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财经出品 文|彭程 编|孟帅
继尝试直播带货、进军即时零售、涉足汽车销售市场后,前首富黄光裕的商业转型之路再添新篇。这一次,他将目光投向了氢能这一新兴赛道。
雷达财经了解到,9月10日,一家名为北京国美氢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正式成立(以下简称“国美氢能”)。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而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曾叱咤商海的黄光裕。
国美氢能成立仅仅两天后,黄光裕便以国美氢能董事长的身份出席“氢能绿色交通生态建设大会”,并发表致辞。
三天后,国美氢能再亮动作:其与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国氢科技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从公司成立到迅速达成战略合作,这场跨界布局的推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不禁让人发问:黄光裕为何如此“急迫”地投身氢能领域?
回顾2021年,彼时刚刚重获自由的黄光裕可谓意气风发,他豪情满怀地喊出了那句“力争用未来18个月的时间,使企业恢复原有的市场地位”的口号。
然而,四年时间转瞬即逝,昔日的家电零售巨头,如今仍面临着严峻的经营挑战。国美零售业绩承压的同时,其在资本市场上也遭受“冷眼”。截至9月19日收盘,公司市值已跌至10亿港元以下,相较巅峰时期大幅缩水。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国美将在传统零售的泥沼中越陷越深时,黄光裕如今却做出了这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跨界氢能。
不过,氢能赛道的前景潜藏着诸多复杂且难以预估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于国美而言,能否凭借此次跨界布局重新夺回往昔的荣耀,前方可谓是荆棘满途、任重道远。
黄光裕又双叒叕转型,国美氢能“闪婚”
天眼查显示,9月10日成立的国美氢能,是一家从事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虽然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但从股权结构和经营范围来看,却足以彰显出黄光裕对氢能业务的勃勃“野心”。
股权结构显示,该公司由黄光裕控股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0%,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则由黄光裕直接持有82.59%的股份。
而国美氢能的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储能技术服务;新型膜材料销售;合成材料销售;电池销售;发电机及发电机组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气体、液体分离及纯净设备销售;智能基础制造装备销售等。
从前述信息来看,国美氢能的经营范围极为广泛,涵盖了氢能产业链的多个核心环节,如“制氢、储氢、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整车及运营”等,定位为设备、材料及技术服务商。
同时,国美氢能的业务还拓展至物联网技术研发以及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实现了对氢能生产、储运、应用及配套服务的全方位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国美氢能刚刚成立不久,黄光裕便马不停蹄地开展了一系列动作。9月12日,在“氢能绿色交通生态建设大会”上,黄光裕首次以国美氢能董事长的身份公开亮相并致辞。
黄光裕表示,国美布局氢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选择。一方面,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新能源,符合国家“双碳”目标的战略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国美在零售领域积累的丰富资源和渠道优势,有望为氢能业务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仅仅三天之后,国美氢能再亮动作。9月15日,国美氢能与国家电投集团控股的国氢科技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这场跨界布局的推进进程可谓“神速”,从公司成立到战略签约,只用了短短5天的时间。
从首富之巅到至暗谷底,黄光裕历经商业沉浮
黄光裕如此“急迫”推进国美氢能合作的背后,或与国美当前所面临的困境有关。回顾过去,站在国美身后的黄光裕,其创业历程可谓跌宕起伏。
时间回拨至1969年,黄光裕出生于广东潮汕的一个贫困农户家庭。早年,家境贫寒的他,甚至与哥哥黄俊钦靠捡拾废品补贴家用。
1987年,黄光裕在北京珠市口开了一家不到100平米的小店,专卖家用电器,这便是国美的第一家门店。凭借着“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国美迅速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1990年,黄光裕开始脱离中间商与厂家直接接触,在家电流通业创造出崭新的供销模式——包销制。
到1993年,黄光裕已拥有国美、国豪、亚华等七、八家门店。为便于管理,他将这些店统一为“国美电器”,形成了连锁经营模式的雏形。
然而,因为经营理念不同,黄光裕和哥哥后续决定“分家”,黄光裕分得了“国美”这块牌子。自此,进入“黄光裕时代”的国美进入高速发展期。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2004年、2005年、2008年,黄光裕三次拿下《胡润百富榜》的首富桂冠,一时风光无限。
然而,黄光裕的传奇人生,在2008年发生转折。当年11月,黄光裕被北京市公安局带走调查。2009年1月,黄光裕辞去国美电器董事职务,其作为国美主席的身份同时自动终止。
2010年8月,黄光裕因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和单位行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同时被判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家电零售行业遭受巨大冲击。以京东、淘宝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迅速崛起,它们凭借便捷的购物体验、丰富的商品种类和优惠的价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
在众多电商玩家的猛烈攻势下,国美传统的线下门店模式逐渐失去优势,业绩开始出现下滑。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17年开始,国美零售的归母净利润已连续亏损八年。
2024年,国美零售营收同比下滑26.76%至4.74亿元,较2016年巅峰时期的766.95亿元更是缩水超99%,甚至不及当年的零头;全年归母净利润亏损达116.29亿元,亏损规模同比扩大15.63%。
今年上半年,国美零售的营收同比增长75.35%至2.97亿元,但同期公司仍深陷亏损泥沼,录得归母净利润亏损13.46亿元。
截至上半年末,国美零售负债总额高达422.01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为233.58亿元;资产负债率进一步飙升,达到209.23%。
此外,根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及多地法院公告,国美系多家公司已被法院裁定进入破产清算程序。
另据天眼查信息,国美系多家公司被法院列为失信被执行人。截至发稿,仅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目前便有118条失信被执行人信息,涉案总金额高达20.27亿元。
为了摆脱困境,国美其实也曾尝试过多种转型举措,但并未取得明显成效。
例如,2023年,国美入驻抖音、快手等平台开启直播带货,但未能打开销路;2024年,国美推出“即时仓”及便利店业务,但因资金匮乏而难以扩展;同年年底,国美又宣布涉足新能源汽车销售领域,亦遭到业内不少质疑。
如今,在多次转型未取得显著成效的背景下,黄光裕又选择跨界加码氢能赛道,此举被外界视为其为国美自救谋得的又一个新出路。
押宝氢能赛道,国美仍前途未卜
公开资料显示,此次在国美氢能成立仅仅5天后便迅速与其达成战略合作的国氢科技,是国内能源央企中的第一家氢能专业化子公司。
自2017年5月成立以来,国氢科技在氢能车核心的燃料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且自主掌握了多项产品级关键核心技术及工程化生产工艺。
根据双方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携手聚焦绿色、创新发展及多产、多能融合愿景,在氢能应用场景构建、氢能车辆规模化运营以及氢能装备推广等领域展开合作。
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国氢科技在氢能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与生态协同上的优势,和国美氢能在资本运作、渠道网络及资产运营方面的特长。
双方通过资源整合、模式创新及股权协同,推动“十五五”期间规模化氢能车辆落地与加氢站精准匹配,构建绿色氢能产业生态,助力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然而,国美此番跨界氢能赛道的举动,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由于氢能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商业模式尚未成熟,双方的合作能否在短期内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市场上也存在着诸多质疑的声音。
有专业人士指出,氢能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从研发到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长期的技术积累。
而国美自身目前正面临着严峻的财务困境,其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来持续支撑氢能业务的发展,还是一个未知数。
据中国石化报,氢能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领域广、专业性强等特点。目前国内涉氢企业已超过3000家,众多企业纷纷在制氢、储氢、输氢、用氢等氢能全产业链开展布局,随着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协同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比如,上游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发电协同性差,电解水制氢需要大量稳定和低成本电力,而可再生能源风能、太阳能发电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目前两者之间衔接还不够完善。
同时,目前低成本绿氢氢源主要在西北地区,部分氢气消费重点区域在东南地区,而大规模、低成本氢气管输技术尚处于示范期。
再者,氢能产业尚处于成长期,需要政策扶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家和政府虽出台了数百项支持政策,但实施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差距。
氢能作为一种低碳能源,目前碳交易市场对氢能减排价值缺乏明确认定,导致氢能企业尚不能在碳交易市场获得收益。氢能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较多,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复杂。
此外,国美自身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积累相对薄弱,如何快速提升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是摆在国美面前的一大难题。
又双叒叕转型的黄光裕,能否凭借国美氢能与国氢科技的合作在氢能赛道占据一席之地,进而借助氢能业务实现“重生”?雷达财经将持续关注。