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000039.SZ/02039.HK):中期净利润和现金流实现大幅增长,业务重构与价值深耕深刻改变公司估值逻辑

当海工业务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加速放量,公司已彻底摆脱传统周期股的枷锁,蜕变为兼具技术壁垒、政策红利与全球化布局的成长型企业。

8月27日,中集集团(000039.SZ/02039.HK)发布2025年半年报。透过这份新鲜出炉的半年报,中集集团的经营成绩跃然纸上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760.90亿元,营收微降3.82%的同时,归母净利润逆势大增47.63%至12.78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暴增594.46%至71.54亿元。

这一“营收微降、利润暴增”的结构性反转,正是中集战略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耕”的战略转型进入收获期的有力注脚。

在贸易格局重构、能源转型提速的当下,中集以战略定力穿越周期波动,展现出装备制造龙头的强韧底色。

如果说宏观环境是企业的试金石,那么中集正以一份成色十足的半年答卷,印证其在“集装箱业务筑基、海工盈利突破、清洁能源提速”三大方向上的扎实推进——这已不再是多元业务的松散拼图,而是在动能转换中逐步形成闭环协同的生态型布局。

在次日的公司业绩沟通会上,管理层披露一关键信息:截至6月底集团累计在手订单超700亿元,上半年能源相关业务净利润增长超7亿元。这种业务结构的优化,使得公司业绩能见度显著提升,有望彻底打破其传统周期股的估值逻辑。

一、从单一支柱到多极增长,业务重构的三大引擎

回顾上半年,围绕上述所提到的三大方向,中集在每一个关键战场都显示出扎实的推进节奏和清晰的战略意图。

1· 集装箱业务:引领结构性升级

首先来看集装箱业务。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集装箱制造业务实现净利润14.44亿元,同比增长13.2%。尽管面临全球贸易在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但不难看到,中集依然凭借其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实现了稳健的盈利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集装箱制造业务持续扮演业绩压舱石的角色,财报显示,尽管干货箱销量受高基数影响同比有所下降至113万TEU,但仍持续领跑行业,而冷藏箱销量受益于冷箱市场需求显著攀升拉动,同比增长105.82%至9.2万TEU。集装箱板块整体毛利率则提升3.95个百分点至16.15%。

2· 海工业务:深海科技开启回报周期

再来看海洋工程业务板块。该业务板块近年来表现突出,营业收入从2022年的52.61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65.56亿元,两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7.39%。2025年上半年,该板块收入进一步攀升至80.14亿元,延续强劲增长势头。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海工业务已跨过投入期,正式进入回报阶段。

2024年该业务已首次实现扭亏为盈,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盈利趋势,实现净利润达2.81亿元。这标志着随着该业务持续筑牢经营基本盘,已迈入加速规模化盈利的阶段。

而此次,管理层在业绩沟通会上透露,截至6月底中集来福士累计在手订单约55.5亿美元。显然,充裕的订单也为业绩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显著提升了业绩的能见度。

深海科技作为新质生产力,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深海油气开采更是大势所趋。

从宏观层面来看,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深海科技”纳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与商业航天、低空经济并驾齐驱,并强调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释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引导深海领域从技术探索向产业化落地转型。在深海资源潜力巨大与技术日益成熟的双重驱动下,海洋工程行业有望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

从微观层面来看,国产替代空间广阔。华泰证券研究所指出,尽管我国已构建起涵盖深海探测、装备制造、生态保护的全产业链布局,但在中高端领域,国产化替代潜力巨大。中集集团作为行业领头羊,肩负着国产替代的重要使命,有望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3· 清洁能源:氢能储运与绿色甲醇双线突围

最后关注到清洁能源业务。中集集团以清洁能源为主航道之一,积极布局了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其中中集安瑞科作为核心子公司,承担着推动清洁能源业务发展的重任。

上半年,中集安瑞实现营业收入126.1亿元,同比增长9.9%;归母净利润5.6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清洁能源分部收入达96.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2.2%,占总收入约四分之三。

目前中集安瑞科在天然气、氢能等清洁能源装备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产能规模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截至上半年,公司在手订单291.8亿元,新签订单107.4亿元。据悉,上半年,公司新签7艘液化气体运输船,全年在造船及船用燃料罐领域的新签订单预计有望达到80亿元;同时,在氢能业务领域,Ⅳ型车载储氢瓶已通过欧盟TPED认证,并开始向欧洲客户交付,这意味着公司产品已进入全球高端市场,为其未来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中集集团湛江绿色甲醇项目一期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投产,年产绿色甲醇5万吨,年销售额预计可达3.2亿元。项目二期工程也在紧张筹备中,预计2027年达成20万吨产能。

尽管全球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但绿色能源的需求却日益明确。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以应对气候变化。绿色甲醇及绿氢市场的支持政策正在逐步建立,许多国家已经提出绿色甲醇和绿氢生产、降本、下游应用的战略目标。

国内政策端亦定调重视氢能产业发展。上半年,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副司长徐继林解读了《中国氢能发展报告(2025)》,表示能源局将持续推动氢能产业政策接续发力,推动“十五五”氢能产业发展“提质提速”。

此外,国际海事组织(IMO)批准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净零框架(NZF)。这一框架为全球航运业设立了首个碳定价机制,内容包括通过全球燃料强度(GFI)标准,逐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并引入了双层碳定价体系。这一机制将引爆航运业对绿色甲醇的需求,为绿色甲醇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IMO新规落地和国内政策加码,绿氨和绿色甲醇经济性拐点临近,为公司提供长期增长动力。与FPSO业务类似,该板块同样有望复制“集装箱国产化”路径,在绿色航运与清洁装备赛道实现盈利与估值双击。

二、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深耕,持续夯实财务基本面

当前中集正加速推动自身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深耕”的新阶段,公司致力于将海工、清洁能源和集装箱业务打造为坚实的“护城河”,推动其进入回报期,这一战略转型的深入推进,预示着公司将迎来更为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从上半年的业务表现来看,中集集团的订单结构呈现出长周期锁定的显著特征,这为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上述的三大核心业务领域,业绩增长的确定性与可预测性大幅提升,清晰的业绩能见度不仅增强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也为公司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战略定力、稳步推进业务布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聚焦到盈利质量上。

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提升1.94个百分点至12.67%,这一关键财务指标的改善,凸显了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而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高毛利业务的占比提升以及精益成本管控策略的实施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海工业务领域,中集集团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大幅提升5.85个百分点至10.84%,这一突破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公司已实质性进入国际高端海工装备的价值创造环节。随着高附加值油气订单的陆续交付及标准化建造能力的形成,中集海工业务已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

这一变化的标志性成果体现在国际顶级项目的成功交付:中集来福士为荷兰Van Oord公司建造的全球最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船BOREAS号于2025年初正式交付,该船长176米、主吊起重能力达3310吨,可安装25兆瓦级海上风机,其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实现碳足迹减少78%以上,多项关键指标刷新世界纪录,该船被挪威船级社(DNV)认证为“全球首款真正实现油电混动的风电安装船”。此类高端项目的执行能力不仅验证了公司的技术实力,更标志着中国海工装备首次进入全球风电安装船的技术制高点。

在订单结构上,截至2025年6月底,中集海工累计在手订单达55.5亿美元,其中FPSO/FLNG等油气类高端装备占比超70%,排产已至2027-2028年。FPSO订单占比高,不但可反映出中集在深海油气装备领域的竞争力,也表明该公司布局顺应着行业发展趋势,如能源海事协会(EMA)预测,2025-2029年全球浮式生产系统建设投资将达 1260亿美元,其中FPSO占比超70%,中集集团在FPSO领域的技术突破和持续获得大订单的优势,将直接的、持续的推动该业务板块的毛利率改善,印证了“价值创造环节”的战略转型。

除了盈利质量的提升,公司现金流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

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由负转正,暴增594.46%至71.54亿元,这一强劲的现金流表现,不仅体现了公司主营业务的健康运行,也为公司的日常运营、战略投资以及债务偿还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叠加在手现金259.18亿元,公司构建起了强劲的现金流护城河,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这一优势将使公司在应对市场波动、把握发展机遇时更加从容不迫,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此外,科技作为公司向高端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打造新质生产力。

截至上半年,公司拥有6331件有效专利、8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这些丰富的技术积累正逐步转化为显著的商业价值。

例如,中集天达的空港装备与消防机器人业务净利润暴涨119.57%,这一突出业绩不仅彰显了公司在智能化与高端制造领域的协同潜力,也充分证明了公司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强大。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公司将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不断拓展市场份额,提升品牌影响力,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从破净折价到成长溢价,透视中集估值修复的底层逻辑

当前中集的基本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为资本市场的重估提供了坚实支撑。特别是海工与清洁能源业务的崛起,使得公司逐步摆脱“单一集装箱制造商”的标签,转向“综合能源装备+深海科技+绿色航运”的高景气组合,成长逻辑显著升级。

然而,在基本面拐点已经出现的背景下,公司估值并未同步修复。

2025年6月末,公司每股净资产9.73元(已剔除回购影响),8月28日A股收盘价对应PB仅为0.84倍,H股PB约0.77倍,均已处于破净状态。其中,A股PB水平处于近五年16.11%的分位,即历史上逾八成时间的PB估值都高于当前水平。对比全球集装箱制造龙头平均1.5—2.0倍PB,中集集团折价幅度超过40%。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集集团不仅在在集装箱领域具备绝对龙头地位,还在FPSO、LNG装备等领域正逐步实现国产替代突破。理论上,这类兼具周期属性与成长属性的企业在行业景气向上或改善周期应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而非当前低于净资产的折价水平。

本质上是市场尚未对该公司向“能源转型+深海装备+绿色航运”战略拐点的跨越产生深刻的认知和挖掘,市场认知的滞后从而导致了估值的错配,亦为投资者提供了潜在的价值发现机会。

尽管市场认知存在滞后,但中集集团在资本回报层面展现了较强的市值管理意识,公司正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投资者信心,如集团的董事会已批准5亿港元H股回购,上半年回购887.34万港元,累计回购5624.04万港元,剩余额度将继续执行。2024年度股东大会亦通过《2025-2027年股东回报规划》,明确承诺“每年现金分红比例不低于30%”。

显然,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强化投资者信心,改善价值投资者的持股体验。此外,管理层通过业绩沟通会积极回应市场关切,显示出更强的资本市场沟通意愿。这种积极的沟通策略有助于弥合市场认知与公司基本面之间的差距,加速估值修复进程。

对于一家总市值仍不足千亿人民币、但业务横跨全球的装备制造龙头而言,市场预期的修复往往不仅依赖业绩兑现,更需要与投资者形成共识。

伴随业绩改善、现金流增强及资本回报举措的落地,公司在盈利质量与股东回报的双重驱动下,公司的估值修复或已经在路上。

写在最后

中集集团2025年中报所揭示的,远不止是财务数据的改善,而是一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全球运营”的范式革命。

当海工业务进入回报期、清洁能源加速放量,公司已彻底摆脱传统周期股的枷锁,蜕变为兼具技术壁垒、政策红利与全球化布局的成长型企业。

当前破净的估值水平,本质是市场对战略转型认知滞后的“黄金坑”。近日,中金公司发布了中集集团(000039.SZ/02039.HK)的最新研究报告,再次覆盖公司并给予“跑赢行业”评级,目标价10.00元/11.00港元。随着业绩持续兑现与资本回报增强,中集集团终将迎来估值体系的重构,而这一过程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快到来。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