50倍和46倍。
盛和资源:盛和资源是市场化运营的典范,走的是全球化资源整合路线。公司现拥有6万吨冶炼分离产能和2.4万吨稀土金属产能。其特色在于自身无国内开采指标,主要通过包销美国MP矿业的配额(约4万吨/年)来获取原料。新规将进口矿纳入管理,对其模式是挑战也是机遇。此外,公司布局的坦桑尼亚Ngualla项目预计在2026年能贡献1.8万吨新增产能。市场预计其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5.8亿元、6.3亿元和5.5亿元,对应PE分别为72倍、66倍和55倍。
中国稀土:作为国内中重稀土的整合平台,中国稀土的战略地位突出。公司在2023年和2024年的冶炼分离指标分别为8.5万吨和8.4万吨,是行业内另一大巨头。随着国家对中重稀土战略管控的持续加强,公司的平台价值将愈发凸显。市场预计其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2亿元、4.4亿元和5.5亿元,对应PE分别为132倍、101倍和82倍。
广晟有色:这是广东省稀土产业的唯一上市平台,专注于中重稀土领域。公司在2024年拥有0.27万吨的中重稀土开采配额,同时具备1.4万吨的冶炼分离产能和0.15万吨的磁材毛坯产能,产业链布局较为完整。在中重稀土资源愈发稀缺的背景下,其资源价值不容小觑。市场预计其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3.6亿元、4.2亿元和5.5亿元,对应PE分别为60倍、51倍和39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