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商业航天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政策引领释放产业创新势能。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商业航天列为重点发展产业以来,政策端持续加码。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6月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9月8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低轨卫星频轨资源稀缺加剧全球竞争,美国商业卫星发射节奏显著加快,我国仍需补足运力/成本/可靠性等短板,随着国内GW星座、“千帆”星座等卫星组网明显提速、卫星移动通信牌照发放打通终端应用场景、产业链公司投融资路径拓宽,产业创新势能逐步释放。
▶商业航天产业链加速完善,供需双轮驱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商业航天是依托技术创新与产业链配套的新域新质力,我国具备从高端制造到场景应用,从上游卫星制造、中游火箭发射到终端运营的完整产业链。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已达4800亿美元,细分领域中定位导航/授时、地面站/设备、卫星电视、卫星通讯市场占比高;2024年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金额全球占比大幅提升至24%,航天器发射/卫星通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是热门投融资赛道。据赛迪智库,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总体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加速构建产业集群。民营商业航天力量涌现,从供给端卫星载荷、火箭制造到需求端低轨卫星组网全面驱动产业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发展。
▶商业航天卫星组网需求爆发,新供给与新技术助力打破发展瓶颈。1)星座组网:多星座大规模组网加速,带来产业发展新机遇。中国星网发射第10组卫星互联网卫星,2025年累计发射9组低轨卫星,组网进度显著加快,此外“千帆”星座等潜在卫星组网规模大。2)火箭发射:“长征”系列火箭为主力,中科宇航/星河动力/蓝箭航天等民商火箭有望成为重要运力增量。3)卫星制造:产业多点开花,时空道宇/格思航天/长光卫星等民营卫星制造公司入轨卫星数量显著提升,成为重要供给来源。4)发射场地: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加速推进,逐步增加发射工位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5)新兴技术: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等新技术提升火箭发射频率与运载能力,蓝箭航天/星际荣耀/中科宇航等多家民商火箭公司可回收火箭陆续进入首飞阶段,大型液体火箭有望成为主流技术路线。
▶投资建议:全球空天竞争制高点,技术创新与场景突破共振,看好产业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发展。商业航天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关键领域,低轨卫星频轨资源稀缺全球竞争加剧。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进入发展机遇期,多个星座进入大规模组网阶段,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大型液体火箭技术突破,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加速推进,终端应用场景落地与投融资渠道拓宽。需求爆发、技术创新、场景突破共振,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迎来规模化发展机遇。推荐:1)受益运力投资加码的火箭制造/卫星载荷和发射场等新基建;2)受益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太空旅行等新场景;3)受益综合成本下降需求的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平板卫星等新技术。
▶风险提示: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与终端应用场景落地节奏低于预期。
01
商业航天:政策引领释放产业创新势能
1.1.顶层设计持续强化,商业航天终端场景加速突破
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自2023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商业航天列为战略新兴产业以来,政策端持续加码。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表述进一步由“快速发展”变为“安全健康发展”。政策表述的不断演进,意味着商业航天已从概念培育期迈向产业成长期。2025年以来,商业航天领域支持措施逐步落地,产业发展迎来关键催化。6月,证监会明确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拓宽了未盈利优质企业的上市通道。8月27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电信运营商通过与卫星企业共建、共享,加快手机直连卫星业务的推广。随后9月8日,工信部正式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标志着商业航天应用场景进一步打开。总体来看,从战略地位提升到下游应用的加速落地,政策合力正持续释放红利,为商业航天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更强的确定性和成长空间。
1.2.商业卫星发射节奏加快,亟待解决运力不足短板
全球商业卫星发射节奏加快,展现出产业高景气态势。根据中国航天数据,2024年全球航天发射次数显著提升,全球运载火箭共计完成259次入轨发射,同比增加17%。从国家维度看,美国与中国是全球航天发射的核心力量。其中,美国全年完成158次火箭发射,占全球发射总量61%,凭借SpaceX的高密度发射保持绝对领先;中国完成68次发射,占比26%,位居全球第二,但阶段性低于市场此前预期;俄罗斯完成17次发射,占比7%,整体平稳。相比之下,中国的商业航天起步稍晚,但近年来发射节奏显著加快。2021—2023年,我国商业卫星发射数量持续攀升,民营火箭企业逐步进入常态化发射阶段,商业卫星制造厂商订单需求显著增加。2024年受供应链瓶颈和监管节奏影响出现阶段性波动,但这一短期扰动并不改变中长期增长趋势。随着政策支持与产业链逐步完善,未来我国发射节奏有望保持加速态势,运力增强与降本提效将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发射节奏的加快不仅体现供给端能力的提升,也正强化市场对下游需求的预期。低轨卫星通信、遥感监测、导航增强等应用均依赖大规模星座组网才能形成稳定覆盖,发射加速意味着星座组网进程加快,商业化拐点更近。对投资者而言,发射频率不仅是供给端改善的体现,更是需求释放的领先指标。一旦星座规模达到临界点,通信终端、车联网及行业级应用需求有望集中爆发,形成显著的正反馈循环。从产业链企业角度来看,稳定的发射计划和星座扩张意味着下游需求的释放,从而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和卫星运营的订单更加可预期,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美国SpaceX的经验已验证“发射提速—组网—需求兑现”的逻辑,中国在突破运力与成本瓶颈后,同样有望迎来下游需求的加速落地。
1.3.潜在催化:卫星组网加速与终端应用场景突破
除政策与产业进展外,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正迎来多重潜在催化因素,这些边际事件有望对商业航天的需求端形成实质拉动,推动产业链加速落地,并进一步增强市场对商业航天发展的信心。
1)中国星网加快部署,星座组网项目招标提速。中国星网自2024年底启动低轨卫星组网建设以来,发射节奏显著加快。2025年7月以来,一个月内连续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5组至10组卫星,刷新了国内高密度组网的发射纪录。2025年以来,垣信、星网等星座组网的项目招标加速:5月微纳星空成功中标“环天卫星星座建设”项目,总包金额超8亿元;7月21日垣信发布招标公告,拟采购一箭10星/一箭18星两种搭载规格的火箭发射服务,共计发射卫星94颗,招标金额达13.4亿元;与此同时,垣信卫星随即启动了一箭10星发射服务的第二次公开招标,项目采购内容、技术要求、交付周期与最高限价均保持不变,金额为6.16亿元。行业招标加速带来中上游卫星、火箭制造产业链公司订单逐步落地,有望持续推动商业航天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2)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卫星通信,拓展应用场景。随着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三大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均已能够进行手机直连卫星通话。目前,三大运营商正在以不同路径推动卫星通信加速走向商用。具体来看,中国联通在2025年8月完成“联通星系”01-04星发射,并开展车载终端直连验证,积极拓展物联网与车联网场景;中国电信则依托“天通卫星系统”,2023年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手机直连服务,2024年推出“汽车直连卫星”,2025年5月更将服务拓展至老挝市场,成为首个将直连卫星业务推向海外市场的运营商。中国移动则着眼前瞻性布局,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牵头多个项目,推动星地融合技术体系建设,并通过中星系列与亚太6D卫星提供海洋宽带和应急服务,同时依托北斗系统发展卫星短信业务,累计用户超过49万。未来,若中国移动获得卫星移动通信业务许可,商业航天下游应用场景有望迎来进一步催化。
3)未来华为卫星通信新机发布,有望进一步拉动商业航天市场需求。2024年11月26日,华为发布MateX6手机,是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天通+低轨”三网卫星通信的大众智能手机,并在行业内率先实现低轨卫星直连功能。市场消息称,华为新款旗舰手机Mate 80系列暂定11月发布,并有望延续支持低轨卫星通信技术。与此前华为已经在旗舰机型上提供的北斗卫星消息功能相比,新机型将进一步增强用户在极端环境下的通信能力。作为消费电子与商业航天的结合点,高端终端的迭代预期已在产业链中形成催化,一旦实现量产与普及,或将带动车联网、应急通信、远程监控等多场景需求释放,进一步夯实低轨星座组网的市场支撑。
02
商业航天: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完善,低轨资源稀缺全球竞争加剧
2.1.商业航天:从高端制造到终端场景,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完善
中国商业航天的崛起,并非单点突破,而是全产业链系统协同推动的质变。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已形成涵盖卫星制造与AIT、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和应用几大核心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1)上游:卫星制造、总装与测控。从核心环节来看,卫星制造分为卫星载荷与卫星平台两大板块:卫星载荷是卫星的“功能核心”,如遥感卫星的高分辨率相机、通信卫星的信号转发器,这些组件的性能直接决定卫星服务能力;卫星平台则是卫星的“躯干”,负责供电、推进、热控等基础保障,确保载荷在太空环境稳定运行。卫星总装作为制造收尾环节,将各子系统整合为完整卫星,同时,卫星测控能力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为卫星发射与在轨运行提供技术保障。
2)中游:火箭制造、发射服务与地面测控。中游以火箭制造为核心,决定单次发射的运力和可靠性。发动机性能直接影响运载能力,其中液体发动机动力强劲,可显著提升单次发射运载效率;箭体材料则兼顾高强度与轻量化,以降低燃料消耗并提高成本效率。发射场与地面测控网络作为“运输枢纽”,为火箭发射提供综合支撑,实现卫星从地面到轨道的安全高效运输。
3)下游:卫星应用。下游环节是商业航天价值的终端体现,涵盖通信、导航、遥感等核心领域,并不断拓展新兴应用。卫星通信通过高通量卫星实现全球宽带通信覆盖,构建卫星互联网;卫星导航利用高精度定位技术和多模导航融合提高导航可靠性;卫星遥感通过高分辨率成像技术获取地球影像,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处理分析数据。新兴应用包括太空旅游和太空采矿等,为商业航天产业提供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此外,星地/星间超高速数据传输技术加速突破,实现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为智慧城市、灾害监测、全球通信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
2.2.低轨卫星: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低轨资源稀缺全球竞争加剧
低轨卫星通信网络是基于多种类型低轨卫星和星座组成骨干通信网,以星间链路(LSL)和星地链路(SGL)为物理传输介质,与中高轨卫星网络和地面核心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构成实时接收、传输和处理信息的空间网络体系。该网络主要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其中,空间段由众多低轨卫星组成,负责信息的接收和转发,部分卫星具备星上处理能力;地面段包括各类关口站(Gateway)、测控单元、操作控制中心和网络控制中心;用户段由各类用户终端构成,包括手持终端、IOT终端,以及固定/移动甚小口径终端等。相较于传统高轨卫星通信系统,低轨卫星通信网络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具有明显优势。随着航天与通信技术持续进步,卫星发射成本将大幅下降,同时,市场对随时随地互联网接入及大数据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这将显著拓展低轨卫星通信网络的应用场景,并为商业航天产业的落地和产业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低轨卫星的频率与轨道资源是全球竞争的稀缺资源,其分配遵循“先申请先得”的原则。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申请到卫星频轨资源的公司需要在获得许可后2年内完成10%的卫星部署,5年内完成50%,7年内完成全部部署,否则将失去相应频轨使用权。在当前全球太空竞赛加速的背景下,频率和轨道的争夺已成为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紧迫任务。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的数据,截至2025年8月19日,SpaceX已完成290余次星链专项发射任务,累计发射星链卫星数量达9440颗,在轨星链卫星数量超8100颗,并计划在未来几年将 4.2万颗卫星送入低轨,占据大量频轨资源。相比之下,中国的低轨卫星星座仍处在起步阶段,但加速态势明显。例如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27日至8月17日仅21天内完成5次发射,刷新了国内高密度组网的纪录。为在未来太空基础设施建设中占据主动,中国需加快星座部署,同时推动频率兼容技术和频率共享技术的突破,实现有限频率资源的高效利用。
03
商业航天:供需双轮驱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3.1. 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维持高增长,投融资金额显著提升,产业链加速完善
商业航天是推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当前市场规模已达4800亿美元。据美国航天基金会《2025年第2季度航天报告》,2024年全球航天经济规模首次突破6000亿美元,达6130亿美元,相比2023年的5704亿美元增长7.8%,全球航天经济有望于2032年突破1万亿美元。在全球航天经济构成中,政府投入贡献22%,总预算达1323亿美元,其中美国在国防与民用航天项目上政府投入773亿美元,占比13%,非美国政府航天预算共550亿美元,占比9%。商业航天是推动全球航天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市场规模达4803亿美元,占全球航天经济的78%,其中商业基础设施与辅助产业为3430亿美元,在航天经济总规模中占比56%;商业航天产品与服务为1373亿美元,占比22%。细分领域中,定位导航和授时、地面站和设备、卫星电视与通讯市场占比较高。
我国商业航天领域投融资交易金额全球占比显著提升,航天器发射、卫星通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是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的热门投融资赛道。据BryceTech发布的《2025商业航天投融资报告》,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企业投融资交易220笔,金额达78亿美元,平均单笔金额3550万美元,高于2023年的3200万美元。国别角度,美国商业航天企业获得投融资40亿美元,同比减少13亿,中国商业航天企业获得投融资从5.42亿美元增长至19亿美元,全球占比达24%,主要来自构建大型卫星星座的卫星制造商和发射服务提供商。2015-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领域累计完成投融资交易1634笔,成交金额约650亿美元,其中航天器发射、卫星通信、商业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器制造等领域投融资金额占比居前。
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有望超2.5万亿元,相关产业链加速完善。据赛迪智库预测,2025年我国商业航天政策扶持加速,产业进入转型升级期,细分领域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总体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产业发展层面,我国已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构建了完整产业体系;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537家商业航天企业,较2018年增长2.8倍;年投融资超54.7亿元,国家队和民营航天形成良性互补,商业发射成功率达96%,商业发射次数占比提升至39%,在轨卫星数量超过900颗。
3.2. 商业航天供需格局:卫星组网需求爆发,新供给与新技术助力打破发展瓶颈
3.2.1.星座组网:多星座大规模组网加速,为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中国星网发射第10组卫星互联网卫星,卫星组网进度显著加快,2025年累计发射9组低轨卫星。据海南商发,北京时间2025年8月26日03时08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0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是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的第5次成功发射,也是2025年的第4次成功发射。GW星座是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主导的互联网近地轨道卫星计划,共计规划发射12992颗卫星,其中GW-A59子星座6080颗,分布在500km以下的极低轨道;GW-A2子星座6912颗,分布在1145km的近地轨道。
多星座组网进度加快,成为催化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24年,“千帆”星座与GW星座两大巨型星座先后完成第三批和第一批组网,在轨卫星数量分别达到54颗和10颗。此外,“吉林”一号星座在轨卫星数量为国内星座中在轨卫星数量最多的,达到117颗;“天启”星座组网进度最快,在轨卫星增至33颗,组网进度达到86.8%;“吉利未来出行”星座完成3个轨道面的30颗卫星入轨,实现24h覆盖全球90%的区域,正式为海外用户提供卫星通信服务,这是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首次面向全球用户提供低轨卫星通信服务。
3.2.2.火箭发射:运力不足仍是重要短板,民营商业火箭公司有望成为重要供给增量
我国整体火箭运载能力仍需补短板,民营火箭公司份额仍低,未来有望成为重要运力增量。当前我国商业火箭发射服务主要分为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运载火箭公司、民营商业运载火箭公司,当前能够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主流机构有12家,提供商业发射服务的在役及规划的火箭型号达27 个。2024年,我国68次航天发射任务中商业航天发射(含拼车和搭载)43次,约占我国全年发射总数63.2%;民营火箭公司发射12次,占全国发射总数的17.6%。2024年的43次商业发射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24次、“快舟”系列运载火箭5次、“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5次、“力箭”一号运载火箭4次、“捷龙”三号运载火箭2次、“引力”一号和“朱雀”二号改运载火箭各实施1次、“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1次。发射形式以一箭多星为主,约占商业发射总次数的79.1%,“千帆”极轨01组卫星首次实现了我国平板式卫星一箭18星的堆叠发射。
3.2.3.卫星制造:我国卫星制造产业多点开花,民营卫星制造公司成为主要供给来源
商业通信卫星入轨需求提升,民营卫星公司市场份额达60%。2024年,我国共计201颗商业卫星成功入轨,占全年入轨卫星总数的78%,远超2023年的120颗。其中,入轨通信卫星121颗,约占入轨商业卫星总数的60%;遥感卫星入轨79颗,占比39%;空间环境探测卫星1颗。从入轨卫星研制主体看,22颗来自航天科技五院,占比11%;7颗来自航天科技八院,占比3%;38颗来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占比19%;民营卫星公司120颗,占比60%。民营卫星公司中时空道宇入轨23颗,格思航天、长光卫星和国电高科等卫星制造公司卫星数量均在10颗以上。
3.2.4.发射场地:海南商发逐步增加发射工位,满足高频次、大运力、低成本发射需求
随着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建成,商业卫星发射场地不足的问题有望显著缓解。当前我国拥有酒泉、太原、西昌、文昌和海南商发等多个航天发射中心,其中太原、文昌和海南商发是主要的低轨卫星发射场地,海南商发一期已建成一号、二号工位,二期将新增三号、四号工位及古松测控站,形成“两期四工位”格局,其中三号、四号液体火箭发射工位,配套技术区和测控站,预计2027年全面建成。2024年我国火箭发射任务按照发射场划分,酒泉发射场执行火箭发射任务21次,太原发射场13次、文昌8次、西昌19次、海上发射共计6次、海南商发1次。
3.2.5.新兴技术: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等新技术有望提升火箭发射频率与运载能力
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等新技术加速落地,有望成为提高发射频率、增加运载能力的有效方式。大规模组网星座的发射需求给商业火箭公司带来战略机遇,技术路线角度看,固体火箭、中小型液体火箭要向大型液体火箭转型,形成固液火箭、多型号液体火箭并存的格局。可回收火箭的技术难点包括重复使用动力系统、着陆缓冲机构、热防护系统设计、导航制导与控制系统、结构轻质化、快速检测与维护等。当前国内有多家火箭公司布局可回收技术,蓝箭航天“朱雀”三号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已完成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试验;星际荣耀“双曲线”三号同样采用液氧甲烷推进剂,成功进行了可重复使用验证火箭第二次飞行试验。
04
投资建议:全球空天竞争制高点,技术创新与场景突破共振,看好产业低成本、高可靠、规模化发展
投资建议: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中国联通可依法开展手机直连卫星等业务,拓宽商业航天应用场景;此前证监会将商业航天纳入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打开商业航天投融资新路径。商业航天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关键领域,低轨卫星频率与轨道遵循“先申请先得”原则,是全球竞争的稀缺资源。2024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超4800亿美元,美国航天发射数量显著增长,我国商业航天投融资交易金额全球占比显著提升,但仍面临运力、成本、可靠性等难点。多星座大规模组网加速,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大型液体火箭技术等新技术突破,海南商发二期工程加速推进,叠加终端应用场景落地与投融资渠道拓宽,需求爆发、技术创新、场景突破共振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有望迎来规模化发展。
推荐一:受益运力投资加码的火箭制造/卫星载荷和发射场等新基建;
推荐二:受益产业规模化应用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太空旅行等新场景;
推荐三:受益成本管控需求的可回收火箭/液体火箭/平板卫星等新技术。
05
风险提示
关键技术商业化进程低预期。商业航天相关的液体火箭、可回收火箭等新技术落地节奏低于预期。
终端应用需求不及预期。当前我国商业航天应用仍处于开拓阶段,商业化可行性仍待验证。
注:本文来自国泰海通证券发布的《商业航天:启航空天经济新纪元|国泰海通策略主题风向标9月第2期》,报告分析师:方奕、苏徽、黄维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