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中金公司以亮眼的半年报数据再次站上行业聚光灯下——营业收入128.3亿元同比增长44%,归母净利润43.3亿元飙升94%,ROE达4.2%,多项业务指标创历史新高。然而在这份“含金量十足”的成绩单背后,却暗藏结构性困局:固收业务同比暴跌21.25%、私募股权业务萎缩14.05%、资管收入持续承压,更在战略转型关键期遭遇管理层频繁更迭。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化基因的头部券商,中金公司正面临业务失衡、模式创新乏力、国际竞争加剧的三重挑战,其“投行王者”的光环下,正酝酿着一场关乎生存逻辑的重构之战。
业务结构失衡,传统优势褪色
中金公司上半年业绩的“双面性”在业务分部数据中暴露无遗。表面看,投行业务以149.7%的增速成为最大亮点,完成中资企业全球IPO项目21单、融资111.44亿美元稳居市场第一,港股IPO主承销规模28.66亿美元、全球协调人规模23.83亿美元均列榜首。
但细究之下,这种增长高度依赖科创板跟投收益和个别标杆项目——宁德时代港股IPO实现“零折扣”发行虽捍卫了中资资产定价权,却难掩其投行业务收入结构单一的隐忧。在IPO节奏常态化的背景下,中金需重新审视其“大项目依赖症”中小项目的缺失使其在服务实体经济广度上落后于中信、华泰等对手。
更严峻的是,被视为“压舱石”的固定收益业务遭遇滑铁卢。上半年固收业务收入17.17亿元,同比下滑21.25%,成为拖累整体业绩的重要因子。债券市场的高波动性与结构性分化,导致中金持有的债券组合收益显著缩水。
这与行业趋势形成鲜明对比——同期券商自营业务整体增长53.53%,超八成券商自营收入同比上扬,而中金作为自营收入超百亿的头部机构,其固收板块的疲软更显突兀。
私募股权业务的萎缩同样值得警惕。5.02亿元的收入同比下滑14.05%,反映出在募资寒冬与退出渠道收窄的双重压力下,中金资本管理部的国际化并购投资业务遭遇瓶颈。
尽管中金基金管理公募规模微增至2202亿元,但资管业务整体收入仅5.4亿元,同比增幅19.17%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更在头部券商中垫底——华泰证券资管收入同比暴跌近六成至8.93亿元,中金虽未及此等降幅,但行业性的资管收入整体下滑2.72%已预示着财富管理转型的艰难。
这种业务结构的失衡在财务数据中形成连锁反应。虽然财富管理业务以41.79亿元收入、41.11%增速成为最大营收贡献板块,但其增长主要依赖经纪业务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增加,而非产品创新或客户结构优化。股票业务虽以33.07亿元收入、106.43%增速表现抢眼,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收益净额激增更多源于市场波动红利,而非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当市场回归常态,这种依赖单一驱动的增长模式恐难持续。
管理迭代与战略迷局
中金公司的困局不仅在于业务层面,更深植于战略转型的迟滞。作为最早践行“国际化”战略的中资券商,其境外业务收入40.24亿元、占比31.37%的突破看似亮眼,实则暗藏隐忧。
迪拜分公司的开业虽填补了中东海湾地区服务空白,但全球网络的拓展速度远未达到预期——在欧美成熟市场,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仍占据主导地位;在“一带一路”沿线,海通证券、华泰证券等竞争对手已通过本地化布局抢占先机。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金在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上的乏力。尽管其QFII业务市占率连续22年居首,但在人民币国际化、绿色金融、科技金融等新兴领域的布局却显滞后。反观竞争对手,中信证券已通过“投资+投行”协同模式覆盖超6600家专精特新企业,国泰君安则在REITs领域实现管理规模行业领先。
中金财富买方投顾产品保有规模突破1000亿元的突破,更多归功于行业趋势而非自身创新;而客户账户资产总值3.4万亿元虽庞大,但单位资产创收效率却低于部分区域性券商。
在业务层面挑战之外,中金公司管理层频繁更迭引发的战略执行不确定性,成为另一重隐忧。2025年8月,拥有27年中金履历的王曙光正式出任总裁,标志着这家投行进入“后陈亮时代”。
然而,回顾近三年管理层变动轨迹,从原总裁吴波2024年离职赴中投任职,到董事长陈亮2023年接棒后兼任管委会主席,再到如今王曙光从投行老将晋升为总裁,管理团队的频繁调整客观上造成了战略延续性的损耗。
王曙光的上任,被市场解读为中金强化“本土化+国际化”双轮驱动的信号。其过往主导的阿里巴巴港美股上市、中国移动A股IPO等标杆项目,印证了其在跨境投融资领域的深厚积淀。但问题在于,当前中金公司的战略重心是否已明确?从半年报披露的“三驾马车”拉动逻辑——财富管理、权益投资、投行业务——看似清晰,实则存在内部资源分配的矛盾。
在券商行业整体回暖的背景下,中金公司的困局更凸显于竞争格局的重构。国泰海通凭借合并重组优势,以157.37亿元净利润跃居行业第一;中信证券则以330.39亿元营收稳坐“百亿俱乐部”头把交椅。头部券商的“一哥”之争已从单一维度转向综合实力比拼——国泰海通在经纪业务手续费净收入上实现全行业增长,中信证券则以唯一营收超300亿元的绝对优势巩固地位。
中金在细分领域的优势正在被蚕食。在投行业务方面,虽然中资企业全球IPO承销规模第一,但华安证券以245.84%的投行收入增速、中原证券却因IPO颗粒无收导致收入暴跌77.9%,显示行业分化加剧。
在资管领域,东方财富以55.67亿元净利润位列前十,而中金资管规模虽达5867亿元,但收入贡献度与头部私募相比仍显不足。在自营业务方面,长江证券、国联民生等中小券商凭借668.35%、458.78%的增速实现“弯道超车”,中金虽保持百亿规模,但增速已落后于行业前列。
当“中考”成绩单的亮丽数字褪去,业务结构的失衡、战略转型的迟滞、竞争格局的挤压,共同构成了这家“投行王者”的生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