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0大牛市思维,目前走到了哪一步?(上)

《到底什么是牛市思维:从基金交易笔记中找答案》。报告整理了2008-2021年四轮牛市期间,7万篇主动偏股基金季报的“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并从中提炼了基金经理在牛市中的表现。

上周四、五,A股经历了较大波动,尤其是创业板。有人质疑“牛还在吗”,也有人坚定“一遇十年”。司令尽管入市20多年,算是看多了起起伏伏行情,但最近内心也在煎熬中不断求证!

 

周末时,碰巧翻看到华创证券一篇研报——《到底什么是牛市思维:从基金交易笔记中找答案》。该报告整理了2008-2021年四轮牛市期间,7万篇主动偏股基金季报的“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并从中提炼了基金经理在牛市中的表现。

 

司令借着解读10大牛市思维,来尝试分析本轮牛市走到了哪一步?今天,先来解读其中的5大牛市思维!

 

思维1:投资策略从“保守防御”到“积极进攻”,灵活调整仓位与机构

 

在熊市末期,基金经理注重控制仓位,配置防御性板块是常见做法。但当市场进入牛市之后,逐步提升股票仓位,更大程度上参与市场反弹;同时调整组合结构,适度减持前期抗跌但弹性相对有限的防御型品种,增配弹性较高的进攻型品种。

 

解读:从持仓市值占比的环比变动看,2024Q4公募加仓前五行业,依次为:电子(+2.5%)、银行(+1.1%)、汽车(+0.7%)、电力设备(+0.6%)、计算机(+0.5%);2025Q2依次为:通信(+2.5%)、银行(+1.2%)、军工(+1%)、非银金融(+0.8%)、传媒(+0.6%)。本轮牛市以来增配了高弹性品种,不过依然兼顾少许“哑铃”策略。

 

思维2:牛市初期由估值修复驱动,盈利决定牛市的持续性及高度

 

牛市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先是流动性推动下的估值修复,然后是盈利增长驱动的业绩行情。当估值修复到一定水平后,市场能否继续走牛,关键在于企业盈利能否接力。

 

解读:本轮牛市以来对估值的提升,相信大家都感受到了。以中证全指为例,目前动态市盈率(PE-TTM)约21倍,处于近十年97%分位点。即使是表现相对落后的沪深300,PE-TTM约14倍,处于近十年82%分位点。令人欣慰的是,2025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36%,盈利牛或有望接力估值牛。

 

思维3:杠杆资金是牛市的“加速器”与风险“放大器”

 

杠杆资金具有“追涨杀跌”特性,在上涨时能显著放大赚钱效应,吸引更多资金入场;但当市场转向时,也会因平仓压力而加速市场的下跌。观察两融余额为代表的杠杆资金变化,能够更好地把握牛市的强度、节奏。

 

解读:上周末A股两融余额为22870.55亿元,比前一周增加257.06亿元,为连续第11周增加。ETF交易方面,两融余额1101.97亿元,周环比增加14.97亿元。从趋势来看,目前杠杆资金还在加大进场。

 

思维4:保持较高仓位运作,牛市中仓位比择时更重要

 

在牛市趋势明朗的阶段,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回调,而是踏空。频繁地进行仓位操作试图“高抛低吸”,在实际中非常困难,反而不如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高仓位,并将主要精力放在优化持仓结构上。

 

解读:2025Q2末,公募主动权益的加权仓位为88.08%,环比增加0.52%,已经连续4个季度持续提升,持仓板块却有所变化。其中,主板持仓市值占比65.4%,环比减少2.7%;创业板持仓市值占比18.9%,环比提升2.3%;科创板持仓市值占比15.3%,环比增加0.2%。想要吃到大肉,仓位比例确实比较重要,大家可以根据自身风险偏好来,此外也要及时关注公募加仓板块的变化。

 

思维5:不同属性的增量资金对估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增量资金的投资偏好和行为模式,会对牛市中的指数估值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2016-2018年,外资持续流入A股,偏好低估值、高ROE的白马蓝筹股,推高了“漂亮50”指数估值;再比如,2019-2021年,公募相对更注重行业景气度和成长性,集中持仓高增长赛道,推动了“新半军”等成长型赛道的结构型行情。

 

解读:今年两大强势板块,其一是创新药,其二是AI人工智能和算力,估值提升更多来自行业景气度。司令在8月25日《科技牛行情主线中,还有哪些滞涨方向》,提到了机器人板块,虽然今天上午市场表现一般但却强势领涨,背后同样也存在行业景气度缘故。天风证券上月底报告中,分析了机械设备、汽车、交通运输、电力设备、轻工制造、纺织服装,行业景气度也明显好转,如果透过中证机器人、国证机器人指数来看,机械设备正是其第一大权重行业,司令觉得后续仍值得关注。

 

以上是牛市思维中的五大表现,下一篇将为大家解读另外五大表现!如果还在怀疑“牛还在吗”,回头不妨可以对照看看这十大牛市思维。

 

欢迎关注“养基司令”,本号「轻」财经资讯,「重」选基技巧,坚持用数据说话!

 

整理数据不容易,辛苦动动手指点赞支持。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产品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购买前请仔细阅读法律文件。如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讨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