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消费金融行业在政策暖风与监管收紧的双重变奏中迎来深刻变革。一边是财政部、央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蚂蚁消金、招联消金等四家龙头机构与国有大行、股份行共获低成本资金支持;另一边是《助贷新规》即将于10月1日施行,24%年利率红线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倒逼行业盈利模式重构与合规成本攀升。
在这场“冰与火”的洗礼中,头部消金公司业绩分化加剧,中小机构则面临生存空间被压缩的严峻挑战。
政策红利与业绩分化:头部消金公司冰火两重天
2025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行业的竞争格局在政策红利与市场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愈发清晰。蚂蚁消金、招联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四家头部机构虽同属第一梯队,但业绩表现却呈现显著分化,折射出行业在转型期的复杂生态。
蚂蚁消金以“双升”姿态领跑行业,成为唯一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的企业。其2025年上半年营收达100.41亿元,同比增速高达67.77%;净利润14.6亿元,同比增长57.84%。这一亮眼表现得益于其强大的流量优势与科技赋能能力——通过支付宝生态的精准获客与大数据风控体系,蚂蚁消金在控制资产质量的同时实现了规模扩张。值得注意的是,其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行业较低水平,为利润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相比之下,招联消金则深陷业绩下行通道。2025年上半年营收78.99亿元,同比下降14.77%;净利润15.04亿元,同比减少13.34%。这一表现延续了其2024年以来的颓势——当年营收173.18亿元,降幅11.65%;净利润30.16亿元,降幅16.22%,创下自2015年成立以来的首次双降。分析指出,招联消金的高增期已结束,目前正处于转型阵痛期,需在客群结构优化与成本控制方面寻求突破。
兴业消金则展现出强劲的恢复势头。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8.68亿元,同比增速高达213.43%,成为四家机构中增速最猛者。但这一增长背后存在低基数效应——2024年上半年其净利润仅2.77亿元,同比暴跌78.09%,退回到2018年水平。尽管2025年业绩反弹显著,但距离2021年中期10.24亿元的峰值仍有差距,表明其“康复”之路尚未走完。
中银消金的转型突破更具戏剧性。2025年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亿元,同比暴增149.18%,完成从亏损3.05亿元到盈利的强势逆转,相当于“回血”4.55亿元。这一突破得益于其信用减值损失的有效控制——2024年上半年该指标高达31.46亿元,几乎与营收35.81亿元持平,直接导致亏损;而2025年上半年不良贷款率从3.56%回落至3.41%,虽仍属高位,但资产质量改善趋势明显。
深入剖析中银消金的财务轨迹,其“干的越多,赚的越少”的困境尤为典型。2021年至2024年,营收从53.45亿元增长至75.47亿元,但净利润却从8.53亿元骤降至0.60亿元。核心症结在于信用减值损失的持续攀升——同期该指标从31.92亿元增至62.93亿元,占营收比重从59.72%飙升至83.38%。这种“高营收、高减值、低利润”的畸形结构,暴露出其在风险定价与资产质量管理方面的深层矛盾。
24%利率红线压顶:行业洗牌加速马太效应
随着《助贷新规》10月1日施行的临近,24%年利率上限已成为悬在消金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一硬性规定不仅将直接冲击传统盈利模式,更将引发行业生态的深度重构。
监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3200家持牌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中,部分网贷平台实际借贷成本高达36%以上;而当年全国法院审理的个人借贷纠纷案件中,28.9%的根源指向高息网贷。这种“高息覆盖高风险”的粗放模式即将终结,消金公司必须重构盈利逻辑。
一方面,硬性利率上限倒逼盈利模式转型。传统依赖24%-36%利率区间覆盖高风险客群的策略失效后,消金公司需探索“有限担保/分润”新模式——例如将24%利率拆分为消金公司收取6%固定收益,剩余18%由担保机构承担风险;或通过技术降本增效,利用大数据风控替代人工审核,降低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合规成本攀升与业务流程再造成为必然。新规要求消金公司清晰披露费用标准,禁止捆绑销售与变相收费。例如北京金融监督管理局已明确禁止通过“会员权益”“增值权益”变相提高融资成本,消金公司若继续默认勾选此类服务将触发合规风险。同时,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合规要求促使部分机构投入数百万元建设智能中台,强化用户授权、数据传输与存储的合规性,并实现自主风控审核,避免依赖助贷平台的“通道式”风控。
这场变革将加速行业“马太效应”。头部机构凭借体量、资金、技术、流量优势迅速扩大市场份额,而尾部机构因弱禀赋面临生存空间被压缩的困境。典型案例包括:蚂蚁、美团、抖音、京东、百度旗下消金公司在银行合作名单中高频出现;2024年底京东以32.5亿元拿下捷信消金65%股权,行业“一哥”黯然退场;四龙头纳入财政贴息经办名单,可获年化4.5%低成本资金,而中小机构只能望“利”兴叹。
融资成本差异直接构成竞争壁垒。2024年消金公司金融债票面利率区间1.99%-3.30%,中位数2.25%;2025年进一步下探至1.65%-2.2%,宁银消金发行的10亿元金融债利率低至1.65%,创行业新低。这种低成本资金优势使头部机构利润空间更大,市场份额进一步集中。
《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末,行业总资产规模13848.59亿元,四龙头总资产合计6387.66亿元,占比46%;行业净利润152.42亿元,四龙头分走近46%。2025年上半年,四龙头总营收261.82亿元,同比多入账21亿元;总利润39.82亿元,同比多赚13.61亿元,创收创利能力持续炼化。
在这场“二八定律”加剧的变革中,唯有顺应政策导向、优化风控体系与成本控制的企业方能突围。头部机构虽业绩分化,但已凭借政策红利与技术积累抢占先机;中小机构则需在夹缝中求生,通过差异化定位与精细化运营寻找生存空间。随着助贷新规落地,消费金融行业将迎来更深刻的洗牌,而最终的胜出者,必将是那些能在政策合规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